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3771100000044

第44章 甘为战鹰铸强心 勤学实干展风华(2)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空军第一研究所 (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所的前身)的两位领导到北航听课,甘晓华偶然中与他们结识并攀谈起来。甘晓华扎实的专业功底、敏捷的思维、准确的表达,给两位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即决定要调甘晓华到研究所工作。与此同时,空军第一研究所的相关型号研究工作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巧合的是,此时学校也决定派甘晓华参加德语速成班,希望他能学好外语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是继续留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并有可能出国深造,还是到部队科研院所一线从事具体的型号研究,一时间成为了甘晓华必须做出的抉择。某种程度上,这种抉择也将决定他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年来在航空发动机专业的系统学习,甘晓华了解到航空动力方面的科研成果有很多,但真正能够应用到实际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特别少。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科研成果只有运用于实际,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去部队院所从事具体工程项目研究正是自己一直想要做并且愿意做的事情。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后,甘晓华豁然开朗。“选择事业方向其实也是正确认识自身的一个过程。我还是喜欢做一些具体的研究,干一些应用性、实用性更强的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工作也的确更适合我。”回想起当初的选择,甘晓华这样总结道。选得对才能干得好,就这样,甘晓华结束了高校短暂的教学科研生涯,来到空军第一研究所发动机室工作,正式走上了航空发动机研制之路。

献身科研:百折不挠勇攻坚

来到空军第一研究所,甘晓华立刻感受到部队一线研究所与高校有着明显不同。这里所承担的项目任务,都是针对部队实际作战和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科研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不会送到这里来的。面对艰巨的科研任务,甘晓华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怀着为祖国、为部队解决航空发动机重大技术问题的报国之志,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繁重的科研工作中。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完成其高难度的研发任务的。在进入研究所的前几年,甘晓华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航空发动机的相关资料,他脚踏实地,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取经,努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研发实际。有时,为了研发一项技术,甘晓华和同事们要试验上百次。无论寒暑,工作室内总能看到甘晓华忙碌的身影。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甘晓华出色地完成了几个型号项目的科研任务,全所上下也都认可了这个爱好钻研、虚心踏实、拼劲十足的年轻人。

根据部队实际需要,甘晓华把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航空发动机的维修研究和性能改进上,并结合发动机影响作战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当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研究工作还处于十分困难的阶段。总的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科研的保障条件不足,试验设备较为简陋,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二是技术积累少,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某些方面几乎是白手起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三是科研人才支撑不足,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甘晓华承担了一些引进型号发动机的研究任务,由于国外对我国实行关键技术封锁,获取外部支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经常面对无技术资料、无设施、无备件的“三无”状况。如何使用、如何维护、如何延长寿命、如何修理、如何改进发动机都是甘晓华所面对的难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攻克难题刻不容缓! 凭着坚韧的意志,甘晓华直面各种挑战。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设备,人员不足就加班加点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工作。在崇高信念的支撑下,甘晓华历经无数挫折,披肝沥胆,确保了所承担的各项型号任务的顺利完成。他已经记不清为了科研任务在办公室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记不清为了项目研制牺牲了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但这就是责任,就是使命,就是他为之奋斗的事业!“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你的人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爬山爬到半山腰,爬不动了就退回来,只能证明你是懦夫。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要相信总有解决的办法,终有成功的道路。”这就是甘晓华在面对困难时朴实而生动的人生格言。在甘晓华的不懈努力下,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型号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甘晓华本人也在2009年作为全军唯一的个人代表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完成好自身科研任务的同时,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甘晓华,积极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在政协界别联组会上,甘晓华积极呼吁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让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是甘晓华一直期盼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团结协作:科研团队的灵魂

在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甘晓华逐渐由一名科研工作者转变为团队领导者。他深知科研项目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科技创新必须集众人之长”。空军装备研究院历来被称为空军装备发展决策的最高咨询机构、空军装备技术的最高权威机构,能够进入这里工作的人都是全军的精英。如何组建和管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是作为科研团队核心和领导的甘晓华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让中国的“战鹰”拥有一颗强健的“中国心”,这是甘晓华和他的研发团队共同追求的目标。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面对科研攻坚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与团队成员一起奋战在科研一线,是团队名副其实的“主心骨”。“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的科研能力只是一个方面,你的指导思想、你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和聚集团队成员的重要力量。”甘晓华这样阐述他对团队领导的认识。他始终认为,团结协作是团队发展的关键。针对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他安排适合其特点的科研工作,并做好成员间的组织协调。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强调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同时也要兼顾个人利益。作为团队的领导,他经常为团队成员解决现实困难,并用实际行动激发团队成员科研创新的热情。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管理,甘晓华组建了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的科研团队,从而为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当提起团队精神,他总是不无感慨地说:“团结协作是南航人显著的特质,是南航培养了我团结奋进的精神。”

寄语学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回顾自己的求学、工作、科研生涯,甘晓华认为,大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校的青年学子要更加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他看来,德是成人的基础,智是成才的关键,体是成长的保障。没有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智,难以在社会上发展,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体,就没有奋斗创新的“本钱”。培养“德”就是要有德行,个人的行为要能获得公众的认可与尊敬;培养“智”,就是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广泛涉猎,能融会贯通,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培养“体”,就是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兴趣。他指出,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味守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融入社会去体验和尝试实际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和完善自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努力培养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他希望南航的学子们都能珍惜青春,利用好母校所创造的优越环境,在勤奋和坚持中不断超越自我、追逐梦想。

(撰稿:楚广兴 审稿:薛忠云 编辑:杨 波)

注 释

[1].友寄语: 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是迈向成功的必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