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36

第36章 二等奖(15)

国家对于我有培育之恩, 对此我永生难忘。在斯贝发动机部分国产化阶段和全部国产化阶段, 我又先后3次被派往英国罗·罗公司和为斯贝发动机配套主要附件的卢卡斯公司考察学习。在继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 我更加迫切渴望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给后人。我先后不署名地撰写了《对斯贝发动机最大军用转速的几项研究》、《主燃调与发动机的排故协调问题》等论文和发动机今后改进改型的建议留给相关设计人员; 编写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以及我国航空工业质量史上因油泵调节器类产品装配试验工作中的偶然失误造成发动机和飞机等级事故的若干实例, 作为前车之鉴, 送给装试车间的工人朋友。

因斯贝发动机国产化工程的完成, 中航二集团又一次授予我一等功。2004年, 国防科工委为此项工程授予我“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生命不息, 我的航空报国之志不止!

难忘的光辉岁月

刘民卿

(梅向琴 李旭峰 整理)

今年是航空工业创建60年, 也是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 (太行仪表厂的前身) 成立60年。回忆起建厂初期那段难忘的历史, 至今仍历历在目。

艰难的选址建厂

1949年11月9号,“两航”起义飞回12架飞机和大批进口机械设备, 参加起义的人员有1800余人。当时正赶上朝鲜战争爆发, 中央军委考虑在哪里建厂比较安全, 于是就选择了在太原建厂。大批机械设备运往太原, 同时有250名左右的“两航”人员抵达太原参加建厂, 当时设备存在二营盘、三营盘和北营村老百姓院子内, 没有集中存放, 后来在北营村东南山边建立两个大仓库, 把所有设备存放在两个大仓库内, 后又考虑在大山沟挖洞建厂困难太大, 于是经军委民航局和太原市委协商, 同意在大营盘西侧阎锡山马槽和饲料房改造建厂。当时困难重重, 没有建厂条件, 要什么没有什么, 无厂房、无办公室, 只有3个30~40 m长的马槽和12间住人和放饲料的平房, 摆在工厂领导和职工面前就是这样的情况, 看到这局面真是令人发愁, 怎么办? 立即行动改造现有这些破旧房, 清理马槽, 着手建简易厂房, 任务非常艰难, 白手起家。发愁没有用, 只有发扬革命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全体职工积极行动起来, 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工厂。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完成了基础的改造任务, 又新建了几个简易车间, 从厂门口直通北面修了一条土路, 把机械设备运来工厂进行安装, 在马槽内安装了机器, 在厂周围墙上安装了通电的电网以防敌特破坏 (当时还有不少潜伏下来的敌特经常搞破坏活动)。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保卫工作, 使建厂工作顺利开展。

老领导们的开创精神

厂长于辉是长征干部, 在战争年代负过伤, 手指打掉了两个,9级伤残, 山西省省委委员, 每天和职工摸爬滚打在一起, 下了班深入基层, 与职工打成一片, 工作作风扎实, 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副厂长张洪武, 长征干部, 也在战争年代负过伤, 脸上凹进去很深的伤疤,工作认真扎实, 也和群众打成一片, 把老革命传统带到工厂。党委书记陈生琦, 由太原市委选派 (以后市委又派过7位党委书记)。

从部队转业的团级、营级干部不断地充实到车间科室的领导班子, 他们把部队工作作风带到工厂, 发扬光大, 所以工厂形成了良好的艰苦创业精神, 全厂职工都有部队作风,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

隆重的开厂典礼

建设新工厂的同志们不叫苦、不怕累, 积极投入建厂, 奋战3 个月, 设备安装就绪。1951年5月1日, 在二营盘东门靠马路墙内工棚里, 开建厂典礼大会。军委民航局领导和山西省太原市领导来参加典礼, 在大会上讲话祝贺太行仪表厂建成。它是全体职工辛勤劳动, 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的。会上, 领导鼓励职工们再接再厉, 发扬建厂精神, 把工厂管理好。典礼大会开得隆重热烈,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作为军委民航局的机械工厂, 厂庆的时候, 工厂发了纪念品———全铝制小飞机, 正面有“五一”两个字, 下面写有“建厂纪念”字样。当时制作条件非常简单, 但是它代表着工厂, 更值得我们珍藏留念。另外还发了纪念手册, 封面上是螺旋桨和“五一”两个字, 代表飞机和“五一建厂”的意思, 下面写有军委民航局机械厂和1951年字样。这是参加建厂的珍贵的纪念品, 具有保存价值。在纪念册内有军委民航局局长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和建厂精神, 提高警惕性, 严防敌特破坏工厂, 为民航事业发展而奋斗。”于辉厂长也在纪念册里题词:“发扬建厂精神, 建设新民航的新工厂!”

和苏联专家一起搞试制

建厂初期, 工厂开始在飞机场北面, 厂门南面建了一个飞机发动机试车台, 开机时振动声音很大、很响。太原市南门外和附近的村民都能听见振动声。

根据国家发展以及民航事业和国防空军建设需要, 1954 年经协商谈判, 工厂引进了苏联的航空仪表图样, 是全套俄文资料, 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刻消化学习, 开展了试制工作, 困难很大。1955 年, 苏联派来8 名专家, 与厂长、总工程师一起在工厂中心地带的几间办公室里办公。工厂还成立了专家建议办公室, 认真整理专家建议, 要求必须贯彻执行。

后来, 南航第一批毕业生分配了几十人过来, 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力量, 相当一部分人提升为技术科室正副科长, 逐步掌握了试制和生产全过程。在苏联专家帮助下, 工厂生产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逐步生产出空速表、压力表、高度表、油压表、波纹管、空速管、传感器等产品, 工厂发展很快。

1960年苏联专家撤出回国, 工厂生产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大胆改进生产工艺, 根据空海军装备要求, 吸收先进技术, 大胆试制和生产, 向新的高度前进!

