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3771100000081

第81章 自信点亮人生 执著成就辉煌

———记78级?[1]友,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夏晓鸥

夏晓鸥,男,1957年9月生,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机械制造专业。历任原航空工业部曙光电机厂助理工程师,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设备研究室工程师、设备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丹东冶金机械厂副厂长,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北矿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北矿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外合资北京凯特破碎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华诺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矿物加工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连续三届被选举为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

2011年盛夏,我们走进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会客厅,见到了儒雅又十分精神的校友,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党委书记的夏晓鸥。夏书记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还笑着表示母校来的同志很及时,缓解了他对母校的思念之情。在采访中,夏晓鸥言谈举止中透着睿智和温和,思维敏捷,讲话条理清晰,时不时妙语连珠,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的随和与亲切。随着他的叙述,我们一同感受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对“机会总是青睐于对未来有所准备、在现实中勇于奋斗的人”这一名言的独特诠释。

怀揣梦想 结缘南航

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十年“**********”的中国已经快要走到崩溃的边缘,教育领域的混乱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夏晓鸥与同时代的人一样,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1977年底,国家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次高考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重量,积聚了太多的期望。当夏晓鸥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一开始还不敢相信,随后是大喜。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急匆匆地奔向高考报名点报名,深怕错过这一机会。与其他同在一个生产队插队的青年不同,他们都急急忙忙地赶回城里安静复习准备应考,而夏晓鸥由于是知青组组长,负责12名下乡知青的工作劳动和生活,却不得不留在农村。但他并没有感到沮丧,反而备加珍惜,抓紧一切时间来复习功课。白天,他和村里人一样下地劳动挣取工分,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晚上,当别人都在熟睡时,他一个人守在昏黄的煤油灯旁,紧张地复习功课。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周围的农村青年,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复习,在辅导他们的过程中,他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无心插柳的善意举动,却为他高考增添了一份信心。“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尽管学习环境十分艰苦,尽管复习时间仓促,但是基础知识扎实的夏晓鸥,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地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

“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南航呢?”夏晓鸥对此娓娓道来,细细叙述了选择南航的经过。他出生于军人世家,当时父亲在武汉军区任职,从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耳濡目染了很多部队的故事,对武器装备以及军事工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夏晓鸥了解到南京航空学院属于军工院校,这很符合他的军工情结;其次,南京离武汉较近,且生活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比较接近;此外,从武汉沿着长江乘船到南京,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更为方便。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兴趣。夏晓鸥小时候就对无线电感兴趣,自己曾动手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组装过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在下乡插队劳动的两年多时间内,他还帮助周边村里社员修理过几十台无线电收音机。航空对无线电通信要求很高,南航在无线电技术方面有着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因此,经过理性思考和判断,他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大的转折做出了理性选择。1978年2月,怀揣对未来的美好希冀,抱着投身无线电专业的决心,他兴高采烈地来到南航。但由于某些原因,夏晓鸥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航空机械制造专业。为什么没有被无线电专业录取,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到毕业后才解开。

生活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也许正是这次专业的调整,夏晓鸥在此后漫长的学习科研中,摸索出了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成就了他的精彩人生。

百舸争流 更上一层楼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夏晓鸥说:“在南航学习的几年,学校给了我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我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非常感谢母校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我搭建了一个职业发展的阶梯,为我后来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不同的人对大学有不同的诠释与情怀,有不同的记忆与收获。刚刚恢复高考之后的那一批大学生,时代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期待与责任,他们也时刻感受到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与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光荏苒,转瞬即逝,当我们和夏晓鸥聊起大学生活时,他的语速舒缓起来,仿佛正在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虽然几十年一晃而过,但夏晓鸥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到南航报到时的情景。从武汉登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船到下关的中山码头之后,再接着从南京城西北坐车到城东的明故宫。当他提着行李从车上下来的时候,御道街两旁耸立的高大树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树木掩映之中,与那午朝门相比,南航简陋的西门显得那么朴素、不起眼。这就是自己即将学习生活的校园吗? 走进校门,一眼望去是两排粗壮的梧桐树,学校显得那样的宁静。漫步在校园里,周围的树木花丛和建筑透露出一股人文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当年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老师、指导员以及同窗好友依旧萦绕在脑海。追忆往昔,夏晓鸥首先提及的就是他的指导员顾德章老师。他说,“顾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在校期间,顾老师给予了他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毕业后他们还时常见面讨论工作中的事情,顾老师给他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可是斯人已逝,“顾老师已经病故了!”言语中夏晓鸥对这位良师益友表达出深深的思念。“当时我们班上的学生来自各个行业,且大家的年龄参差不齐。但经历过 ‘**********’艰难困苦岁月的洗礼,同学们对未来都抱有很大的希望和憧憬,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夏晓鸥颇为感慨,“我很幸运,能在南航遇到那么多的良师益友,得到很多锻炼的机会,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学校各方面资源都很缺乏,学习缺教材、缺试验设备、书籍非常少、教学设施简陋。但大家的学习劲头非常高昂,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开拓创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

