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管德传
23769400000007

第7章 家世与童年(3)

父亲就只是侍弄花草,他什么也不说,照理说他和有权有势的当政者关系都很近,但他不联系,也不评论,对政治就是躲开不管。

我还记得,有一天我们的一个亲戚来我们家,教几个小孩唱吴佩孚写的反对日本人的歌,父亲听见以后马上制止说:“你们别唱了。”

他就是不招惹这些是非。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注释:

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后,该校招生对象、专业设置和学制几经改革。1875年,第一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截至1945年共招收61期。从清政府派出留日武备生赴日进该校学习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29期,其排序另列,不按该校届期系列。

在家上小学、初中

北京自1937年沦陷,被日本侵略者统治了8年。而这一段时间,正是管德和他的妹妹、弟弟从启蒙到读完初中的年龄。

管德的启蒙老师是父亲。开始是认方块字,一个铁盒子里放着父亲在白纸上亲笔写成的卡片,50个字一包。管德记得父亲的要求是每天要念会三四个字,一直认到4000个字算结束。教他认识4000字以后,父亲认为自己当兵出身,教数理化包括古文等专业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聘请家庭教师,让孩子们在家里读书。家庭教师一共有5位,分别教国文、英语、历史与地理以及数理化,还有一位书法教师,教孩子们写毛笔字。

父亲没有对孩子们解释过为什么不让他们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到外面的学校读书,但聪明的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明白了,父亲是不愿意他们上日本人管辖下的学校。

在家念书,5位老师负责教3个学生——管德和已到启蒙年龄的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兄妹3人学习程度不一,上课的时间有时会错开。每天来一位老师,讲授一门功课。在这种几乎是一对一的讲课方式下,几个孩子不能不认真学习。在家中上学没有什么考试,有时老师会问一些问题,学生要答得出。

管德的书法很好,是从小打下的基础。那时书法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写9个大楷、3行小楷。老师不来也必须写,写好交给老师批阅,写得好就用红笔画圈。

管德到现在还记得,教古文的老师姓童,是晚清的贡生。按照清朝定制,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可增列落榜优秀考生的名单,推荐进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也就是考举人没有考取,但还算是比较优秀的,作为人才选拔出来贡献给朝廷,所以那时候也叫拔贡。这位童先生就是举人没有考取,但被选为副榜贡生的。

管德回忆:

这位童先生讲书比较有意思,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念《孟子》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就是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讲。但读《古文观止》就不一样,他专挑自己欣赏的文章 教。他认为好的文章 ,就在书上用朱砂笔拼命画圈,一讲起来摇头晃脑,连声赞叹,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

历史、地理老师讲得就比较平淡。英语老师就是叫我们背单词、句子。我们学的都不是很用功。

教英语的老师跟教史地的老师两个人是夫妻。有一天教史地的老师突发奇想,叫我背几个英语单词给他听,我一个也没背出来,他回去就告诉老婆说:“他的英语单词可全忘了。”第二天英语老师来了就批评我:“你怎么全都背不出来?”

那时学英语就是要背,英语老师很厉害,来了就是要背单词,一天教不了几个新词汇。上课用的有一本书,好像是从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买的,就念这本书。念书倒没什么,就是背单词比较厉害,背不出来不行。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虽然管德这样讲自己小时候接受的英语教育,但在家里的这几年学习还是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他受邀在由德国航空航天学会组织,法国航空航天学会、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和美国航空航天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气动弹性力学和结构动力学论坛上发表他的《不同的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的分析和风洞试验》技术报告,邀请函中有一个说明,其中写道:“English will be the off icial language at the forum.There will be no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during the sessions.”意为:英语为论坛的官方语言,会议期间将不会有同声翻译。管德只身参加论坛,不仅在会上用英语演讲,还有大量参会代表、专家之间的交流讨论,足见其英语水平之高。从管德以后的学校教育情况看,他的英语口语能力与小时候的英语学习应该不无关系。

在父亲安排的这几门课中,管德比较喜欢古文,因为在几位老师中,他很喜欢讲古文的老师。他记得这位童先生抽烟抽得很厉害。当时较高档的香烟是筒装的,也叫听装,一筒50支。开始家里准备的是满满一筒,童先生一来,一筒烟还不够抽。后来就去掉一半,让他有烟抽就行了。

以后,这位童先生在日本人那里找了份差事,辞去了在管德家做家庭教师的工作。管德听到父亲说:“别看他在日本人那儿找了份差事,但高兴不了多久,最多半年,日本就该不行了。”父亲表面上每天就只是侍弄花草,其实对时局变化是非常关注的。父亲的判断是这位童先生最多干半年,日本人就该垮台了。果不其然,半年不到,日本人投降了。

这所特殊的家庭学校一直办到1945年,那一年8月15日的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告终。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管德也在家里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

弟弟妹妹

管德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

在迁至鼓楼东大街的草厂胡同以后,新宅子的邻居是开钱庄的,家中很富有。管德记得,邻居家院里种着一棵枣树,长得枝叶茂盛。每到大枣成熟季节,结满红枣的树枝会延伸过院墙,他和弟弟就会用长长的竹竿打枣吃。管德说:“小弟更淘气,隔墙往人家院子里扔小砖头,有一次把人家窗玻璃都砸破了。”

尽管换了一个院落,还是有很大的空地由着管德和弟弟、妹妹淘气。

管德回忆: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都不太管,就让我们到处乱跑。我们住的院子很大,房子旁边有一块大空地,中间还堆了一个土山,我们经常跑到土山上往院墙外面看。那个土山跟墙差不多高,院落大,贼进来都不知道。那时候我们几个孩子玩的游戏没有共同的。我喜欢的是在院子里放风筝,线很长,放得很高很高。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与管德一起在家读书的大妹妹名叫管馨,以后也考进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后来改做行政工作,担任了水利系的人事科长。她的丈夫刘亶仁为清华大学的教授。

大弟弟管宁没有考高中,原因并非学习成绩问题,而是解放初期讲思想进步,要赶快参加工作、报效祖国,所以大弟弟不上高中而要去上中专,考取了当时很出名的一个工业学校,毕业后与妻子一起进入中国林业科学院。

二弟弟管诚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是中国科技大学。那是我国为实施“两弹一星”战略而创建的一所新型理工类大学,源于钱学森提议的“星际宇航学院”,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那时正值对考生政治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年代,而这所学校的政治审查又是严上加严。尽管姐姐管馨曾经在招生办看到了弟弟的高考成绩完全符合中国科技大学的招收分数,但中国科技大学还是将管诚拒之门外。管诚的第二志愿是清华大学,对于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显然不会录取将自己排在第二位的学生。结果,一位高考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被分派到了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管诚曾在和平里中学任教。

管宁、管诚现在都已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管德最小的弟弟管靖考大学的时候,对政治条件又不那么苛求了,所以他很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以后读到研究生毕业。

由于年事已高,目前兄弟之间过往不是十分密切,只能是逢年过节聚会一次。

管德尹姓的大姐目前居住在杭州,年过九旬。她生有7个孩子。大姐夫很早去世,但外甥和外甥女非常孝敬母亲,每天有人轮流在大姐身边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