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23768100000016

第16章 创业样板(2)

“民以食为天”,知青们每天3顿饭必须保证,但一个月每人45斤的定量还感到不够吃。“知青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让他们饿着,而且还应该让他们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去创业”,杨凤田在心里想着。可是那个时候国家还实行粮食定量制度,大米、白面、鱼、肉、蛋都按计划定量供给,且量很少。为了改善知青的生活,杨凤田又有了主意。离知青点不远的地方,有个叫红石砬子的村庄,驻有工程兵部队,是雷锋生前部队。杨凤田和****一起到该部队拜访并请求支援,经与部队周副政委协商,同意派一名干部到知青点,对知青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因为杨凤田原来就是个标准的军人,知道实行军事化管理可以让知青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部队还答应在伙食上给予关照,知青们可以到部队去购买些细粮和鱼、肉、蛋。这样,知青们不再整日吃高粱米了。吃得饱,吃得好,不但干活有力气,更重要的是更加安心,不想家了。

吃粮问题解决了,还得解决吃菜问题。那么多的人,一天要吃好多菜,在山沟里上哪去买呀?杨凤田是个有心计的人,通过他的走访、观察,发现老魏家比较富裕,他家还有好多大白菜。他想白菜是北方人常吃的菜,又好保存,于是他就去老魏家商议买白菜的事宜。老魏家人很热情爽快,没怎么说,就同意卖些菜给知青点。还请杨凤田吃顿饭,白菜炒肉片,还有松蘑,他吃得特别香。在那困难时期,魏家这样热情,他真的没有想到。这让他很高兴,也很感动。

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好动、好玩是青年人的特点。杨凤田因势利导,在知青点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闲时让知青们在这里运动,有时还举行篮球赛和乒乓球赛,胜者有奖,还到部队去进行友谊赛。有的知青喜欢唱歌、跳舞,于是成立了文艺队,与部队、农民搞联欢,还请部队放映露天电影,引进了有线广播,使知青点的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歌声、笑声、欢闹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惊醒了黑土地的沉睡。到处洋溢着青年人无忧无虑的活力。知青点是他们温暖的窝,是他们快乐的家。

常言道:“没有种子不开花,没有知识难成器。”杨凤田知道要把这些知青琢成器,就必须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因此他把学习贯通到知青的活动中去,请农民讲种地的知识,请工人讲铸造技术,请解放军讲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而他自己经常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做人的道理,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身教重于言教,让知青做到的事,首先他自己做到。在知青们的眼里,杨凤田是可亲的长辈,又是可敬的师表。在他传、帮、带的教育下,知青们健康地成长着,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开创达到自己理想境界的新天地,知青点里有如人民解放军的连队一样,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正气。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6名知青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4名知青加入了共青团。在知青中形成了积极向上,争取早日加入党团组织的热潮,形成了踏踏实实的学习风气,相信这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创业难,难在起步。时至秋收季节,高粱成群结队,踮着脚尖,举着火红的穗子,齐声喊着:“熟了!熟了!”豆子笑咧了嘴,噼噼啪啪,急不可耐地叫着:“熟了!熟了!”农民喜笑颜开,忙活着收割。知青们初来咋到,即没有种粮,也没有种菜,收获什么呢?杨凤田带着几个知青爬上山去,看到在那绿草丛中生长着一丛丛各式荆条,长势茂盛。这让他喜出望外,心情豁然开朗。他毕竟是在农村长大的,知道黄杏荆条可以编筐编篓,可以做篱笆墙。“如果把他们收割下来,送到集市上卖掉,不就可以挣些钱吗?”他心里盘算着。回到知青点后,经过商议,大家都表示赞成。他又请示了生产队,也同意让他们收割。第二天,他就带领青年上了山,要求每人至少割20千克。大家在榛子杆、山枣树、山葡萄藤中穿行,寻找着黄杏荆条。大家很快找到了黄杏荆条,于是就奋力割起来。细荆条还算好割,粗荆条割起来就比较费劲了,特别是女孩子和体弱的男孩子,咬着牙,使出浑身的劲也割不下来,只好求别人帮忙。正当干得起劲时,突然听到一声“哎呀!”一声,大家抬头望去,只见一个女生吓得惊慌失措、魂不守体,直往后跑。经问才知道有一条蛇爬了过去。这一说,胆小的女生都跑到一起,不停地往脚下看。这时,杨凤田安慰大家说:“不要怕,蛇怕人,一见到你,就会跑的。”虽是这样说,一条大蛇突然从身边爬过,还真叫人有些猝不及防,吓一跳呢。在杨凤田的安慰下,大家只好又干起活来。他们把割下来的荆条去掉枝叶,整齐地堆放在一起,然后再捆成捆,扛回知青点。入冬后下了雪,下山的路很滑,扛着八九十斤的荆条,行走很是困难。后来,他们就学当地人的办法,把荆条捆成两捆,搭成马鞍形,架在肩上,就觉得轻松多了。女孩子干脆就顺着山坡往下拉,也可以省些力气。杨凤田也扛着六七十斤的荆条下山,每扛一次都是汗流浃背,衣裳全都湿透了。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共打了10000多斤荆条,请部队派车将荆条送到铁岭县,每斤卖3角钱,一共卖了3000多元钱。这些钱全都用在买粮、买菜,改善伙食上了。

