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管德传
23769400000034

第34章 中国民用航空局(2)

民航的改革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民航开始踏上体制改革的道路,到目前已基本形成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的管理体制格局。“七五”期间,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民航地区管理局,成立了中国国际、中国东方、中国南方、中国西南、中国西北和中国北方六大骨干航空公司和新疆、云南、上海、厦门、海南、四川、深圳、山东、中原、武汉、福建、长安、贵州、山西、通用、新华、联合等区域性航空公司。一些主要机场已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负责对机场进行建设和管理,为各航空公司提供服务。

中国民航业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独立产业。“七五”和“八五”期间,中国民航取得了高于国民经济2倍的发展速度,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0%。在这些成绩中有管德的贡献。

1990年,民航局工会召开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管德代表局党委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总结了民航局经历“七五”大发展取得的成就,也谈到了自己的感想:

我是1986年1月到民航工作,正好经历了第七个五年计划。我觉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的努力,民航确实是个大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值得自豪的行业。1980年,“六五”计划开始的时候,民航的运输总周转量是4亿3千万吨公里;到了1985年“六五”计划完成时,达到12亿7千万吨公里;今年完成预计数大约为24亿吨公里。差不多是1980年的6倍,比1985年翻了一番。这10年我们翻了两番半。从生产量上看,我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从我们在世界民航业的地位来看,1978年我们的运输总量排在38位,到了1980年排在35位;经过第六个五年计划上升到第21位。今年的有关资料还没有公布,我估计可以排到第16位……从飞机上来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今年年底我们可以达到204架运输机,不仅是增加了数量,更重要的是我们新增加的都是大飞机、新飞机。我们拥有的客座数量是1985年的188.5%,差不多翻了一番。我们拥有的吨位至今年年底要比1985年增加96.8%。我们的机队还有一个特点,几乎全是一些新飞机,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机队。我们新建立的300座以上的远程机队,以波音747为中心,有11架;新建立的200~300座的大型机队是以空客A300、A310型和波音757、波音767为代表;150座的机队也全部都是新的,主力是波音737、MD82,再加上图154,所以说从150座往上,我们的飞机都是第一流的,构成了我们民航机队的主力。

这几年我们扩建、改建的机场接近30个,空中和地面的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今年年底我们可以落波音737的机场有56个;机场一共96个,有一半能落波音737,有53个机场有仪表着陆系统,地面配套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再说说我们的教育系统。飞行学院翻了个个儿。过去我们培训飞行员,都是先飞运5,再飞伊尔14,出来一段时间才能飞安24、运7,再飞一段时间才能飞波音737,转机型。现在我们买了28架初级教练机,运输航空的初级教练机全部是新的;高级教练机也不再是伊尔12,而是新买的夏延ⅢA高教机,座舱同波音737一样。这样学生学习4年,一出校门就是波音副驾驶,就可以领商用飞机副驾驶执照。我们还买了模拟机和练习器。这些都靠我们自己投资,合起来大概有1个多亿人民币。

从效益上看,我们也还算可以。比如我们今年的总营业额可以达到70亿元。我们民航只有8万人,差不多一个人可以达到8万元的营业额。今年我们的利润少说有20亿,平均每个职工是不少于2万元。我们今年要交给国家大概6亿多,接近7亿,平均每个职工要向国家交8000元钱。我们今年可以收入外汇8亿美金,平均每个职工收进来1万元。这都说明民航确实是个大发展的行业,是个值得自豪的行业。

——管德《在民航工会第二届全委会上的讲话》(1990年)

在管德的这个讲话中,也讲到了中国民航事业存在的难题。在将中国民航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民用航空进行了比较之后,他说:“从效益上看,好像我们在国内还差不多,但同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也不小。”他列举了几个方面的数据:

