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16

第16章 一等奖(15)

1996年7月16日, 607所成立试飞领导小组:

组长: 许体仁

副组长: 朱克昕 包德聪 朱贵岭

成员: 张昆辉 夏义华 曹正林 唐治安 刘欣潭

雷达研制中, 其功能和性能要通过空中试飞来验证、改进和完善。空军试飞团的指挥员、飞行员就是承担这一使命的,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为“神鹰”雷达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敬佩。1997年5月8日下午飞行, 目标机飞行员这时要先飞另一架飞机, 只得等待,这样做都是为了不放过一个好天气。载机飞行员、试飞团团长、试飞院副院长黄炳新耐心地等着, 18点38分才起飞, 他打开加力, 一下就冲入空中。大家在停机坪等候他。太阳快下山了, 我们不断地看手表, 怎么还不回来? 大家急得团团转, 为黄团长他们捏了一把汗。听到声音了, 两架飞机回来了, 降落时已是19 点27 分, 离当地太阳落山19 点30 分仅差3min, 好险啊! 他走下飞机, 我们迎上去, 黄团长说:“起飞是晚了点。”是啊! 大家就是这样为“神鹰”雷达争分夺秒, 默默地承受着风险。载机领航员周绍良, 爱人患重症, 每月去西安化疗, 为了试飞, 他放弃了陪送爱人就诊; 一天, 女儿又发高烧, 早晨送女儿打点滴, 然后用自行车载女儿去学校, 回来后立即上飞机场试飞。他钻研业务和雷达技术, 有一次试飞飞机到西安东北方向的合阳西边, 天气变坏了, 无法按原航线飞行试验, 这时他善于思考, 急中生智, 操纵雷达用GM状态、80 km量程, 将天线俯角抬高到水平位置, 对着飞机正前方, 在左右40 °方位上探测, 只见雷雨团区清晰显示在显示器上, 保证了飞行员绕过雷雨危险区, 进入安全航线继续雷达试验, 他为JL-10 A雷达增加了“天气探测 ( WS )”状态, 我们技术人员都称赞不已, 称赞他公而忘私、智勇双全。1997年6月19日, 雷达试飞的最后一个起落, 目标机是1批02号机, 飞行员是副团长谭守才, 领航员是领航主任彭连启。试验中, 先飞下视迎头, 做了3次, 然后是上视尾拉, 也做了3次, 试验都很理想。眼看整个试飞就要胜利收官了, 就在试验要结束时, 目标机飞行员报告:“坐舱有雾”, 此时时间已是12点06分, 也就是下降高度过程中, 就在这时驾驶舱的舱盖飞掉了, 情况十分紧急。关键时刻谭副团长机智果敢应对得当, 操作技术高超, 化险为夷, 驾驶飞机安全返航着陆, 这是一次十分危险的飞行。后来查明, 是工厂座舱盖安装不当造成的。事后, 有些干部认为, 本来这02号机不久将转场某大城市, 在转场航线上, 高度比较高, 若那时出现飞机掉座舱盖, 情况将不堪设想。所以人们感慨地说, 给JL-10 A试飞当目标机, 将飞机隐患提前暴露, 做了一件好事! 不论如何, 有惊无险, 不幸中的万幸。我空军的试飞员有航空理论, 有丰富的飞行经验, 技术高超, 临危不惧, 处置果断, 每次试飞新飞机、新设备, 总是承担着国家使命而不顾家庭困难, 不畏个人安危, 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飞机上验证试飞结束了, 试飞院在《JL-10 A雷达在A飞机上验证试飞报告》中写道:

通过验证试飞结果表明:

(1) JL-10A雷达各设计功能工作正常, 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 2 ) 空空状态: 在下视迎头VS状态下, 能远距离较连续地发现低空高速迎头飞行目标, 并能在HRWS-STT状态下稳定截获跟踪目标; 在ACM状态下, 能快速自动截获目标,并能稳定跟踪目标。

( 3 ) 空地状态: GM 状态雷达地图显示正确, 在国内首次实现多普勒波束锐化比为32∶1的DBS成像技术, 雷达地图成像清晰, 分辨率好, AGR状态测距连续。

