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98

第98章 优秀奖(14)

此后2个月时间里, 全体南方公司人都一心扑在了某工程任务上。当时数控设备少,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加工任务, 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工作自然成了干部职工的家常便饭。公司领导也经常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406车间用拉刀加工涡轮盘有问题, 主管技术的罗广源副总工程师与四厂赵钦煊、丁龙生、宋晓雄等领导及质量部部长邵光迪等都盯在试车台。没有任何职工提要求, 谈条件, 大家都感到能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尽一份力而光荣。

“徐总, 试车台到了!”小曹的一句话, 打断了徐总的思绪。“怎么样? 问题严重吗?”一进门, 徐总便迫不及待询问发动机的试车情况, 当得知故障不是很严重时, 徐总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经过2个多月时间的努力, 第一批16台发动机准时交付。然而此时的南方公司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批交付任务的完成而松懈, 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第二批发动机的交付任务中去。

1994年大年三十, 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团圆的喜庆里。然而, 在公司生产区里却依然传出轰鸣的机床声, 那是为赶任务在忙碌的南方公司人。临近中午, 徐伏清总工程师告知生产处:“所有大年三十加班的员工们, 中午到南方宾馆吃饭。”中午, 南方宾馆的餐厅里, 整整坐满了4桌人, 大家共举杯欢庆春节的到来, 也共祝早日完成交付任务。饭后大家又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一直工作到晚上。

在保证发动机按时交付的近一年时间里, 全体南方公司人都将发动机的交付当成最大的事来看待, 为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后面的整机厂, 公司将原来的铁皮箱包装火车运送, 改为木箱包装飞机空运发动机。为了保证燃调能够及时到厂, 每次有员工到北京出差, 都要去询问一下发往南方公司的燃调是否到位。公司按时间节点出色完成了发动机的交付任务, 为香港回归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精心保障

广州某机场是一座临时机场, 驻港部队航空兵团就驻扎在这里。令公司外场保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 这里的条件会这么艰苦: 仅仅一个招待所, 房间里的床是上下铺, 空气潮湿,蚊虫多, 同时地面现场维护的保障条件也不具备, 在一个小小的临时搭建的维护间里, 一套像样的工装和支架都没有, 发动机的维修只能垫在临时找来的轮胎上进行, 由于维护现场小, 有时大家还要排着队维修。

1995年1月, 雷海鸥第一个被派往进驻广州某机场, 此后每3个月南方公司的军代表室便更替派驻1~3名保障人员 (保障人员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技术过硬人员)。他们全心全意地保障着航机, 因为他们知道, 自己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南方公司。尽管条件艰苦, 但所有广州某机场的保障人员都没有一句怨言, 包括一些发动机方面的老专家也与现场所有人员同吃住, 同劳动,8~9个人有滋有味地吃着仅有的2~3个菜。那段时间在雷海鸥他们心里, 吃住是小事, 唯一的大事就是保障飞机在香港回归那天安全地飞过香港上空, 接受全世界人民的检验。

公司的现场保障工作从1995年1月开始。由于该批发动机是首批国产化发动机, 在技术上还没有经过长期使用的考验, 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不高, 特别是渗漏油故障率较高, 加上部队为新组建的飞行部队, 使用维护经验也不够, 这些都使部队飞行训练受到了影响。为此, 时任南方公司总经理陶光孟和空军驻公司总军代表范伟到部队进行了走访和慰问, 详细了解了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的问题, 给了在场的保障人员极大的鼓舞。

为了有效提高使用部队维护水平, 1996年4月底之前, 南方公司与部队一起, 为参与某工程新成立的驻港部队航空兵团飞行员们举办了3期发动机原理培训班, 公司抽调了几名技术专家精心备课, 认真讲解, 使飞行员们更加了解发动机, 懂得发动机, 培训得到了部队和航空兵团飞行员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彻底解决发动机的渗漏油故障, 南方公司成立了工艺、机加、装配、试车4个攻关小组对发动机进行技术攻关。1997年3月, 攻关小组一行包括设计、质量、工艺、军代表9人深入现场, 将首批国产化发动机的技术质量问题逐一落实解决, 使飞机发动机的良好率达100%。由于完成任务中表现出色, 工作显著, 驻港部队装备部授予了南方公司“技术精湛,服务周到”锦旗。

沸腾的南方

1997年6月30日晚11点59分50秒, 围坐在电视机旁的人们开始为香港回归倒计时。公司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都守候在电视机旁, 等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 鞭炮声从11点50分开始就此起彼伏响个不停。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 当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交接仪式上飘扬时, 整个南方公司沸腾了。

千里之外的深圳某机场, 原定于7月1日6时起飞的空军进驻香港直升机, 由于当地下大雨、能见度低而将起飞时间推迟到了8点。那一刻人们多么盼望雨能够尽快停下来, 一分一秒对于此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深切的盼望。8 点整, 雨渐渐小了,1 架、2架……当听到电视里主持人那激情的播音时, 当看到受阅部队的直升机一架架腾空而起时,当得知人民解放军驻港航空兵团直升机顺利通过口岸到达石岗基地着陆时, 整个南方公司再一次沸腾了。是啊, 香港回归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 在这光荣和神圣的使命里, 也有全体南方公司人一年多来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这何尝不让每一个南方公司人自豪而激动。