铁水滚滚

割荆条解了燃眉之急,可这不是创业之本。杨凤田通过观察,看到当地农民有个习惯,冬天每家炕上都摆着一个火盆,用来取暖,抽烟人还可以把烟袋锅伸进火盆里点烟。火盆一般由铸铁制成,******后就没人做了。杨凤田通过调研认为可以开展这项工作,一是601所可以支援技术和物资,二是有市场,另外通过制作火盆还可以使青年学到技术。他把这个想法向601所知青办做了汇报,所领导很支持,于是他就开始筹建小工厂。他带领几个青年回到601所,在铸造车间实习,试做火盆。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用砂模浇出的火盆成品率较低,这样做不会挣钱。他又动起脑筋来,从电话簿查到沈阳小北关有个锅炉铸造厂,他骑上自行车就去该厂调研、学习。该厂一般用硬模制造铸件,他还了解到用硬模的好处。在他的请求下,该厂支援几套小铁锅模具和几套火盆模具。有了模具,他就带领知青们在院子里建起了小高炉(化铁用),也筹集到了一些相关工具。从601所无偿拉来了“王八”铁(铸铁块)和焦炭。经过筹备,开工条件俱全。他又把知青们做了分工,体力强的男生烧炉化铁、浇铸成形;体力较弱的男生和女生取铸件,检查铸件质量。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铸造厂开工了。只见小高炉流淌出火红的铁水,浇铸工戴着墨镜,端着铸铁勺,迎着铁水的烘烤,胆怯地接了一勺铁水,小心翼翼地将铁水注入火盆和小铁锅的模具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打开模具,一个个成形的火盆、小铁锅呈现在面前。“成功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晚上特意会餐庆祝了一番,在创业的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硕果累累

小铸铁厂的兴建,一举成功,为全铁岭县树立了榜样,成为模范知青点。

为此,县里奖励3000元,创业队又购买了一匹大红马。这给创业队极大的鼓舞,决心要闯出一条新路,做出更大的成绩。

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哈尔边的山坡上绿草青青、杨柳返青、春意正浓。杨凤田又带领创业队上山伐树,平山造田,开荒种地。好像抗战时期的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白天耕耘、播种、铲地,指望着秋天有个好收成。晚上学习、娱乐,欢声笑语,知青们尽情地歌唱、跳舞。在那个年代,尽管生活上有点苦,但在这里的知青们精神都很充实,因为创业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1975年8月,杨凤田结束了带队生活。在这一年的工作中,他创建了哈尔边知青点,创建了哈尔边知青创业队。那红红的铁水,那绿绿的禾苗,知青们的深情厚意,部队的鱼水之情,给他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在哈尔边的山山沟沟里,在创业队的院前院后,留下了杨凤田深深的足迹,在人们的心中刻下杨凤田的名字。

1994年9月4日,时任601所副所长的杨凤田,带领40多名老知青和十余名带队干部,再次走进哈尔边大队,看望当地的老乡,感谢他们昔日给创业队的支持与关怀。他走进创业队的老屋,当看到当年栽种的各种果树已硕果累累,长满枝头时,他激动不已,一下子让他的思绪回到20年前。“正是那一年的艰苦创业,才有今日的硕果累累,看来那一年的汗水没有白流啊!”

注 释

[1].1英寸=25.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