“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

在建厂后的几年里, 工厂在航空系统的名声很大。先后有朱德、贺龙、陈毅、罗荣桓4位元帅来厂视察。朱德元帅响亮地提出“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后来还有董必武、谢觉哉等老领导来厂视察, 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第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

根据国家需要, 南航、北航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厂, 西工大、哈工大都有专业学生分配来厂, 充实工厂的技术力量。部里委托工厂办华北工业技校, 一切由工厂承办。1954年在河北招来700人, 1955年又从河南招来600多人, 分两批在华北工业技校学习。这两批毕业生, 有80%以上分配到航空系统的其他工厂, 留下20%的学生分配在车间和生产第一线。这是工厂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

1956年, 工厂抽调技校毕业在工厂生产第一线的50人集中学习俄语后, 派到苏联学习一年。一年后绝大部分都分配在航空系统其他工厂去了, 工厂只分配来4名同志。我厂为发展航空事业贡献了一切力量,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厂, 尽到了应尽的一切努力, 为航空工业添砖加瓦。

结束语

回忆走过的60年历程, 工厂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现在已发展成现代化的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这是辉煌的奇迹!“马槽出仪表”、“母鸡下蛋”载入了我厂发展史册。

参加建厂的人是航空工业的奠基人, 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双手建成了工厂。参加建厂的450名同志, 大部分去了支援新厂建设与发展,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 是国家的功臣。如今参加建厂的元老们还有20余人, 他们都已80岁左右高龄了, 还在热切地关注着我们航空工业和公司的发展。

在喜迎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年、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创建60年之际, 让我们航空儿女一起去缅怀过去, 展望未来, 祝福我国的航空工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从技术引进到合资之路

季留法 曹阿金 余梦熊(余梦熊 主笔)

前言

今年是贵州利奇-天义航空电器有限公司挂牌11周年, 合资公司经过11年的发展, 已成为中航工业机载行业中合资企业的典范。其生产的产品是崭新的一代高可靠全熔密封永磁驱动平衡力式系列电磁继电器和接触器 (国际统称为The Electromagnetic Relays and Contac-tors of the High Reliability All Welded Hermetically Sealed Permanent Magnet Drived Balanced Force Series) , 是继电器原理、结构和制造工艺的一次新飞跃, 它为新机种的配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天义公司) 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重新确立天义公司在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成为天义公司发展史中光辉的一页。今年是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 我们有必要对产品的技术引进、合资公司的由来、组建过程、发展成果以及其中的艰难和坎坷进行一次历史回顾。

合资的由来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天义公司一直是航空机载设备系统重要基础元器件、零部件——航空继电器、接触器及发动机状态控制装置的专业生产厂。根据国家航空机载“六五”发展规划要求, 航空关键零部件必须在技术上提高档次, 要主动适应航空主机(飞机、发动机等) 发展的要求。为此工厂下决心开展一系列调研, 走访航空主机及机载设备有关厂所, 弄清国内外航空电器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同时跟踪国外同类航空继电器专业生产公司, 从航空航天领域通用的美国军标MIL-R-6106 入手, 对此进行调研、跟踪、分析, 在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一系列验证试验的基础上, 确定工厂军品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低到高定位本专业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同时为了适应产品发展需要, 相继申请立项主编出版了新的通用技术条件和系列型谱。在制订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确定了一种熔接密封带永磁驱动平衡力式电磁继电器、接触器系列产品及相关派生产品作为工厂军品后继发展更新换代的主流产品。国家“七五”计划期间, 在中航总、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 该系列产品中主型号列入军用基础零部件重点预研计划, 进行了包括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在内的关键工艺技术、测试技术、新材料等20 多项的技术攻关, 经过努力取得了进展, 并获得中航总预研成果二等奖。1989 年这类产品中的5 种产品列入研制计划, 预研项目通过型号工程的牵引, 加快了关键技术攻关成果的转化。通过两年的努力, 虽然5种型号达到了直9法国宇航公司标准设计定型的要求, 随即进入小批量供货, 但要全面达到美国军标要求差距甚大。当时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有: (1) 关键的新材料如磁钢、弹性接触材料、玻璃封接坯料、复合铜芯丝料等, 国内一流的材料研究所厂共七八家为之竭尽全力, 终因设备条件、原材料等因素, 造成合格率很低 (约20%)、性能极不稳定而放弃继续生产,耗费了大量的国家专项课题费; (2) 缺乏精小零件加工和热处理、表面处理的特种工艺装备条件, 以致零件尺寸、状态不稳定, 直接影响装配质量; (3) 装配过程中缺乏一整套保证条件 (工艺方法、装配设备以及工夹具等)。这些严重影响了配套产品的稳定交付, 更重要的是国家重点型号已启动, 几十种新品需要送样, 又有几种飞机的改型也相继选用。当时工厂上下压力很大, 但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 厂领导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在思想上认识到国家重大军工项目决不能从我们这代人手里丢掉, 否则, 将成为天义公司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扩大,我们获取了波音飞机、麦道飞机等配套继电器清单, 了解到美国利奇公司生产的此类型号继电器占波音全机配套继电器用量的85% ~90%, 我们设想能否以商用飞机配套这类通用继电器的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寻求与国外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来提升工厂的生产能力, 解决上述在研机种的配套。在厂长陈训孝等厂领导主持下将此建议向航空航天工业部进行了汇报, 此建议很快得到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机载局领导和主管处长张佑实的支持, 他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同时与中航技取得联系, 通过中航技与国外公司联系, 试探对方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