在集中精力搞好专业学习的同时,夏晓鸥很注重抓紧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各种行业,在学习之余,他积极主动与同学进行广泛交流,了解不同行业的状况,了解他们对社会问题的不同见解。这让夏晓鸥获益颇多,大大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还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春秋游和文体活动,大大提高了组织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为后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成功往往是在不断坚持的努力之中”,电影《沙家浜》中的这句话是夏晓鸥一直信奉的格言。无论在任何时候,他总坚信黑暗过后必定是黎明的曙光。在他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他的成功与其坚定执著的性格紧密相关。因为出生于困难时期,他很小的时候就明事懂礼,深知生活的艰辛,这成就了他坚毅的性格;因为遭遇“**********”,本应上学深造的他却不得不走进田间地头,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他思考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让他在做事时冷静执著。从他的成长和成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事业的信心、恒心,以及在任何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通往成功巅峰的征途中,或平坦或坎坷,支撑的力量就是对事业的激情、对工作的痴情、对生活的执著之情。在这个日渐喧嚣浮华的社会中,夏晓鸥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奋斗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年。

1982年1月,夏晓鸥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部曙光电机厂机械动力科技术室工作,在机修车间进行了一年的工作实习锻炼,学会了各种机床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普通零件的加工制作。一年后,作为该厂“**********”后的第一名大学生,负责精密机床的维修技术工作。工作几年后,夏晓鸥感到自己大学学到的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满足高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1985年,夏晓鸥好言婉拒了厂领导的苦苦挽留,毅然报考了硕士研究生,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物加工专业学习,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单位设备研究室工作。从事基础研究的最初几年,他的潜心研究总是得不出理想结果,再加上所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进展很不顺利,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他也有过迷茫、有过彷徨,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他骨子里那股坚毅的个性,却又让他坚定决心、永不言败。他克服不安情绪,冷静反思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计算出来的数据反复核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渡过了难关,科研事业走上了坦途。说到工作中的困难,夏晓鸥十分淡定,他说:“工作中处处充满了困难,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对待困难的态度。”与别的企业管理者过度注重利润不同,夏晓鸥认为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怎样更好地与员工沟通以及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只有了解了员工的需求和意向,才能相互理解,整个团体才能有凝聚力,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任企业中层领导时,他非常注重与上层领导沟通,让领导明白自己的想法和下属的要求,以赢得上级的信任;同时,主动与下属保持交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在他是企业高管,作为党委书记,不仅要维护公司上下级关系的和谐,得到企业员工认可,更要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建立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大智慧。夏晓鸥认为,解决企业内部问题要做到平等交流,解决外部矛盾要懂得进退有度。这句话极具人生哲理,是他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悟出的成功经验。从1982年毕业到现在,这30年来,夏晓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只有拼搏,只有奋斗,才能享有成功的喜悦。

眷眷情深 寄语母校

作为用人单位的领导,夏晓鸥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一定要先完成好学习这一本职任务,要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他说:“一个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的人,才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其次,一定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走出校园后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再次,一定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并将所学知识升华为工作技能。他认为,基层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能很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作为南航的优秀毕业生,夏晓鸥一直关注、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他认为,南航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要始终致力于强化航空特色,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和航天关键技术的攻关,培养顶尖学科带头人,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才。他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建设,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最后,他衷心地祝愿母校越办越好。

(撰稿:徐菱娟 审稿:周克印 编辑:樊泽恒)

注 释

[1].友寄语: 祝南航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