( 4 ) 因雷达故障造成起落架次报废数较少, 所以雷达工作较可靠, 雷达BIT功能给使用维护提供了方便, 使判断排故程序大大简化。

(5) 通过验证试飞还表明, JL-10A雷达装A飞机是可行的, 在不改变A飞机原电源、液压源、风源和雷达舱结构等条件下, 该雷达完全能够正常工作。

1997年10月, 在北京对JL-10 A进行了技术鉴定。参加会议的军方有国防科工委六局、空司科研部、海装飞机部等单位。鉴定意见上写道: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 1 ) JL-10 A雷达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原设计要求。其中DBS、GM、BIT等性能指标超过了原设计要求。雷达性能稳定, 工作较可靠, 维修性好。JL-10 A雷达在全波形体制、多功能状态、数字化程度、信号处理能力、高频谱纯度频综器、探测跟踪距离、体积、重量等方面, 相当于美国APG-68雷达的水平。雷达在全波形体制、多目标跟踪、32∶1波束锐化等方面在国内领先实现。

( 2 ) 两次试飞总的升空成功率达92%, 说明雷达性能稳定, 工作较可靠。雷达能在飞机上用BIT进行检测, 可显示分机、插件或重要部件的故障情况, 实现了两级自检, 使用方便, 维修工作大为简化, 该雷达在工程化方面已接近实用程度。

(3) JL-10A雷达经在A飞机上的验证飞行, 表明雷达与该机的适配性好, 为A飞机改进时的雷达选配创造了有利条件。

雷达的功能状态有一个发展过程:

1990年试飞的JL-10雷达有4个基本状态: VS、HRWS-STT、MRWS-STT、LRWS-STT; 1995年试飞的JL-10 A ( C样机) 增加了4个状态: CWI、TWS、GM、DBS; 1997年试飞的JL-10 A ( S样机) 又增加了6个状态: ACM、AGR、SEA、BCN、BIT、WS。雷达的特点是: 全波形、多功能、数字化程度高、体积小、工作可靠、操纵简单、维修方便。

这次JL-10 A在小飞机上作适应性验证试飞, 雷达和飞机的准备工作都不容易, 就拿飞机来说: (1) 它停飞了一年, 要大检修; (2) 机上缺罗盘等设备; (3) 电子舱内设备全更换, 两个座舱内各加一个5 in?[3]显示器; ( 4 ) 机身上要增加DCMP和两台数据图像记录设备; (5) 雷达罩频率不适; (6) 要改液压油路和散热通风管路; (7) 飞机1996年底到寿。面对这样的情况, 通过努力, 保证了试飞过程的安全。在试飞总结座谈会上, 部机关同志说:“这么困难的条件, 这么短的时间, 任务还完成得这样好, 和以往任务相比确实稀罕。那么, 这个稀罕是怎样发生的? 我觉得首先是部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JL-10 A雷达是部里的工程, 设有指挥部和办公室, 前期由林部长亲自领导, 后来由张总亲自指挥, 部机关共同抬, 计划局、财务局、科技局筹措资金, 安排任务; 军机局安排雷达试飞的载机; 试飞局制订试飞大纲, 落实计划, 调整任务; 机载局承担着指挥部和办公室的大量协调、检查、指导工作。张总启动雷达上小飞机试飞后, 603所准备了飞机改装方案; 试飞院准备了试飞方案; 607所准备了雷达改进方案和对飞机改装要求; 机载局季副局长召集第一次技术协调会, 会上谈到雷达天线罩很棘手, 现飞机天线罩频率不对, 不能用, 要么新做一个, 要么将旧罩子测试, 试飞后进行数据折算。张总召集机关领导听技术协调会的汇报, 决定用637所用在另一飞机上的新罩子, 但装不上A机。于是一致商定用过渡段, 这过渡段请603所设计, 西飞公司生产。机载局阎副局长又召集了第二次技术协调会, 有关单位都主动接任务, 罩子的事就此落实。后来中航总下文, 所属的8个单位在试飞任务上分工明确, 要求清楚, 准备工作就此展开。机载局刘副局长、阎副局长和王处长3次到无锡检查工作, 张总还亲自确定DBS为32∶1。承担飞机改装和组织试飞任务最重的是603所、西飞公司、试飞院、试飞团, 他们按分工各自努力, 克服了很多困难。他们工作有两个特点: 一是领导及型号负责人亲自抓, 作风深入, 一抓到底, 勤检查, 及时解决问题; 二是所有飞机改装, 大电子设备系统联试, 机务保障, 乃至飞机两次放飞评审, 都是按规章程序办事, 一丝不苟, 严把质量关, 保证了安全。与雷达试飞有直接交联的设备厂所有615所、618所、161厂、637所等兄弟单位, 提供了装机设备, 派技术人员参加地面联试及试飞技术保障, 保证了雷达功能性能得到验证。总之, 中航总领导决策正确, 亲自指挥; 机关创造条件, 及时协调指导; 兄弟单位领导重视, 鼎力支持抓质量, 抓安全; 智勇双全的飞行员承受着对家庭的内疚, 承受着各种飞行风险, 执行着艰难的任务。这些是出色完成雷达验证任务的重要保证。

