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罗尔斯·罗伊斯的传奇(发动机家族)
23769900000067

第67章 工业和舰用动力(6)

维克斯公司董事会需要决定将资金用到何处。可以将它作为给股东的回报,也可以将它投资在增长性行业里,或者用它偿还债务。当时由于前几年的利润偏低,以及VC10项目带来的严重损失等因素,维克斯公司的负债状况严重恶化;这也使得董事会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只得将这笔钱用于偿还债务。

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积极参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活动的肯尼思·基思爵士(Sir Kenneth Keith,也就是后来的基思勋爵(Lord Keith))以希尔塞缪尔银行(Hill Samuel Bank)董事长的身份代表维克斯公司的机构股东与维克斯公司董事长进行了交涉。这次交涉使得彼得·马修斯(Peter Matthews,也就是后来的彼得爵士(Sir Peter))成为了维克斯公司的新任执行总裁。

在20世纪70年代初情况出现了好转,1976年维克斯公司的税前利润达到了3830万英镑(1966年的税前利润仅为394万英镑)。其中大于50%的收益来自所持英国飞机集团的50%股份。由于英国飞机集团在军用飞机项目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美洲虎”和“狂风”、制导武器(特别是“轻剑”(Rapier)),以及在空间卫星及设备方面的初步尝试,使得英国飞机集团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截至1976年底,已经接到了10亿英镑的订单(约合现在的1000亿英镑),其中75%用于出口。阿诺德·温斯托克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一名董事。通用电气公司持有英国飞机集团的另外50%股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一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维克斯公司才开始在产品和人员方面建立密切的关系。

对于超过50%的利润来自联营公司,在这一点上维克斯公司并未感到满意,尤其是当工党宣称假如在下次选举中胜出的话,工党政府会将飞机制造业和造船业国有化。他们无须对这种可能性加以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保守党首相爱德华·希思试图通过提前举行大选来控制逐步恶化的工业混乱局面,但此举为时已晚,工党于1974年2月再次执政。任命托尼·本(Tony Benn)担当工业大臣这一举措使得国有化进程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在三部曲的第二部中我们了解到,托尼·本对私有工业缺乏同情心,除了对飞机和船舶制造业实施国有化外,只要条件允许便将更多的私有工业国有化。

本当即启动了一项旨在使私营业务更多地受到国家管理的计划。此计划包括建立国家企业联盟(National Enterprise Board,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也受其管辖),一项新的工业法案给予政府更大的权力,使政府能够从公司获取信息,还包括对飞机工业、船舶制造业、船舶维修业和舰用发动机制造业的国有化。维克斯公司会对政府将其飞机制造和船舶制造收入国有化作何反应呢?飞机制造业并非那么令人伤感。维克斯公司已经让出了飞机业务的50%收入,并将以令人敬畏的温斯托克为董事长的通用电气公司作为其主要合作伙伴。然而,有着100年辉煌历史的船舶制造业则大相径庭。曾任公务员和下议院议员,特别是在1961—1971年间出任英国国家煤炭管理委员会(National Coal Board)董事长的维克斯公司现任董事长鲁本斯勋爵(Lord Robens)指着维克斯公司造船厂过去20年的船只交付记录(1艘航空母舰、9艘护卫舰、6艘驱逐舰、1艘巡洋舰、1艘驱潜快艇、11艘常规战舰、12艘核动力潜艇和2艘近海潜艇、5艘定期客轮和16艘定期货轮、21艘油轮和另外6艘大型船只)对股东说道:

如果我们认为将维克斯公司的造船厂国有化会给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那么我们将很高兴这样做。出于情感方面的原因,维克斯公司可能会很不情愿放弃此项业务,造船业为我们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但是我想和大家说明的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维克斯公司能够凭着多种其他业务不费力地生存下来,其中一些业务的资本回报率甚至要比造船业更高。然而我们确实相信,不是为了公众利益,或者管理效率、技术优势才应当将维克斯公司的造船业务交由国家管理。我已经向大家解释过为何我们要相信这些说法。那些倡导将业务国有化的人们还并未认真地采取措施,他们现在所进行的还只是一般性的、思想方面的工作。他们还肩负着制定其法案的责任。

喜欢研究议会历史的人都会记得,将飞机和船舶制造业收入收归国有的时候,也正是保守党后起之秀迈克尔·赫塞尔廷执掌英国下议院大权的时候。

1976年,工党超过各党派的票数微乎其微,《飞机和船舶制造业提案》面临被废除的可能。为了增加素材,很显然将本不应该被包括进去的一家南威尔士公司也包括了进去,却把本应包括在内的一家苏格兰公司排除在外。当时的保守党议员,曾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供职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罗宾·麦克斯韦西斯罗普(Robin Maxwell Hyslop)向议长发出了挑战,他说该项提案属于“混合体”,不应该继续存在;他想推迟该提案的实施,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了否决。尽管如此,人们愈发清楚地看到工党正在尽其所能地争取更多票数。下面正是一度是传记作家,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詹姆斯·卡拉汉所给出的结论:

政府以向游说团透露将有一名反对派的下议院议员放弃投票的方式扭转了局面。托尼·本也承认“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撒了谎”。

迈克尔·赫塞尔廷在争夺对下议院的掌控中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最终导致失败。在他的自传《激烈竞争中的生活》(Lifeinthe Jungle)中做出了如下解释:

在面对此类滥用宪法的问题上,我真切地领悟到了议会反对派的全然无助。下议院最终之所以能够开展工作,完全归功于人们自觉遵守规定。议长就是他们的管理者。如果政府想要通过立法来支配议长,并违背其承诺而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就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该程序。权杖是下议院权力的象征,但下议院的权力却被滥用了。我用双手拿起了权杖,交给了那群带着嘲弄口气并叫嚣着的工党议员。他们对虽然未占多数,但却颁布了违宪立法进行了庆祝。我的批评家,甚至我的敌对势力都一致将其描述为一种愚蠢且疯狂的行径。

