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88

第88章 优秀奖(4)

铸造空心叶片的研制难度很大, 难点很多, 首先要研究设计气冷空心涡轮叶片试验件,设计孔型, 建立冷却效果试验设备和叶片热冲击试验器, 接着是选材问题, 精密铸造模具设计问题, 型芯材料问题 (经多种型芯材料试验, 最后选定了石英玻璃做型芯材料), 断芯故障问题, 脱芯技术问题, 铸件组织疏松缺陷问题, 叶片叶身校正问题等,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道坎。他们经过反复研究, 试验, 失败, 再研究, 再试验, 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经过多少次研究, 多少次试验, 多少次失败, 才终于攻克一道一道难关, 在1965 年8 月成功研制出铸造气冷空心涡轮叶片, 为我国成功自行研制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斗机做出了突出贡献。

铸造气冷空心一级涡轮叶片的成功研制, 把铸造技术提高了一大步, 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我国铸造业、高温合金材料的发展,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 英国罗·罗公司技术董事胡克博士来到中国, 看到我们的涡喷7甲发动机铸造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后, 感到非常惊讶, 他对荣科说:“看到你们的铸造空心叶片是一大收获, 你们比我们早6年, 当时我们对铸件组织不放心, 担心它不能承受高温、高负荷。”

胡克的一席话, 使荣科想起28年前自己在英国罗·罗公司实习时的往事, 那时, 英国人看不起我们, 在报上刊登漫画, 讽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只能装在三轮车上。荣科等实习人员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奇耻大辱, 除愤怒抗议外, 下定决心发奋学习, 将来一定会有一天超过英国。荣科说:“今天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我感到自豪, 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1995年10月4日, 这位金属冶金材料和铸造专家、铸造气冷空心一级涡轮叶片的成功研制者因病去世。他去世前说:“我的铸造技术已经传给后来人, 相信我国的航空事业将来会腾飞起来。”

是的, 我国的航空事业腾飞起来了, 荣科对航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航空工业生产调度工作的回顾

刘 文 姜节浩

航空工业生产调度工作, 随着航空工业的诞生而建立, 伴随航空科研、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贯通、左右动作协调、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检查、控制、指挥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巨大作用, 被称为航空工业日常科研、生产活动的中枢。航空工业生产调度战线上的各级调度机构及广大工作者, 自航空工业建立以来, 辛勤工作, 忘我劳动, 不断进取, 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航空工业生产调度工作战线有过万名的职工队伍, 他们始终奋战在航空科研、生产的第一线, 向理论和实践学习, 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 不断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 产生了一批又一批, 一连几年、十几年的厂市省级先进集体。不少昔日的生产调度员、作业计划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企业家、行业专家、劳动模范和高层领导干部。这支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也是一支人才济济的队伍。

根据60年来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航空工业生产调度工作大体可划分为从修理到仿制,从仿制成批生产到自行研制, 从单一军品生产结构到军民结合, 从封闭生产到国内外合作4个阶段。

从修理到仿制阶段的生产调度工作

这一阶段亦是初步建立、形成生产调度工作基本管理模式的阶段。

航空局在沈阳建立伊始, 就在生产管理处内设生产调度科。那时只有13个工厂, 其中6个大厂是111、112、120、122、320、331厂。工厂生产管理体制为厂部设生产科、车间设计划调度室的二级管理。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最紧张的时刻, 从局到厂全体人员主要任务是一切为了前方, 组织111、112 等厂生产前线需要的大量副油箱和串修各种航空仪表。尽管那时是白手起家, 物质条件极差, 但广大干部职工以航空局总调度为中心, 组成生产调度网, 为了前方需要, 指到哪里打到哪里。由于一切从零开始, 谈不上健全的调度机构和工作制度, 生产无定额, 作业计划起不到指导生产的作用, 修理中缺什么做什么, 紧急零件的生产占有极大的比重。

第一个5年计划, 一批航空工厂列入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 航空工业很快地由修理向仿制发展。1954年7月仿制成功雅克-18教练机, 1956年仿制成功米格-17 F战斗机,生产管理工作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 逐步步入正轨。航空局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生产技术处, 分别主管飞机、发动机、特设和附件工厂, 设立总调度室, 组织指挥全局生产。主机工厂普遍实行“四师一长”制, 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设立生产长, 负责直接领导基本生产车间和生产科, 组成工厂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航空工业建立的初始阶段, 生产管理的建设受到极大重视。从局机关领导到企业的厂长、生产长、车间主任都有苏联专家顾问, 他们为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 建立生产管理正常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如112厂仿制米格-17 F就是采用厂长顾问赫拉莫夫提出的“四段平行快速试制法”, 运用苏联提供的成套散装件和原材料, 同时进行总装试飞、部件铆接、组合件加工和零件制造, 迅速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从而达到完全依靠自己, 从原材料投入, 经过毛坯、零组件、部件、总装, 直到把飞机送上蓝天。

制造和修理迥然不同。为了保证飞机生产秩序, 必须建立一套成批生产管理制度。1955年, 112厂在仿制米格-17 F过程中制订了日历作业计划、零件交接与统计、一次订货、废品补偿、工作任务单、仓库管理、生产调度、在制品清点8项工作制度。这8项制度是根据生产长顾问列斯内赫提出的具体建议制订的, 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该机仿制庆功大会上, 他荣获了******总理亲自签署的感谢奖状。这套制度为仿制飞机和成批生产的调度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少年来, 这些制度虽然几经修改和完善, 但就其内容, 仍然是飞机工厂生产调度的工作依据。

