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23770700000024

第24章 舰载火炮武器(1)

所谓火炮,系指以火药燃气压力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mm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其作用是攻击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阻断、压制并歼灭有生力量,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设施。

现代火炮一般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炮身包括身管、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等。身管的作用是赋予弹丸以一定的初速和飞行方向;炮闩用于闭锁炮膛、击发底火使******产生高压燃气并抽出射击后留下的药筒;炮口制退器用于和炮架一起吸收并消耗身管后坐能量并使其复进到原来位置。

火炮的鼻祖是古代以杠杆原理进行远距离投射金属球、木块和石头的抛石机。随着火药的发明,中国元代制造出人类最古老的火炮——火铳。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制造出青铜炮管,后来又制造出了金属碎片制成的霰弹。至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的空气阻力研究成果为火炮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起,真正意义上的、采用药包式******的火炮开始在欧洲应用。19世纪末期,火炮技术获得了突破,各种火炮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1918 年,德国人制造出了设计技术世界一流、射程之远世界之最的“巴黎大炮”。自此以后,火炮这一战争利器在战争中得以大规模应用。

在一战争夺战略要地凡尔登一役中,法、德两国动用数以万计的火炮进行了一场殊死决战,德国人首次突击就将200多万发炮弹暴风骤雨般地倾泻到法军阵地上,铺天盖地的炮火使法国人遭到了沉重打击。在几个月的战斗中,双方共发射了近4000万发炮弹,导致上百万名官兵伤亡。

二战中,火炮的应用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动用14000门火炮和苏军7600多门火炮展开了生死对决,结果德军近4000门火炮被摧毁;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动用2万多门大炮率先发起攻击,德军用1.6万门火炮应战,结果双方均损失惨重;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6000多艘战舰的舰载火炮更是万炮齐发,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岸上钢铁风暴,对登陆的最终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立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赫赫战功。在整个二战期间,德、苏、美、英等主要参战国共制造出近200万门火炮和280亿发炮弹,战争中75%的有生力量伤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而且火炮的射程、射速、杀伤力和机动性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导弹的出现,火炮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它作为“战争之神”的地位却始终未被撼动。1950年9月15~21日,美国在韩国发动了代号为“烙铁行动”的仁川登陆作战,动用多艘航母上的76~406mm舰炮对朝鲜人民军进行不间断射击,7天便占领了汉城;1991年海湾战争之初,美国人将闲置多年的大型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派往前线,用舰上的超大口径火炮(406mm)对伊拉克在科威特境内的岸防导弹阵地、炮兵部队和雷达站实施远程轰击,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骄人战绩。可以说,正是战争的需求推动了火炮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其久盛不衰的坚实地位。

火炮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弹道特性划分,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按用途划分,可分为高炮、地面压制炮、坦克炮、航炮、舰炮和岸炮等;按身管口径划分,可分为大口径炮、中口径炮和小口径炮;按身管数量划分,可分为单管炮、双管炮和多管炮等。

本书主要讨论水面舰艇上携载的各种火炮。

第一节 大口径舰炮

在海军水面舰艇的所有舰载武器中,历史最悠久的当非大口径舰炮莫属。大口径舰炮通常指口径在100mm以上的舰炮(现代海军舰炮的最大口径为155mm)。在世界舰炮史上,称得上口径之最的是二战中日本“大和”级战列舰上的三座主炮,其口径高达460mm。

