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14

第14章 一等奖(13)

为了向中央首长、空海军领导汇报, 航空航天工业部机载设备总公司于1990年12月3日在京举办了PD雷达和航电综合系统研制成果汇报展示会。会后, 林部长邀请来宾座谈,大家表示, 看了两个样机的展示, 十分振奋, 心情格外激动, 对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祝贺。陈彬主任认为, 要记住历史和现实的教训, 外国靠不住。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607所有股难能可贵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李景副司令员说, 成果不简单, 凡是发奋图强, 憋着劲搞的, 就干得好, 就搞出来了。航天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王昂说, 607所十分了解机载雷达的特点, PD雷达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只要上级支持, 很有希望搞出来。李景副司令员还说, 我拥护飞机上的东西都找林部长。

然而, 试飞成功, 雷达也没迎来光明的前景, 607所第二次走入困境。道路何在? 前途何在? 又一次牵挂着部领导机关的心。1991年1月20日, 林部长在部机载设备总公司工作会议上讲话, 表达了部领导对PD雷达的新安排, 他说:“607所在山沟里, 条件艰苦, 但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用很少的钱和不长的时间, 研制出我们部的, 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全波形PD雷达。经过试飞, 出乎意料地好, 80 km发现了目标, 非常喜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搞下去, 成果不能丢, 607所还要艰苦奋斗、卧薪尝胆, 力争把PD雷达搞得更好。”会后, 林部长专门找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 (简称中航技) 刘副总, 指示他“与 GEC 合作, 把 PD 雷达搞下去, 用于军贸出口飞机, 如需要也可用于国内。”607所许所长参加了会议, 回所后传达了领导的讲话精神, 我第一次听到部长安排该型雷达用于军贸出口飞机上。我反复思考, 原先期望的路子走不通, 在这极困难的情况下,的确不失为良策。作为航空航天工业部, 理应掌握这项先进技术, 以保证航空装备的发展,作为机载雷达专业研究所, 不跟踪这高新技术, 不研制PD雷达是没有出路的。现在部里的决心已下, 我完全赞成, 决心坚定地走下去。所里很快准备了一个新的PD雷达的初步设想。2月初, 我和胡廷溢带着这个设想去北京向部里汇报。听取汇报的有计划司张汝谋司长, 机载设备总公司杨燕生总经理、阎治孝副总经理、金德琨总师、杨坛福及王乃芳处长等。我汇报了新PD雷达初步设想的要点有:

(1) 装机目标为军贸出口飞机, 即歼8Ⅱ出口型或超7飞机;

(2) 国内研制为主, 争取国际合作;

( 3 ) 增加功能, 提高性能, 与CWI交联, 制导A弹, 小型化 (此为关键) , 提高可靠性及维修性;

(4) 研制3部机器, 国内研制需三年半, 若国际合作可提前到两年半;

( 5 ) 经费按国内研制考虑, 总投入5000万元。

大家都同意经费投入这个盘子, 但觉得资金紧张了点, 张司长说除了计划司、机载设备总公司筹措资金外, 607所也应自筹一些。最后一致同意研制周期为3年。

1991年1月20日, 林部长讲话后就着手建设新PD雷达的型号队伍。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是未争取到国家任务, 现在任务是部内安排的, 出口型飞机也没定, 国防科工委不支持, 投入少, 困难多; 二是PD技术队伍调迁无锡已定, PD就在无锡研制, 技术人员有着这样那样具体的考虑。所以经反复沟通组合, 最后确定新的型号 ( JL-10 A雷达C型样机) 技术领导为:

主任设计师: 朱贵岭

副主任设计师: 戴英云 李天幸

有些原型号技术人员不愿出川, 但仍愿意干PD工作, 就同意在内江干PD工作, 称之为“异地工作”。

1991年3月, 部计划司向部党组提交了“关于PD雷达继续研制问题的请示”, 很快得到部党组的同意和批准。从此, 为军机外贸出口的PD雷达工程样机的研制任务正式起步。

为了讨论JL-10雷达的改进, 确定针对出口飞机的PD雷达方案, 4月上旬, 我与有关人员去132厂调研超7飞机对雷达选型的考虑。4月下旬, 又去了112厂调研歼8Ⅱ出口型飞机对雷达选型的考虑。