飞机、发动机制造非常复杂, 每个单机都由成千上万的零组件构成。生产工序纵横交错, 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 飞机工厂成批生产采用了提前交组件、成套计划件、成套工艺件法; 发动机成批生产则采用了累计台 (套) 法和分类分组轮番生产法。这些方法, 简化计划单位, 作业安排保证配套性, 调度指挥层次分明, 初步形成了生产管理的科学性。

从仿制成批生产到自行研制阶段的生产调度工作

这个阶段生产调度工作受到各种干扰, 广大生产调度人员在困境中坚守工作岗位。这一阶段中, 受到“******”、3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和“**********”的冲击, 生产调度人员经受住了各种屈辱和非难的考验, 辛勤工作, 为这一时期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给航空工业造成的损害, 部局领导觉察较早, 采取了许多调度措施。1959年3月、6月、7月, 航空局先后在南昌、哈尔滨、西安召开企业领导干部会议和质量工作会议, 强调“质量第一”的方针, 调整生产指标, 恢复“四师一长”制等措施。1961年根据中央一丝不苟开展整风的指示, 组织飞机生产优质过关, 20世纪70年代初期, 遵循******总理、叶剑英元帅的指示, 经过全行业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 解决了航空工业质量不好、配套不全、零备件不足等三大问题, 翻修飞机过千架, 抢修飞机1200多架, 返修发动机上万台, 提供主要备件数百万件, 成批生产飞机7种。到1976年, 先后自行研制成功有初教6、强5、歼8、运7、运8、运11、水轰5等飞机。

伴随各类新飞机自行研制成功和投产, 为其配套的发动机、辅机、锻铸毛坯、原材料相继试成和投产, 形成了以飞机为龙头的国内配套体系。为适应这种发展, 部机关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多次调整。由于战备的需要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贵州、汉中、川西、湘西地区航空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壮大了科研、生产力量。

1965年完成歼6飞机217架、“红旗”1号导弹105发, 是航空工业仿制成批生产的一个里程碑。部、厂生产调度系统把它作为坚决落实部党组夺取局部地区空中优势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广泛开展全行业性的大协作, 把“200架、100发”所需的成品配套件在上半年基本配齐, 飞机、发动机都均衡地完成了任务。

为了加强对自行研制设计的新品试制, 加强成批生产管理及生产调度工作, 飞机、发动机按设计定型、工艺定型、成批生产3个阶段组织实施, 配套的辅机也相应按试验件、设计定型、工艺定型、成批生产几个阶段进行组织。不同阶段对生产准备、工装选择、设备配备、技术资料、工艺规程、试验方法、毛坯供应、投产方法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这些都反映在试制、生产大纲之中。从机关到企业、车间各级调度部门都要对上述要求、进度实行不间断的检查, 组织机关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进行督促、检查、协调, 排除生产障碍。为此建立了相应的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 如作业计划平衡、在制品批次管理、调度检查、作业统计、现场管理、班组管理, 等等。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在“**********”中受到很大破坏, 但在广大调度工作人员中生了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经过企业整顿, 生产调度工作原有的规章制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团结稳定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快得到了恢复、完善和发展。

从单一军品生产结构到军民结合的生产调度工作

航空工业在1985年之前基本上是单一军品生产结构。航空工业生产调度工作以“质量第一, 科研先行, 按经济规律管理企业”为指针, 为飞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任务的完成, 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机关到企业, 加强年、季、月计划作业管理, 推行批次管理, 改进调度方法, 健全调度工作制度, 学习、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 培训生产调度工作人员, 一方面保证了航空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为建立起军民结合生产经营型企业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做好了准备。

1982年部机关设立了生产调度局建制, 在主管副部长领导下, 对型号研制和成批生产实施统一的调度指挥, 建立严格的生产会议制度, 颁布了调度紧急指令制度, 规定了定期调度电话汇报制度, 按时编发航空工业生产日报和月度简报。依据3个“一代”的要求, 生产调度系统着重抓了“更新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初期, 航空工业飞机型号研制任务很多, 成批生产任务很重。生产调度工作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从理顺生产管理关系入手, 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恢复、整顿、改进、健全了生产管理工作,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整机与备件、试制与生产、安全与进度等关系, 加强了作业计划的综合平衡和措施保证, 生产指挥系统建立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了对生产进程的协调以及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总装试验交付全过程的质量、进度、安全的控制。如1983年初为完成歼8白天型、歼7Ⅱ型生产定型和歼8全天候、强5改设计定型, 生产调度局遵照部党组的指示和部署, 组织机关各业务司局制订了措施计划表, 相应安排了所需成品、原材料的供应进度, 攻克技术难关和信息反馈等要求, 下达了调度紧急指令, 责成有关司局、厂所一把手亲自组织落实, 开绿灯。生产调度系统按照准确、及时、全面、有力的要求, 狠抓检查落实, 形成了从部机关到企业厂所大抓新机打硬仗的气氛, 从而也推动了其他型号, 加快了新飞机研制的进程。1984年下半年为攻克涡喷6甲发动机推力小、加力喷口温度高的技术难关, 保证强5Ⅱ飞机生产任务的完成, 生产调度局积极支持北航高歌发明的“沙丘驻窝稳定火焰”的理论用于该机火焰稳定器, 组织机关同志前去沈阳410厂、南昌320厂现场, 会同工厂领导, 军代表, 设计、工艺、试飞、生产调度人员及工人共同工作, 采取边装配、边试车、边试飞的平行交叉作业, 取得了成功, 两厂全面完成任务, 高歌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和航空金奖。

截至1985年, 由于航空工业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 生产调度工作的精心组织和指挥,顺利地完成了“更新一代”的任务, 完成了歼7、歼8、强5改、运7、运8生产定型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歼7、歼8、强5飞机大量装备部队, 运7飞机成为我国民用航空的最大支线机群。同时把新研制的歼7Ⅲ、歼8Ⅱ、直8、歼教7送上了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