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23768100000045

第45章 院士逸事(1)

上书******总理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1]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航空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歼7飞机与刚研制出来的米格-21飞机还都不如歼6飞机好,因为歼6飞机在飞行中低空机动性能好于歼7飞机和歼8飞机。当时空军瞄准了美国的F-16飞机,希望能研制歼6的后继飞机。机动性要好,就要有高的推重比,就得有合适的发动机,可是在国内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于是航空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到国外去寻找,最后选择了英国罗·罗公司生产的斯贝发动机。英国人很愿意卖给中国,因为这型发动机在英国很快就要停产了。601所顾诵芬总师拿到斯贝发动机的资料后,经过认真计算分析,发现这种发动机的推重比只有5左右,如果按中国的算法,其推重比可能还要小,而且发动机的推力随马赫数和高度变化的性能比较差,不适合高空高速飞机。

1973年11月,三机部组成了赴英国考察团,顾诵芬总师也参加了。考察团回来后,顾总等人仍不主张引进,也有人坚持引进,于是形成了两种意见,而且争论得很厉害。考察团送上去的总结报告中,还是要引进斯贝发动机。杨凤田得到消息后,联系李明、应福田一起写信给******总理和叶剑英元帅,阐述了不能购买斯贝发动机的理由,并表示反对引进。中央领导把这封信批给了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叶正大,叶正大又批给了三机部六院要求调查清楚后再决定买不买。六院当时是不同意购买200台斯贝发动机的,于是,不久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规模很大的会议,与引进有关的单位都派人参加了,李明代表601所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两三天,最后三机部决定“不买军用斯贝发动机”,并上报******、中央军委。叶剑英元帅看后,在三机部的报告上批示“不可不买、不好多买”,目的是引进外国技术,促进自己发展。李先念同志表示赞同,并批示:“我意可买发动机的主要部分,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走路好”,这样就把调子定了。后来我国买了少量斯贝发动机,放到了西安430厂,但没有用来为战斗机配套。

杨凤田带头上书给周总理,不难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为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在那****的年代,“位卑未敢忘忧国”[2],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名誉,敢于直言不讳,受到601所和航空界有识之士异口同声的称赞和佩服。

仕途亮“红灯”

“即使最高尚的人,也难免陷入逆境之中。”[3]

1986年,601所所长兼总设计师顾诵芬被调到北京六院工作。根据航空工业部的要求,请他推荐所长、总设计师的人选。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推荐解思适接任所长。解思适是搞飞机强度设计的,与顾总共事多年,特别是一起搞试飞的时候,朝夕相处,彼此了解。顾总认为解思适专业功底深厚、工作认真、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又是当时强度室群众选出来的室主任,在所里有很高的威望,无论是人品还是业务水平,都是全所公认的,推荐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可以放心。不过还需要给他配个好助手,以便帮助他协调技术工作。顾总认为杨凤田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是搞总体的,搞技术协调是行家里手。另外杨凤田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强,正好弥补解思适的不足,两人相辅相成,应是一对很好的搭档。于是顾总提议让杨凤田出任技术副所长一职。至于总师一职,顾总认为只有副总设计师李明接任最合适。

但让顾总没有想到的是,601所与112厂的联合党委对杨凤田担任技术副所长的提名却没有通过,给杨凤田亮出了“红灯”。头顶浇水,脚底冰凉,这让他寒透了心。在人生的征途上,他走进了低谷,陷入到逆境中。他精神迷茫,思索着新的出路,调离601所的念头开始涌上心头。有些关心他的领导、要好的朋友也曾劝他另谋出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有些单位知道杨凤田是个人才,听说他想离开601所,便纷纷前来请他到本单位去。更有甚者,国防科工委论证研究所,经军委特批,为他办好了重新入伍的手续,也为他爱人安排了工作单位。他多么渴望再穿上那套军装啊!可是这没能使他高兴起来。在这人生转折的关头,他与妻子彻夜不眠,商量着何去何从。最知他心的莫过于妻子,妻子看出他心里并不想离开601所,因为他深爱着601所,深爱着他所从事的事业,更何况这里有熟悉的老领导,有相处多年的老同事、好朋友。真是去也难、留也难,难于技术攻关,难于社会攻关,辗转难眠。身旁的妻子心疼地说:“那咱就留在601所,不走了,到了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还不知道怎样呢?咱们在这儿,凭本事干活,谁能把咱咋的!”妻子的肺腑之言,充分显示了对丈夫的大度、理解、信任和关怀,这让杨凤田很是宽慰。天亮之后,从此不再谈调离的事,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在飞机型号研制中默默地耕耘着。

金竹千年不变节,

云衫万年不弯腰。

逆境磨难增经验,

严冬过后是春天。

智者、勇者的风范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4]

战斗机的研制需要组织上百个单位,需要数以千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作战,是一项十分复杂、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很多先进技术,即使在实验室、制造车间已经很成熟,但到飞机上却可能难以经受无数次的飞行考验,进而影响到整个型号的研制进程。