如果不是愚蠢和疯狂,则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就如同曾用它来转移大家对真相的关注一样——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支持国有化提案,实际上,在该提案于1977年正式成为法律之前,在下议院和上议院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维克斯造船与工程有限公司在船舶制造业中负责建造核潜艇的部分被重新私有化,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被通用电气公司和英国宇航公司收购)。

根据推断,一旦维克斯公司的飞机和船舶制造两大板块的收益被成功收为国有,维克斯公司将成为拥有现金最多的公司,并且也将导致作为潜在接手方的城市的收益提升。当时一位名叫戴维·罗兰(David Rowland,不要与泰尼·罗兰(Tiny Rowland)搞混)的年轻企业家(但成为他的牺牲品的人们却将他描述为“长满粉刺的家伙”),通过他的中间人威廉姆斯·赫德森(Williams Hudson)获得了超过20%的公司股份。正如我们所知,工党政府热衷于将维克斯公司的50%资产划为国有,《卫报》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论:

维克斯公司毕竟是皇家海军最大的船舶供应商,而且也是英国核动力潜艇舰队唯一的制造商。另外维克斯公司也承担着国防部自己的兵工厂所无法完成的大部分工作。伊朗订购了大量的“酋长”坦克,其中有许多订单都转给了维克斯集团,以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如本书的第2章所述,罗尔斯·罗伊斯汽车有限公司位于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的工厂也参与了这批订单的大量加工任务)。国防部的要员们不仅注意到了罗兰先生作为资产拆卖和投机商的身份,同时还嗅到了一种与罗兰那令人讨厌的持股方式相关的特有的“外国利益”的味道。

最终,罗兰和许多与他类似的依靠持续上升股票价格来显示自己成功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吉姆·斯莱特(Jim Slater))一样,最终在1973年秋天直至1975年1月的股市大跌中蒙受了巨大损失,被迫将其持有的股票卖给了瑞德集团(Lazards)和摩根建富公司,由此蒙受了300万英镑(约合现在的5400万英镑)的损失。

汽车与国防

国有化进程掠走了维克斯公司的核心业务,剩下的只是一些外围业务和为数不多的现金补偿。

所有这一切暴露了维克斯公司的致命弱点,而且很显然的是如果维克斯公司想保持其独立性,就必须采取决定性的行动,那就是用获得的补偿金进行投资。正如本书第2章所述,在1980年6月25日维克斯公司宣布并购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公司。

公司当时的业务只剩下为印刷业制造平版的豪森印刷机械制造公司(Howson Algraphy),生产坦克的国防系统公司,以及由布朗兄弟公司(Brown Brothers)、海斯蒂斯公司(Hasties)、斯通维克斯公司(Stone Vickers)、米歇尔轴承公司(Michell Bearings)和在美国的杰瑞德布朗兄弟公司(Jered Brown Brothers)多家公司组成的,用于制造海军和近海设备的海运工程部门,还有在英国办公家具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维克斯家具公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朗兄弟公司研制了电子液压转向装置,随后有两万余艘舰艇配备了布朗兄弟公司研制的电子液压转向装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00余艘英国海军舰艇配备了布朗兄弟公司制造的设备。布朗兄弟公司与国防部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战后,即便是现在丹尼布朗公司(Denny Brown)制造的减摇鳍装置仍然是所有英国海军新舰艇必备的标准设备。

维克斯公司希望出让它在其他行业,特别是机床设备领域的股份。

如本书第2章所述,人们都认为这次兼并将很可能使维克斯公司拥有的资金与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公司良好的管理结合在一起。担任新集团总经理的戴维·普拉斯托这样说道:

事实上,这次交易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协力优势。我们只是将两家小型的工程公司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家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公司。最终我们将各自承担自己的商业周期和业务低谷。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公司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衰退,致使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经济衰退引发了集团内多个部门的重大重组,不仅是在本书第5章所提到的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公司的重组。1983年12月,马赛弗格森公司(Massey Ferguson)的帕金斯柴油机公司(Perkins Diesel)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公司的柴油机分部;同时还出售了维克斯南非公司(Vickers’s South African)的股票。

1985年,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了绝大部分重组工作后,维克斯公司出售了20家公司,员工总数也锐减到了15000人。纽约企业家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开始购入维克斯公司的股票,此时的维克斯公司也意识到公司已经处于其威胁之中。在斯坦伯格看来,维克斯公司没有充分发掘罗尔斯·罗伊斯这个品牌的潜力。而维克斯公司的管理层却指出,任何国外的所有者都会自动丧失使用罗尔斯·罗伊斯名称的权利。在尚未将其股票卖个好价之前,斯坦伯格便退缩了。

正如我们所见,通过重组和对宾利品牌的重新开发,使得汽车分部的业务得到了加强。豪森印刷机械公司在世界印刷版领域排名第三,排在日本富士公司和德国赫斯特公司(Hoechst)子公司卡勒公司(Kalle)之后。豪森印刷机械公司在欧洲市场上占有25%的份额。

在国防领域,经过多番争论,维克斯公司击退了来自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强有力的挑战,终于在1988年一举拿下了为英国陆军制造“挑战者”2型坦克原型机的订单。

对于维克斯公司而言,拿下原型机订单实属一件幸免于难之事。虽然维克斯公司制造了性能可靠的“挑战者”1型坦克,但却未能充分利用由此而赢得的声誉。正如我们所知,维克斯公司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开始建造坦克,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却有很多部门怀疑维克斯公司能否按时交付“挑战者”2型坦克,甚至怀疑坦克的性能是否还会像以往那样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