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23768100000040

第40章 七旬校长(1)

人老雄心在,欲求伟业成

2010年6月18日下午2时许,绚丽的阳光驱散了浮云,晶光耀眼,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的阴影立刻被它照明了。正在这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简称沈航)的师生们带着笑容秩序井然地走进蓝天剧场,急切地期盼着目睹新校长的风采。

当新校长杨凤田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组织部干部五处邹华处长及沈航党委书记王维等人的陪同下步入会场时,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省委邹华处长宣读了省委组织部的文件:“省委决定,聘任杨凤田同志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免去王维同志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职务。”话音刚落,师生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稍停,****副部长走上讲台说:“沈航更名大学后,作为国家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培养更多、更好高质量人才的重任,省委任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同志为校长,是省委、省政府对沈航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意味着航空研究所与沈航传统友谊续写了新篇章。”“杨凤田院士出任沈航校长,是沈航建校以来的一件大喜事,是省委为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决定。”他还介绍了杨凤田的丰富阅历和卓著业绩。随后让杨院士发表演讲。

杨校长热情洋溢、满怀激情地说:“沈航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输入了大批人才,现在国家正处于航空大发展时期,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沈航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今后将和大家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为把沈航办成省内一流、国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大学贡献力量。”他简短的语言,动人的风采,让师生员工们精神一振,为有这样的校长感到高兴、自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杨院士七旬之时,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承担了大学校长之职。“人老雄心在,欲求伟业成”,他要把自己多年在飞机型号研制中积累的知识、才能和经验传承给后人,为国家航空事业造就出更多、更好、高质量的英才。他抱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投身到沈航的教育事业中。

辉煌的过去,光明的未来

沈航创建于1952年,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几度变迁之后,1978年定名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曾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航总。1999年学校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国防科工委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沈航。2010年3月国防科工局再次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沈航的合作协议。

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几代沈航人秉承“心系祖国,崇尚严谨,坚毅求实,激情进取”为基本内容的航空航天精神,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近5万人。他们中有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有千余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级管理职务,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10月,由沈航师生自主研制的“沈航一号”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举世瞩目。近5年来,沈航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年科研经费近6000万元。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近700篇。

现在学校地处沈阳北部的大学城内,占地总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约57万米2,固定资产总值近12.7亿元。校区内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工程训练中心、标准的田经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建有功能齐全的大学生生活活动中心。

学校设有44个本科专业,16个二级学科,有经济、管理、法学等门类。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研究生近1000人,留学生170人。在师资上有教授136人,副教授近300人,有博士学位的189人。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同意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实现了沈航几代人的梦想与期盼,使沈航人感到无尚光荣和骄傲。不仅为沈航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赢得了更多的机遇,而且必将在辽宁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强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必将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科学发展提供应有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沈航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

沈航更名大学后,作为国家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培养更多、更好、高质量人才的重任。省委任命杨凤田院士为校长,是省委、省政府对沈航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是对杨凤田院士的高度信任及殷切期望。沈航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国内知名,省内一流

杨院士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航空科研战线摸爬滚打,从未涉足教育领域,应该说,搞教育他不是内行。但这也许是件好事,他没有教育领域里的那些条条框框,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干。院士的到来,有如一粒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水里,溅起了水花,激起了层层波浪。他给沈航带来了办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让沈航人精神振奋了,教学氛围浓厚了,学术活动活跃了,校园里出现了勃勃生机,万象更新。

当院士走进沈航那宽阔而美丽的校园后,他一直在思索着学校的定位问题,“把这所大学办成怎样的大学呢?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他终于思考出答案:“我要把沈航办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爱国心、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没有爱国心,本事再大,给外国服务去了,有啥用呢?没有责任心的人,本事越大,可能危险就越大。”他的这些想法得到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一致认同和赞许。其实学校的定位问题,前任领导们曾议过多次,不是因为定位不准确,就是因为意见分歧,一时难以决断。没想到新校长刚来不久,就把学校的定位问题明确下来了。“新校长真不简单”,令人起敬。

杨院士还把高校的工作分为3部分:教学、科研与后勤。他认为:教学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办学,招收更多的青年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懂科学、掌握某种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要通过办学而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爱民、有良心、知恩图报的人,勇于克服困难的人,崇尚高雅的人。

杨院士在学校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更名大学后,要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建设省内一流大学的需要,是沈航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科研工作对提高学生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他要求把科研工作做大做强,倾全校之力,建好平台。面向应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大项目,建设好团队,储备人才,吸引人才,把学校的科研促上去。

当杨院士找后勤书记谈话时,书记表示:“后勤是保障,一定做好保障工作。”可在杨院士看来,“后勤是保障”这是狭隘的看法。后勤不仅是保障,还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堂外。无形的教育有时胜于语言的说教。有的学生买饭时大手大脚,吃剩下的饭菜就随手倒掉,不知道节约,随意浪费,不珍惜粮食和父母的血汗;有的学生在校区穿着不雅,男女生不分场合随意亲昵;有的学生不守校规、校训。为此,杨院士认为后勤部门应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杨院士把后勤工作定位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在沈航还是首次提出。校长到校不久就找后勤领导谈话,倾听意见,做出指示,这在沈航历史上也是首次,充分说明了院士对后勤工作的重视。这让后勤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很是感动,很受鼓舞,并决心把后勤工作搞好,为学校的教育尽职尽责。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心系祖国,崇尚严谨,坚毅求实,激情进取”,这是沈航人结合办学实践提炼出的航空航天大学精神,用这种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前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与时俱进,杨校长在坚持贯彻沈航精神的同时,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新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新理念,他首先组织召开特困生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24名特困生代表。有的特困生吃饭时只买一个馒头就离开了餐厅,连一碗汤都舍不得买。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单亲家庭。为了把会议开好,还请党委副书记于健、副校长卢建平、机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学工系统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学生处处长刘岩松首先总结了学校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并结合实际阐述了目前帮扶工作的不足。然后,24名经济困难学生代表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党、政府和学校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的感激之情,并决心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回馈社会。还特别感谢辅导员,因为辅导员很辛苦,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还照顾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样关怀着他们。他们还建议学校继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