在112厂见到了林部长, 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用早餐。我就将两地调研情况向他汇报了一下, 他说之前已与112厂总经理唐乾三, 601所所长解思适、总设计师李明等领导都打了招呼, 意思是部里支持607所PD搞下去, 想装歼8Ⅱ出口型, 要他们支持一下。他们都满口答应。林部长鼓励我们, 一定要把PD搞好, 作用距离、小型化、可靠性一定要搞上去, 关系到607所、航空航天工业部的大事, 我也相信你们能搞好。我深感部领导对PD雷达的重视, 我所调研的事, 他都提前给我们做了疏通铺垫, 也感叹部里工作真是深入细致。

前期准备期间, 在型号线内部经过两次方案讨论,5月初, 大家都统一到分两步走的做法上来。第一, 针对歼8Ⅱ出口型, 体积0. 138m3 , 重量150kg。第二步, 针对超7, 雷达进一步小型化。方案至此确定。

1991年5月18~19日, 航空航天工业部在无锡召开了“军贸飞机火控雷达方案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高校、研究所、飞机公司、部机关等25个单位的领导、教授、专家共70名代表。607所参加会议的有所领导许体仁、朱克昕、李德纯、杨春及型号技术负责人朱贵岭、李天幸等27人, 会议由部计划司张汝谋主持。林部长自始至终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 林部长讲话指出:“从刚过去的海湾战争看, 要突出航电地位, 要突出PD雷达的重要地位, 军贸飞机雷达, 部里是当作重要工程来抓的, 雷达要搞小一些、轻一些,功能全一些, 看得远一些, 可靠性高一些, 维修性好一些, 价格要便宜, 时间也就3~4年;要发挥航空航天两大系统的联合优势, 发扬行业精神; 到会专家经验丰富, 要多提意见, 607所要虚心, 闻过则喜, 博采众长。”

接下来607所PD雷达主任设计师朱贵岭汇报了军贸飞机火控雷达的基本方案。

林部长最关心PD雷达的探测距离、小型化、可靠性等问题。晚上专家教授在一起讨论, 主要就是这3个问题。在讨论探测距离时, 我首先谈了JL-10在空一基地安-24飞机上所测试的距离数据, 为了提高探测距离, 在JL-10 A上有4个途径:

( 1 ) 在安-24飞机试飞JL-10时, 加装了两条长波导, 这将来是没有的, 可以减少损耗;(2) 改进接收系统噪声系数;

( 3 ) 信息处理机FFT积累数提高一倍;

( 4 ) 天线口径由600 mm增加到700 mm (我粗略算出可提高的数值) , 专家们都认为作用距离可行。

在闭幕式上, 林部长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海湾战争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要下决心建立一个攻防结合、积极防御的天、空、地、海、电子一体化的防空体系。对航空来说, 最重要的是战斗机。飞机除主机非常重要外, 涡扇发动机和PD雷达 (包括电子综合系统) 是两个突出重点, 也是两个薄弱环节。部党组研究, 一个主机、两个重点应作为航空工业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指导思想来抓。美国的战斗机装有多种全波形的PD雷达, 都具有下视下射、迎头拦射等功能, 所以我们的战斗机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装上性能好的PD雷达, 有超视距的作战能力。”林部长接着说:“很多同志建议把这项雷达工程命名为 ‘神鹰工程’,为什么呢? 因为鹰飞得很高, 有下视能力, 看得远, 能分辨跟踪目标, 一旦发现目标, 准确跟踪, 直到捕捉住为止。如果大家赞成, 建议报部党组批准后正式命名。为了加强对PD雷达研制的领导, 部里是否成立一个组织, 由部里统一组织领导这项雷达工程。也建议像其他重大工程一样, 设立行政现场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制度, 这个要回去与相关部门商量, 但有两个人现在就可以定: 行政现场总指挥由许所长担任, 总设计师由朱总师担任。

最后, 部长提出要求:“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 发扬两弹精神; 二要搞好大协作, 首先发挥航空航天两系统的联合优势, 全航空航天工业部要开绿灯。搞PD过去有不同意见, 我向多位国家领导直至总书记汇报了, 他们赞成我的意见。后来向******副主席拜年, 又汇报了这事, 他也赞成, 所以同志们不要有任何顾虑, 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有功劳是大家的, 有问题我承担。”607所PD型号主管、副主管等20余人参加了闭幕会议, 部长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大家决心把PD搞上去。