作为战舰最基本的攻防火力武器,大口径舰炮曾被公认为是衡量舰艇火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海湾战争中美国战列舰舰载超大口径火炮的成功应用,使得曾被导弹“边缘化”了20余年的大口径舰炮峰回路转,再度迎来了柳暗花明。近些年来,随着各国海军对未来海战中的舰炮定位的重新认识,大口径舰炮焕发了勃勃生机,一批批先进的大口径舰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西方国家的海军专家认为,在反舰作战尤其是未来的对岸火力支援作战中(对陆上纵深攻击除外),舰载大口径火炮与导弹相比有几大优势:一是射程适中,无射击死区,可全方位发动攻击;而导弹虽射程较大,但对一些近岸目标却有“鞭长莫及”之虞;二是造价低廉,火力密度大,可实施高强度的持续攻击;而导弹成本高昂,用于某些目标有“牛刀杀鸡”之嫌;三是反应速度快,应变能力强,可对许多目标发起应召射击;而导弹作战规划时间长,对一些时间紧迫目标难以做到“召之即来”;四是在某些情况下可对冲突中的另一方实施非杀伤性或有限杀伤性的警告性射击;而导弹一旦发射就势必导致冲突加剧或升级。另外,舰载大口径火炮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作战、可频繁更换弹种以对付不同的目标等独特优势也是导弹所不及的。

一、美国155mm舰炮

早在多年前,美国海军就提出了62倍径的155mm先进火炮系统的发展计划,拟将其作为主炮装备于可望在2010年服役的DDG-1000级对地攻击驱逐舰。

作为155mm先进舰炮系统的总承包商,美国联合防御公司(美国海军现役Mk-45型127mm舰炮的开发商)早在90年代末就已开始先期概念原理研究,并于2000年12月正式开始样机研制。2001年11月,155mm的先进火炮身管率先在明尼苏达州火炮试验场验收成功;2002年8月,美国国防部正式授予联合防御公司总价为3亿美元的合同,155mm先进火炮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全面启动。按照预定进度,首台155mm火炮样机已于2004年完成。2005年8月,该155mm火炮进行了射速演示试验,结果表明制导炮弹的射速为10发/min,射程达134km,自动供弹系统也达到设计要求。2007年7月2日,研制公司宣称,将于当年秋季在亚拉巴马州建立新的生产线,开始生产155mm先进火炮系统,争取2009年获得初步作战能力。

即将推出的155mm先进火炮系统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开发的最大口径舰炮,其主要用途是向两栖作战和陆上联合作战部队提供高密度的海上持续支援火力。该炮的身管设计长度为62倍口径,药室容积29.5L,炮口动能35MJ,初速约700m/s,射速12发/min(单管);采用隐身炮塔,备有两个自动化弹舱(每舱储弹750发);可发射一系列弹药(包括由陆军制式155mm弹药改进而来的标准弹道式弹药和正在开发中的各种制导型先进弹药),射程达185km;全炮自重95t,系统全重290t,只有8000t以上的水面舰艇才能搭载(最近有消息称,美国海军已要求开发商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其重量)。

在155mm先进火炮系统投入正式开发的同时,美国海军又启动了与之配套的先进弹药的研制计划。2002年8月,火炮承包商联合防御公司发出招标书,要求对155mm的远程对地攻击弹药进行方案设计论证和风险研究。为竞标该项目,雷神公司和洛 马公司/国际应用科学公司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先期研究。

雷神公司借鉴自己在研制EX-171型127mm增程制导炮弹和XM982型陆军用155mm远程炮弹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推出了两种155mm弹药设计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制导弹药,计划由在研的EX-171型127mm增程制导弹“放大”而成,采用气动升力弹体和鸭式控制翼面,配备GPS/惯导复合制导系统,弹长2.25m,重91kg,配用整体式弹头或子弹药弹头,最大射程180km以上。第二种方案是类似于陆军XM982型远程炮弹的增程型GPS/惯导制导弹药,计划采用底部排气方式和高滑翔比的气动升力弹体,弹头长度990mm,重48.1kg,弹头类型有三种:一是多个双用途(穿甲和杀伤)子弹药型;二是装有两枚M898型“萨达姆”或瑞典“博纳斯”子弹的穿甲子弹药型(为此,瑞典博福斯公司已加盟这一项目);三是专用于摧毁高价值目标或严密防护点目标(如大型掩体和指挥控制中心等)的整体型,穿彻深度大,命中角度精确。其他类型的弹头(如非杀伤性弹头、电磁脉冲/抗干扰弹头等)也在考虑之中。