从吨公里看,我们的航空公司平均每个职工完成10万吨公里;国际航空公司多一点,大概是12万、13万吨公里(今年)。而国外一些航空公司平均每个职工是20万或30万吨公里,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波音747的利用率,我们大概10小时左右,而其他国家能达到12~14小时。我们干线飞机的利用率一天是6~7小时,国外能达到7~8小时……还有一个系统平衡的问题,我们是天上飞得好一点,地面配套设备还不行。大的机场还好一点,小机场就比较困难,装备陈旧。有个客观原因,一下子对外开放,对民航的要求比较高,但民航的出发点比较低,只有3亿多吨公里,国家投资一下子又跟不上。怎么办呢?先把飞机买来,先把跑道修起来,先飞起来再说。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有这个需求,主观上又没有这么多钱,你又得去满足这个需求,当然就不平衡。

——管德《在民航工会第二届全委会上的讲话》(1990年)

这个讲话中涉及到的成绩和问题,反映出管德对在民航局工作中的思考和经过努力所获得的回报。可以看出,从踏进民航局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认真地履行职责,为解决中国民航事业当时存在的难点、重点、关键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重视飞行员的培养

在接手民航局副局长的工作以后,管德分工规划建设工作。他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对民航系统进行了分析。他把民航的建设划分为10个子系统,调整和优化对各子系统的固定资产建设投入,加强了原来相对薄弱的子系统,使系统呈现协调、均衡的发展态势。

经过调查研究和仔细分析,管德认为有2个子系统最薄弱:

第一个就是教育系统。那时候民航飞行员几乎全指望空军,但空军已经精简完了,以后再也没有飞行员转民航了。民航学校一年只能培养70个飞行员,一架飞机要4个机组,就是8个飞行员,70个人连10架飞机都顶不了。所以我说,要把这个学校扩大成每年700个人。人家都说我疯了,加10倍?现在怎么样,一年有800名毕业生。这在当时是一个薄弱环节。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在管德到任的时候,民航系统仅有一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始建于1956年。1987年12月1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飞行专科学校升格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机驾驶专业学制改为4年。1987年12月18日,中国民航局任命边少斌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院长。中国民航局党委决定,富允弼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党委书记。

当时分管飞行员培训工作的是副局长李钊。

李钊,1935年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捷克布尔诺军事工程学院。1961—1982年先后任七机部一院设计员,设计室副主任、主任。1982—1985年先后任航天工业部科研生产司副处长、司长。他在火箭发动机方面有很深造诣,先后主持、参加“东风”3、4、5号火箭发动机涡轮泵,YF-11、YF-73发动机涡轮泵等项目的设计、研制、试验及技术攻关工作,获得多项国家及部委科技成果奖。

飞行员的缺乏成为民航事业发展的瓶颈,李钊记得:

教育在民航系统不是很受重视。但我们民航发展,必须靠飞行员。当时民航规模是很小的,我们一来以后就面临民航爆炸式的发展。当时一个方面就是大量的引进飞机,因为我管航空器材进口这一块,经我手进来的波音飞机,恐怕前前后后不下200架。不管是波音公司,还是麦道公司飞机,确实量很大。但买飞机是要花钱的,那个时候是由计划部门统管,许多事找到管德那儿,他都是通情达理的。

再一个就是需要大批的飞行员。

刚开始的时候,飞机来了没有飞行员,就靠改装,就是把很多农用飞机的飞行员经过突击性训练,改飞客机。但是这些人基础差,都是当兵的出身,尤其不懂外语。为此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有一年在福建摔了一架波音737。我记得很清楚,那架飞机的两个飞行员,英文都很差,飞机已经出现问题,飞行高度急剧下降,飞机上是装有近地告警系统,当时有语音提醒飞行员——“Pullup,Pullup……(拉起来,拉起来)”。我们在事故分析时,听到黑匣子里,飞行员还议论“Pullup?是啥玩意?”话音未落,飞机就撞山了。

那些转业来开民航飞机的飞行员最大的问题是不懂英文,临时突击英文解决不了问题,急需培养新的飞行员,也就是要建立民航的飞行学校。

管德和我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钊访谈(2012年4月)

为了解决这个薄弱环节的问题,管德和李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时任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并主持工作的李军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