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鸣皋很早就开始关注织构对加强材料性能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这一辩证思想为他后期在航空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取得了极大的效益。例如,矽钢片生产中就是利用晶体沿[001]方向具有最好透磁性这一性能各向异性关系,通过研究,在生产中通过工艺控制获得了具有(110)[001]织构的板材。此外,飞机螺旋桨零件也需要沿不同方向要求其强度和刚度不同,也是通过控制织构类型等实现的。受这些织构实际应用例子的启发,颜鸣皋在随即承担的航空材料研究中,针对高温合金定向凝固、叶片质量控制以及钛合金织构等方面,让织构的实际应用渗透到工业化生产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颜鸣皋更是十分关注织构理论在新型材料中的应用,这在他受美国国防部委托,从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新型材料钛合金平衡相图和加工织构研究,成为中国第一个从事钛合金基础研究的学者时就有了充分的体现。他首次提出了钛合金拉伸、压缩与轧制织构的晶格位向及其与性能关系的报告。这也为他后来回国负责创建新中国第一个航空用钛合金研究室奠定了基础。
当时,颜鸣皋对织构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引发了一定的轰动,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对几种常见晶系的金属晶体结构类型、织构成长机理、织构控制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后,完成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也在国内带来了长远的影响,也给今后织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如织构形成的动力学、形变带与织构的关系、合金元素对织构形成的影响关系、织构与材料性能的定量关系等。
东北大学梁志德教授回忆说,“我开始接触颜鸣皋先生的文章是在1972年,当时要去鞍钢钢研所测织构,在此之前也曾通过一些专业书籍对于织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织构如何测定,这些书上均没有详细的介绍。直到找到了颜先生于1963年发表于第一届全国X射线与电子显微技术的进展会议论文集上的文章——《金属织构的X射线衍射的测定》,文章系统地介绍了织构的测定方法,使我深受启发,从而走上织构研究的道路。”
梁志德教授进一步回忆说,“颜先生的另一篇发表于《物理学报》上的文章——《纯铜织构对晶界内耗峰的影响》(《物理学报》,1975,24(1):51~62),……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就想,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所能掌握的手段,来研究和解决自己所在领域的问题,这真是学者风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当时外国文献资料在国内很难找到,可以说,对于那时的国内学者来说,颜先生的文章是能够接触到的学习和了解织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所以说,“颜先生是中国织构的先行者和激励者。说是先行者是因为他在国内尚未开展织构研究之前就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是激励者是因为正是由于颜先生的工作,从而使后来的学者认识和了解织构,激励他们研究织构,从而发展了中国的织构学研究。”
思想之火,理论之薪,撞击点燃必成燎原之势,并在传承的过程中越烧越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织构研究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东北大学梁志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该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自1990年第九次世界织构大会开始,以梁志德教授为代表的国内织构学者们就尝试申办在中国举行世界织构大会,希望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国际会议,推动中国织构学的研究工作。终于在1993年第十届世界织构大会上第二次申请时,中国以一票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从而取得1996年第十一届世界织构大会(ICOTOM11,the11thInter.Conf.onTexturesofMaterials)的主办权。这次会议在西安举办得非常成功,与会外国专家超过70位。会议的成功举办也使得中国的织构研究得到国际上的了解和重视。
在此之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磁性材料的应用等生产需求,促使了我国的织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对于织构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异国他乡心系祖国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祖国是根,千里万里,赤子永念。
我们还是回到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继续循着颜鸣皋的足迹前进吧。
颜鸣皋对事业的痴迷有口皆碑。可是,对事业的痴迷,并没影响他对祖国的关注。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及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他都一清二楚,诸如淮海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等。
颜鸣皋有一部收音机,这是他了解外界情况的重要工具。
柯道夫等几个同学都知道老师有这样的习惯:每天一起床,老师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边洗漱,边听新闻;同样,晚上睡觉前他也是听着收音机进入梦乡;有时工作累了,或研究遇到难关,他也会打开收音机,听音乐,听新闻,松弛一下疲惫的身心。这种习惯一直陪伴他至今。
颜鸣皋到了纽约大学之后,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好转,每月600美元的工资,再加上50美元的课时费。
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他做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大一笔的消费决定:买一部汽车当代步工具。
颜鸣皋买汽车可不是显摆富有,他知道自己并不富裕,纯粹是为了出行方便。因为当时芝加哥的留美进步同学正在发起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让他串联认识的进步同学参加。40年代末,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500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抗战胜利后公费或自费来美国读书的,大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关心国家前途,并对违背民意挑起内战的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许多有此共鸣者便走到了一起。
据说,“留美科协”与****南方局有着密切的联系。“留美科协”的宗旨是:联络中国留美科技工作者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争取科学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的保障。总的目标是为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而努力。
当然了,买汽车要买旧的。为此,颜鸣皋花了整整一个月的工资,用600美元买了一部黑色旧别克汽车。有了车,他就可以在工作之余,更加自由地与分散在各处的同学来往了。
1949年9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匹茨堡举行。颜鸣皋是活动的积极分子,作为组织者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议通过了宣言——《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宣言发出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号召:“我们认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接近彻底的胜利,新中国的全面建设即将开始。因此,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有了更迫切的使命和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良机,也是我们这一代科学技术工作者无可旁推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加紧学习,提早回国,参加建设新中国的行列。”
在这次大会上,颜鸣皋被推选为“留美科协”的监事,金属小组组长。
这从中也可以看出颜鸣皋当时在留美学生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后不久,就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的喜讯。
闻此喜讯,颜鸣皋高兴万分,激动万分。他参加协会的活动更积极也更活跃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
颜鸣皋开车到了费城,和李恒德、刘叔仪、傅君诏等几个同学相聚,互相交流着所知道的国内情况。
这时不知谁提议,“咱索性把知道的情况写出来,印成传单或小册子,往外分发。”
大家商议的结果,认为“这个办法好。可以去送,还可邮寄,一传十,十传百,影响就扩大了。”
说干就干。
他们还给这个小册子起了个名字,叫做《留美通讯》,主要登载国内情况、国内来信和留学生动态等,并发动中国留美学生投稿,视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地出版。
他们还进行了分工,傅君诏、刘叔仪、李恒德等几个同学负责刻蜡板、印刷,颜鸣皋负责对外和国内联系。
《留美通讯》出版之后,当即在留学生中间引起极大轰动。全美各地留学生纷纷来信索要,一时间供不应求。
读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来信,刘叔仪对颜鸣皋说:
“鸣皋啊,咱们‘留美科协’应该发给你这部车子一个大勋章,它为我们发送《留美通讯》可出了大力啦。没有它,我们的杂志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影响力。”
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
颜鸣皋听后非常高兴,笑说:
“买车就是为了方便办事,为集合同学们回国,参加祖国的全面建设,它出点力是应该的。一想到责任和使命,一想到祖国,就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着我快跑,就觉得有许多事要干。”
是的,在这段时间里,颜鸣皋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为了新中国,他在琢磨着还要干点什么?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颜鸣皋躺在床上还难以入眠。
“为新中国干点什么?为新中国干点什么?……”这个念头反反复复在他脑海中翻卷。
突然,他灵光一现,猛地坐起身来,一个决定在心中形成。
颜鸣皋留美学的是金属专业,他又是“留美科协”的金属小组组长。于是,他决定发动组织留美的中国冶金工作者,共同翻译《金属物理引论》,为今后发展祖国的冶金事业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