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3771100000016

第16章 文武双臻勤耕耘(1)

———记59级?[1]友, 原空军装备研究院总体所所长王康将军

王康,男,1941 年 11月生,江苏南通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历任空军某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空军装备研究院总体所所长。现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总体所高级工程师、科技文职将军。兼任空军武器装备试验靶场系统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兵器工业总公司军品发展及管理专家顾问,相关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新机发展技术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交流协会副主席和多家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作品在国内外和军内的书法比赛与大展上多次获奖并被收藏。作品和传略入编《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中国当代书名家珍品集》《一代名家》等数十种全国性书法精品汇编。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杰出中国艺术家”等称号。

一位哲人曾说过:“如果你想认识这个世界,没有比自然科学更好的方法;如果你想超然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好的方法。”少年时,因为航模而爱上航空;青年时,因为热爱航空而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他的青年韶华在西北戈壁绽放,他的报国志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铸造了祖国的蓝天利剑,他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天赋在航空与书法两个世界臻于至善。他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他挥毫泼墨,书写出一个超然物外的艺术世界。客观的、纯技术的专家学者与主观的、挥洒自如的艺术家和谐共存于他的身上。这就是原空军装备研究院总体所所长王康少将。

起步南航:长个子、长政治、长知识、长能力

20世纪50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新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航空力量,神州大地传颂着飞行员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对于很多人而言,航空工业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可这并没有妨碍大批热血青年投身航空,反而更激发了他们航空报国的热情。少年王康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广袤的江海平原上,在长江与黄海交汇之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南通,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神州大地的东海岸。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流传着千年文明,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康从小就受到环境的耳濡目染。从小学劳作课制作弹射航模到中学课余时间涉猎飞行知识,王康逐渐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南通市第二中学学习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临近毕业时,学校动员他报考军校,在权衡了各种因素后,他选择了南航并被顺利录取。

1959年夏末,王康成为了南航飞机系的一名新生。在这里他成长、成熟起来,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此,王康总结了自己的4个“长”:一是长个子,高中毕业时,他只有一米五几,是班里倒数第二矮的。大学毕业时,他已超过一米七。二是长政治。在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不少人都积极入团,他觉得自己年龄小,要求并不迫切。到大学二年级,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于是提出了入团申请。进入团组织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发严格起来。他说:“进入了这个组织,对自己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在志向上的要求也高了,在各个方面都要发挥表率作用。”此外,因为第一次到外地求学,刚入学的时候,他还非常想家,一有时间就去哥哥那里。他哥哥则劝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减轻思乡、思家之情。在入团之后,他的心里不仅有自己的家,更有一个更大的家。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大学毕业时王康还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全系大会上发言。三是长知识。王康说,在高中时一本书要学一学期,而到了大学经常一个星期就学完一本书,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从最基本的数理化到电工基础,再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等,每学年至少要学几十门课程。知识量非常大,老师讲课节奏也很快,上午课程安排得很满,只有下午才有时间自习,一直要学到晚上9点。刚开始时不太适应,掌握了学习技巧与方法后才慢慢适应了学习节奏。期间,他还当过班级外语和材料力学课代表。正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他后来出色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长能力。在哥哥的引导下,王康慢慢融入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减轻了他的思乡之情,更为他打开了一扇大门,从一名青涩少年成长为学生干部。大二时,他既当课代表,还当系里的文艺委员。大三时,他则成为了全院合唱团团长。由于合唱团成员不是一个系的,他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排练。当时虽是国家困难时期,但大学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学校内部演出、校际交流、省大学生文艺汇演等活动接连不断。既要保证学习,又要组织排练和演出,人虽然累,但是收获颇丰,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临时决策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他说:“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是从大学时开始锻炼的,这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的育人氛围。在5年的大学时光中,学校的“四个抓”给王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抓思想教育。王康回忆说,那时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希望青年学子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不仅开设各类政治经济方面的课程,学院领导还经常给全院讲课。时任院长兼书记的吴继周就多次给全院师生作报告。报告结合当时国家面临的各种形势,对同学们提出要求和希望,系里的党团组织也积极配合思想教育。王康认为:“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学出来又将服务谁。这个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二是抓教学。当时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老师们兢兢业业工作,师生关系非常好。”王康至今还记得,教授空气动力学的杨岞生、黄明恪老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非常规范,是教学方面的实力派。张宝芹老师上课则富有特色,讲课有层次、重点突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每当讲到重要的地方,她总是不停地用粉笔敲击着黑板,告诉大家这是关键点,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此外,教授理论力学的祁老师,讲课就像在演讲,教室处处都是他的舞台,非常生动活泼。三是抓学生生活。王康上大学时正逢************,民众生活困难,学校每人每天的用米量都有限定。为了能给学生增加营养,学校一方面向国家申请补助,另一方面大搞副食品生产,改善师生伙食。据说,当时学校主楼原本要建11层,最后只盖了9层,用节省下来的两层建筑材料换来了黄豆,增加学生营养。四是抓实习实践。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王康记得刚入校不久,就被要求到学校附属工厂劳动实践一个月。在工厂师傅指导下,进行车工、铣工、钳工等实践训练。“不管你做出了什么东西,关键是你看到了具体实物,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他记得一次在铣齿轮时,因一时疏忽将数据搞错而导致齿轮报废。师傅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将班里的同学集中到铣床边,分析问题所在,以真实案例教育了同学们。这些实践经验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对他的教育更是刻骨铭心。大学四年级时,王康到沈阳国防部五院三分院21所三室毕业实习,认真踏实的作风让他的实习得了满分。

访谈中,王康对于母校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母校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学校要培养学生为国家、为集体奋斗的精神,这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激励自己好好学习,而不是走入思想的死胡同,稍微遇点挫折就萎靡不振、轻易放弃。二是要培育学生宽广的眼界和广博的知识面。大学生不能偏废任何一门功课,不强调每门功课都得满分,但一定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重要的概念原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大学生如果在大学里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育开阔的思路,毕业后就能更早进入工作状态。鉴于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多与他人接触,不断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扎根塞外:坚定理想、坚定信念,善于学习、善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