拟议中的155mm增程型弹药将是一种智能化的自主制导弹,具有全天候使用和射后不管的特征,可使用现有的各种******,其装填方式和发射方式与常规弹药几无差别,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不超过20m。由于该弹可自主制导,所以火炮发射时只需概略瞄向目标即可。飞离炮口后,弹丸后部的四个起稳定、爬升作用的尾翼随即展开,弹丸开始爬升;此时,弹载GPS开机,校准弹道并获取必要的卫星锁定;飞抵弹道最高点时,弹体前部的四个鸭舵控制翼展开,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仪开机工作;根据弹道计算机输入的信息,自动驾驶仪将弹道修正指令转换为电脉冲,发送给鸭舵驱动装置,随之进行弹道修正;飞抵目标区后,弹丸根据不同情况遂行必要的末段机动,最后向目标发起冲击,在“灵巧”引信(即引信室内装有微型制导系统,使引信集起爆与制导功能于一体)作用下爆炸。

洛 马公司根据自己曾成功研制陆军用155mm“铜斑蛇”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成功并装备美国陆军火炮,曾有报道称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过)和参与研制海军127mm“神枪手”红外制导炮弹(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成功,计划用于Mk-45型127mm舰炮,但由于战斗部威力较小等原因,最终未能形成装备)的经验和技术,提出了一种火箭助推式155mm远程对地攻击炮弹方案。该弹长度为2.15m,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联合制导方式(其他制导方式和各种导引头

也在考虑之中),具有优良的导引能力,可像导弹一样精确地将各种有效载荷投放在185km之外的目标上;战斗部的类型(高爆杀伤型、常规子弹药型、穿甲爆破型等)正在选型中,其尺寸将4倍于雷神公司的EX-171型127mm增程制导炮弹。2004年9月,该远程制导炮弹进行了首次制导飞行试验,2005年初进行了设计方案评审。2005年6月16日,美国海军又进行了第4次制导飞行试验,炮弹飞行了280s,射程达96.5km,飞行中成功捕获了GPS信号。

美国海军官员说,155mm先进舰炮及其弹药的开发总经费将高达8.5亿美元,开发成功后将装备2010年前后服役的DDG-1000级对地攻击驱逐舰和届时可能服役的其他大型海上作战平台,美国海军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将据此得以更大幅度的提升。

二、德国155mm舰炮

德国海军认为,研制开发155mm专用舰炮投资甚巨,旷日持久,因而一直在寻求一种以合理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德国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即将现役PzH2000型陆基火炮直接移植上舰这一一步到位、堪称捷足先登的解决方案。2002年12月,德国人将一座完整的PzH2000型155mm/52倍径的陆用自行榴弹炮安装到海军“萨克森”级“汉堡”号护卫舰的前甲板上(“汉堡”号是刚刚建成的最新型护卫舰,尚未安装火炮),开始进行“模块化陆炮舰载化概念”演示,以验证大口径陆炮直接移植为舰用的可行性。

德国海军之所以选中PzH2000陆炮加以舰载化,是因为它具有极为优良的技战术性能。PzH2000型155mm火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自行榴弹炮,由德国威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成功,1997年开始装备部队,目前已生产千余门,并已外售给希腊、荷兰、意大利、瑞典等国陆军,被人誉为“欧洲的自行榴弹炮”。PzH2000火炮是一种全备式武器系统,作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模块,与炮外相联系的仅有电力供应线和数据链,加之体积小,重量轻(炮塔体积和重量比德国海军目前在役的76mm舰炮还要小),所以很容易整合到舰艇系统中。德国海军据此以为,PzH2000火炮的这些特点可以使其稍加改动后装备在护卫舰甚至小型护卫艇这类轻型水面舰艇上(迥异于美国海军155mm火炮那样需要建造8000t以上的大型战舰),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拥有对岸火力支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