在脉冲多普勒雷达研制初期,雷达在试飞中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作用距离近、杂波抑制能力弱、跟踪不稳定、故障率较高等,这些问题既有制造工艺及元器件的因素,也有认识水平局限的因素。在新机型号立项时,研制人员结合技术攻关和试验试飞成果,提出对雷达进行天线、发射机等6个方面的重大改进,以提升雷达的性能。要知道,当时型号研制的任务本已十分紧迫,而在短时间内进行这种涉及面较广的更改,对雷达本身以及整个型号的研制进度都会带来不小的风险。作为型号总师杨凤田对此十分理解,以勇敢和必胜的信念给予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从而使改进方案得以顺利实施。这固然是由于杨凤田对客观规律的谙熟,也是基于他对前期工作的通盘掌握以及对研制团队的高度信任。在后来的试验试飞中,雷达的上佳表现证明了当初改进设计的正确性。这是杨凤田对承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关怀的结果,是他敢于决断、敢于承担责任的结果。古人云:“智者不失时,勇者不避难,因难而见巧,愈险而愈奇。”在他身上展示了智者、勇者的风范和人格魅力。这种风范和魅力,使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默默地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并激励他们为国防事业、为新机的研制去尽心尽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真正的专家学者

“做学问功夫,基础越厚、越牢固,对今后的学习越有利,越容易登高峰,攻尖端,得心应手地广泛用。”[5]

在十几年前的一次试验故障攻关研讨会上,试验结果出现了多种现象,各种现象之间互相纠结、错综复杂,飞机、发射装置、导弹的故障均导致怪异试验结果,同时还存在与怪异结果相矛盾的现象,正常的逻辑解释不通。鉴于此,各位专家、技术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试验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有一位专家的分析涉及到飞机外挂的输出与发射装置的输入如果不匹配,飞机供电电源在此时的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果再出现抖动,结果就会导致其中一种怪异现象的产生。由于当时没有图样,许多专家无法分析相关的电路。这时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沉思着走到白板前,挥笔在白板上画出了复杂的飞机相关电路,结合电路又给出自己分析的结论。飞机的电路如此复杂庞大,关键、重要的设计牢记在心是理所当然,可是,分析过程中专家随意提到的一个小电路他也如此清晰,分析结论还那么透彻,参加会议的一位年轻小伙子想当然地认为这花白头发的老头肯定是相关设计人员,忍不住向身旁的同事打听这老头的姓名,那人很自豪地告诉他:“什么老头?他是沈阳601所副所长,大名鼎鼎的杨凤田老板。”小伙子当时就愣住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601所副所长居然对技术掌握得如此透彻,说明他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直接领导飞机武器系统的设计工作,“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专家学者”小伙子心里想着,向花白头发的老头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身先士卒,人生楷模

“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坦白、真诚的,决不矜持。”[6]

榜样之所以令人感动,不仅仅在于可敬,更在于可亲。杨凤田作为一个优秀的大系统总设计师和技术攻关指挥者,不仅具有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谋划决策能力,同时也有脚踏实地、身先士卒的务实奉献精神。杨总有句口头禅:“型号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正体现了他一贯的思想:飞机要飞起来,型号总师必须在一线,那里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去解决。杨凤田是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试飞现场,还是在技术攻关现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平素心胸宽广、待人诚恳,不仅与高层领导保持着工作上的良好互动关系,也经常深入设计、试验和试飞现场,与各级技术人员一起加班加点,共同研讨技术问题。由于经常在一线,他与许多普通技术人员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杨凤田的身影还时常出现在生产、调试现场,一线工人都能够从杨凤田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工程研制的形势要求,并且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节奏同步到型号研制的整体进程上。在那些年,与他一起工作过的空军汪火光参谋回忆说:“老杨有很强的事业心,经常到基地跟飞,哪儿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被大家称为救火总师。杨总不像别的总师那样,整天忙着参加评审会、学术交流会,不到研制试飞现场处理解决出现的问题,去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而老杨是一心一意扑在自己研制的型号上,坚持在一线,随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这是值得学习的。”因此,他极富凝聚力、号召力,有能力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无论是部队还是工业部门,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是杨院士安排的事,大家都会心甘情愿地尽全力去做好,而且不计任何得失。歼8D型飞机04架用做某型雷达-1验证平台时,613所专门对平显火控系统做了较大改进,无论从人力上还是物力上,都做了一定的投入,但613所甘愿自己承担,没要一分钱费用。

与杨凤田一起工作的人,都充满干劲,个个生龙活虎,由于内心的舒坦,工作累一点、生活苦一点,都算不了什么,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的作用。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句格言:“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没有干不成的事。”事实证明:只要杨凤田想干的事,他都能干成。而这凭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杨凤田坚持原则是小有名气的。

1998年,空司科研部、中航总产品部在洛阳联合主持召开了BGD工程工作会议,杨凤田在汇报JBF型飞机研制进展情况时说:“目前制约JBF型飞机全面启动的因素在机关。有些事虽然办起来有困难,但该办的事机关也得办。你机关要求工程研制进度后墙不倒,前期该机关办的事却不能高效率办好甚至不办,如果都这样,我们的工程如何正常开展,如何保证后墙不倒?”发言前他也预料到他的意见会使一些人不高兴,也会对他和601所产生意见。但如果不说,对工程进展不利。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而是从有利于工程研制的大局出发。他的发言引起多数与会代表的共鸣,也对机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后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变,相关工作明显加快。这样,对保证JBF型飞机的研制速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JBF型飞机设计定型审查会上,有的军方代表根据部队的实际要求,不顾批准的战术技术指标而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节外生枝。不管设计人员怎么解释,总是无法说服军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凤田出来发表意见:“按批准的飞机战术技术要求,我们达到了。至于新提出来的要求,请军方会后重新提出任务书,重新下达任务,我们再研制。”军方人员听了他的发言就不好再纠缠了。设计人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杨凤田三下五除二,一下子解决了。因此,设计员们异口同声地说:“跟杨院士一起开评审会,我们不敢说的,不能说的,他都直接说出来,让军方接受,这样我们就舒坦多了。”

有他一个人就够了

“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客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