1991年6月上旬, 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神鹰工程”总指挥部和“神鹰工程”办公室, 其组成为:

总指挥: 张彦仲

常务副总指挥: 张汝谋 杨燕生

副总指挥: 金德琨 何怿晋 陆惠民 池耀宗 刘国民 张宏显

办公室主任: 金德琨

副主任: 王乃芳 霍晋明 施宁

从内江调迁到无锡的人员已基本到位, 正在准备临时实验室。1992年4月22日晚, 在上海开会的林部长、张汝谋、杨燕生抽空特意来无锡, 当晚, 林部长对我说:“我看调迁工作还比较顺利, 现在看来, 这一步走对了。当时我感到很困难, 我都有点儿动摇了, 现在看到了新希望, 要把PD坚决搞下去, 非搞出来不可。”又对我说:“与俄合作的事要抓紧, 等他们清醒过来, 那就难了, 把他们拉住, 能买就买, 元器件也可以买, 争取时间, 减少风险。”次日早晨, 林部长一行, 在简单宿舍门前看望了全体职工并讲了话, 鼓励大家艰苦奋斗, 克服目前困难, 把PD雷达搞上去。

607所的调迁, 部领导都很关心。林部长就任后加速了调迁进程, 是为了把PD雷达尽快搞上去。当PD试飞成功后, 林部长在北京接见了全体607所领导, 指示我们尽快去无锡挂牌,尽快调迁。1991年4月1日, 林部长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将亲手签署的信函交给江苏省省长陈焕友。陈省长回南京后于4月12日批示: 请无锡市政府按林部长来函要求办理。

这一调迁, 解决了我所中年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 也改变了我所后继乏人的困境, 解决了607所的生存问题。

部里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研制条件, 我们倍加珍惜。晚上实验大楼常常灯火通明, 大家都在加班, 双休日也加班, 就是春节8天也要加上4天班, 这已习以为常。林部长要求我们“两天当做三天过, 从质量中抢时间”。我们习惯了紧张的工作, 因为我们看到前面有了曙光, 有了希望。

自指挥部成立以来, 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就一直忙碌着, PD计划的落实, 与航天院、电子部的协作项目, 与飞机的接口协调, 实施方案的评审, 还有按计划节点的工作检查, 乃至试飞准备, 无一不是指挥部亲自安排、召集落实的。忙碌了3个春秋, 雷达研制出来了, 下一步准备试飞。

607所成立试飞领导小组, 组长是许体仁所长, 副组长是朱克昕副所长 (总设计师)、包德聪总师、朱贵岭副总师 (主任设计师), 成员有李天幸、张昆辉、夏义华、胡廷溢。在进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简称试飞院, 即603所) 后, 我将工作分工细化, 明确了“空中试验组织责任人”、“雷达技术保障责任人”、“技术管理责任人”、“行政管理责任人”、“飞行计划协调责任人”、“试飞数据录取整理责任人”等6方面人员。使得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试飞院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 其组成为:

组长: 陈启顺 (院长)

副组长: 张克荣 (副院长) 黄炳新 (副院长、 空军试飞团团长)

试飞技术负责人: 吴国梁 (副总师)

试飞空勤负责人: 李玉民 (空军试飞团副参谋长)

试飞院一般是试飞各种新研制出的飞机, 而试飞雷达还是首次, 因为是专业的试飞院,干起工作都是轻车熟路, 效率很高, 只用了40天就一切就绪。

进入了试飞阶段, 我们仍然很忙, 因为 (1) PD雷达基本调好就进了试飞院, 数据处理机、信息处理机的软件及接口, 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事, 都来不及做, 只好利用试飞空隙抓紧做; (2) 试飞前要检查雷达, 保证完好上天, 试飞降落后若有问题要研究问题, 查明原因后还要改进; (3) 有些工作只有通过飞行试验才能逐步调整, 地面很难模拟, 如数字自动增益、恒虚警、地图测绘、波束锐化、主杂波跟踪等, 所以总感到时间紧。每天进场的工作安排, 或上情下达, 或有事动员, 都只能在进场专用交通车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