我们没有忘记林部长曾经的指示:“607所的重要任务就是把PD雷达搞上去, 党委和领导班子要保证任务完成。”607所这支科研队伍, 有基础理论, 肯钻研业务技术, 在多年科研生涯中, 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作风过硬, 能团结协作, 能吃苦耐劳, 善于攻关。JL-10 A雷达S型样机的几位青年副主任设计师张昆辉、夏义华、曹正林、唐治安勇于挑起试飞重担, 带领同志们努力工作, 不管严寒酷暑, 不管节日假日, 总是团结拼搏, 克服多种困难, 解决试飞中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 不断改进和完善雷达功能和性能, 保证试飞顺利进行, 正如张总所说的:“这是607所精神。”

在总公司3届领导的关怀下, 在全国几十个兄弟单位和高校的协作下, 我们顶着诸多的压力和干扰, 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 埋头苦干了14个春秋, 研制了两代PD雷达样机 ( JL-10、JL-10A), 经过3次试飞 (1990年、1995年、1997年), 终于取得了成功, 真是来之不易。1990年试飞成功, 得到部长的重视, 国家机关的支持, 实现了技术力量东迁, PD研制后继有人, 也解决了607所的生存问题。1995年试飞成功, 得到****总理的关怀和国防科工委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解决了607 所PD的发展问题。1997 年试飞成功, 中航总为607所记集体功, PD型号线上有55位同志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该项成果获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试飞结束后, 我就退休了。“神鹰”雷达事业, 在中航总领导下, 在607所这支高素质科研队伍的精心培育下, 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正快马加鞭, 奔向最后的高峰。

此后, 按A改型飞机要求的JL-10A改 ( JL-10AG) 雷达又做了进一步改进, 为A改型飞机火控雷达的竞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1998、1999年的两年时间里, 上级机关领导和空海军的机关领导以空前的关注川流不息地来607 所视察、调研。军方首长的视察与期望, 似和风春雨, 使607所群情振奋。超常规, 不超程序, 竞标的努力扎扎实实。走进我们的实验室, 走进我们的科研现场, 你会为之动情, 你会想, 为什么那么多人将黄金般的生命全部奉献在这块阵地上, 因为他们选择了607 所就是选择了实践“空军的嘱咐”的征程,他们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渴望———为祖国奉献最先进的机载雷达, 这是一生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的神圣和庄严!

1999年11月15日, A改飞机火控雷达竞标, 607所胜出。多少职工流下了热泪! 这是607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竞标成功, 举所欢腾, 一所两地职工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为了给国家奉献属于机载雷达前沿技术的PD雷达, 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 卧薪尝胆十余年, 这中间有愚公移山的毅力, 有惊心动魄的拼搏, 有深思熟虑的决策, 有义无反顾的决心, 有回肠荡气的动员。607所PD雷达的研制历程, 是一曲震撼人心的凯歌。

吴世泽与超高强度钢

朱之琹

吴世泽 ( 1909—1992年) , 中国著名航空结构钢专家、金属热处理专家、国家二级工程师、研究员。四川彭县人, 1935年毕业于南京兵工专科学校大学部。曾在金陵兵工厂 (抗日初期该厂迁重庆, 改为21兵工厂) 任热处理研究所主任, 1944年赴美考察热处理技术,并在美国西北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西南工业部工程师、总冶金师, 中央二机部兵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总工程师。1961年研究所划归国防科委, 被授予上校军衔。他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学习, 勤奋工作, 虽历经坎坷, 但始终对航空材料研究锲而不舍,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 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的老专家。由于篇幅所限, 只能选择其最精彩的片断以飨读者。

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Ⅱ于1989年首次在第38届巴黎航空展览会上亮相, 成为一大亮点, 它那流线型机身、二侧进气道、大三角形机翼、挺拔精细的起落架完美地融为一体, 给人一种非凡的美的感受, 因此, 观众亲昵地称它为“空中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