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管德传
23769400000049

第49章 编后语

管德院士是我国航空科技界最早进入气动弹性研究领域的专家。

从1956年我国成立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开始后不久,他就在徐舜寿主任的指引下开始气动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以后,由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用于超声速歼击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应用于歼8及歼8Ⅱ飞机的设计。他不仅是一位气动弹性方面的专家,还是一位成功的飞机研制和航空科研的管理者,在担任歼8Ⅱ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期间,他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使歼8Ⅱ飞机的首飞时间大大提前。

2011年,是601所建所50周年,沈阳所邀请管德回所参加所庆,在参加所庆活动过程中,601所领导决定要为管德院士编写一本书。为此,601所与中航工业科技委取得了联系,共同组织了一个由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顾诵芬院士为顾问、601所杨凤田院士和中航工业科技委副秘书长孙卫航牵头的编写组。对于所领导的提议,管德开始并没有认可,他觉得自己从事的专业只是航空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方面,虽然为之奉献一生精力,但也许并不值得为自己写一本书。顾诵芬院士向他说明了撰写回忆录的考虑,这也是顾院士自己同意编写回忆录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后来者了解我国自行设计飞机事业的艰辛历程,从中吸取教训。而目前健在的老一辈飞机设计工作者已经不多,如果不留下一些当年参与创建我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一些史料,恐怕不会再有人能做这件事。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航空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讲一讲自己的经历、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在工作中的体会,应该对国家高层的决策和国人对航空工业的理解、支持有所裨益。

接受顾院士的意见,管德与参与编写的人员进行了两次谈话,经整理并由他亲自修改,形成回忆录初稿。这份回忆录一如管德院士的处世为人的风格,经他亲自大幅删改后,变得极为简约,仅剩2万余字,难以使人们了解他人生的全貌。经601所、中航工业科技委领导与编写组人员研究,决定以管德院士回忆录为基础,进一步广泛收集资料,撰写管德传记。

传记的编写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中国民航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领导和与管德共事过的老同志的大力支持。2012年3月份,经中国民航局领导批准,编写组查阅了中国民航局保存的与管德相关的档案资料。中国民航局档案处不仅帮助仔细分类查找,还在遵守保密及档案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将其中可复制资料的大部分复印后提供编写组使用。从3月份开始,编写组与沈阳601所、沈阳112厂、中航工业老干部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局、中航工业科技委等单位与管德曾经共事的老同志进行了座谈、采访。通过他们的介绍与交谈,我们知道了管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坚毅明确的信念、对事业成功始终如一的追求和特立独行、执着果敢的意志品格。也感觉到由于管德所从事的气动弹性专业是一个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数学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加之他为人低调,极少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社会活动,因此在航空业界之外,人们对他了解甚少。

随着编写工作的进展,我们越来越多地理解了在管德身上所昭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对历史、社会和民族固有的那一份使命感、责任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大,管德用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抒写着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用自己积毕生精力钻研航空科学技术中一个不为世人关注而又至为关键的学科领域彰显出科学技术大家应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也越来越感觉到编写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管德等老一辈航空科技工作者和老一辈航空人的过程。记录管德的人生和事业就是在记录和传承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和事业,这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读懂管德,读懂我们的前辈,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可以更多地了解当代航空科技的博大精深,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多少像管德这样杰出的、很少为人所知的优秀人才在默默地做出奉献。

在此,编写组谨向中国民航局档案处冯秀叶、李雅丹;沈阳601所刘春义、刘孟诏、贾鑫、黄德森、潘一心、冯家斌、王树棕、邱涛、钱卫、曹奇凯;沈阳112厂唐乾三、鹿道发、许德祥、赵忠、冯国富;原三机部科技局屠德章 、蔡美生、侯印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桂彬、李敏;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李钊;中航工业科技委顾问王启明以及为本书进行保密审查的李红、肖福璋等同志给予编写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3年中国工程院下发通知,要求首先为资深院士编写出版院士传记,于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20年之际出版。中国工程院要求航空工业出版社将管德的传记也纳入到第一批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中,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将书稿略加修改,交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