记忆在时间淘沥中模糊, 历史在不断追寻中清晰。香港回归那段往事已经过去了14年, 14年来南方公司人依然将这份奉献和热情融进了血液里, 刻在了心坎上, 在一次次艰难的历程中, 南方公司人始终昂着头向前迈进。

胶结大王张向宇夕阳红似火

贺可来

胶结大王、研高工张向宇, 退休10年来, 还是过去那股劲, 那样勤奋。10年, 不仅又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积极生产密封、阻尼材料供给军民企业; 而且, 10年,还编著了多本约300万字技术专著,帮多家攻克技术难题; 10年, 再次证明, 张向宇是一位“夕阳红似火的人”。

今年70岁的研高工张向宇, 在密封、阻尼材料方面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后, 分在331厂一干就是39年。在39年里, 他为航空航天密封材料研制和运用创造了极不平凡的业绩: 他研制的液态密封材料被收入《中国航空材料手册》; 他和同志们制订了《密封材料和试验方法33项航空技术标准》; 他率先在我国航空发动机上采用新型液态密封材料, 这一技术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下子拉近了十多年;他在火箭发动机密封故障排故会提出的材料和技术采用后, 连放两颗卫星, 再没有出现类似故障; 他编著了我国第一本110万字《实用化学手册》。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表彰会期间, 他在中南海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92年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是331厂较早享受******特殊津贴的人。

这位知名的密封材料专家退休了, 不少单位以优厚条件聘请他。张老不动心, 不应聘。理由是: 家里有老人离不开; 在职未完成的课题要继续研。事实上, 他就是舍不得放下技术专业。他要建一个实验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自筹资金购置了一栋农家小院, 两层小楼约250m2 ,既做居家又当实验室, 用了好几年时间才给实验室添全了设备。用他的话说, 现在搞试验得心应手多了, 心想事成的成功率也高了。他研制的密封材料, 70%供给军工企业。民营企业需要, 随要随研制,满足供应。刚退休时, 武汉一家军工企业便找到他, 说他们研制的新品一进靶场强震就失灵。张老仔细检査产品后, 发现是阻尼材料不达标、强震线路易断失灵造成的。于是他回家进行研制, 试了一次又一次, 终于成功。他带着满意成果再去武汉,新成果装靶试验, 两发两中, 在场人员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对方, 新品研制给这个单位赢得了招标。目前, 该产品和单位都升了级。株洲功能陶瓷厂需要一种极耐高温的胶黏剂, 张老速研速供, 陶瓷产品上市后, 口碑极好, 供不应求, 两年产量翻了两番, 企业老总专程登门报喜、致谢。铁路上也需要这种极耐高温的胶黏剂, 张老也保质保量供给。江苏扬州一家企业生产了一批出口设备, 商检功率不合格, 厂家找了好几个单位排故都没解决问题。单位从网上找到张向宇, 请他救急, 张老问明情况后, 立即带上材料, 赶赴上海, 直奔港口, 一看, 功率不达标是严重漏油所致。二话不说, 立即配料、涂布, 很快解决了难题。他对厂里人员说, 密封材料马虎不得, 轻者跑气漏油, 重者机毁人亡, 小看不得, 他马上办排故培训班, 手把手指导排故, 几天工夫, 故障就一一排除了, 外商验收顺利出口。厂家感激地说:“张老, 你是我厂大恩人, 人家解决不了的难题, 你一到就解决了,真的太感谢了。”张老说:“不用谢, 互相帮助。”接着, 他又帮厂里修订了密封材料和技术标准, 编制了新的工艺和检验规程。厂方说:“张老, 帮人一帮到底, 我们恳请张老做我厂技术顾问。”张老说:“行, 有密封材料技术难题, 尽管找我好了, 一定帮助解决。”像这样排难的故事举不胜举。张向宇很善于总结, 著书立说。他说:“把成功经验写下来, 留给别人参考, 也是一大乐事。”他应约编著了《胶黏剂性能测验与分析》、《非金属材料选编手册》、《胶黏剂》、《实用化学手册》等多本技术专著, 有的已出版, 有的正在排印。特别是再版的《实用化学手册》, 修改量大, 所有数据按标准更新, 新增部分要跟上时代步伐, 为此经常忙到深夜, 有时几天几夜连轴转, 结果将原110 万字的《实用化学手册》增加到160多万字, 书稿送京出版社给予很高评价。这10年他还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不久前,又有两个出版社找他, 要他编写《环氧阻尼材科》和《航空发动机密封材料》两本书, 约45万字, 他又接受了。老伴心痛地说:“老头子, 你多干事我不反对, 但这样不要命地干,我不赞成,毕竟年纪不饶人呀!”老张说:“老伴,你说得对, 正因为年纪不饶人,就要抓紧干啊! 再说, 人在世上只有病死的, 哪有累死的!”老伴说:“我说不过你,你的话有道理。”胶结大王就是这样一个执著干事的人, 夕阳红似火。

用弯角叶片增加压气机喘振裕度的试验及应用?[1]

———提高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解决空中停车

蔡运金

据不完全统计, 歼7飞机 (配装黎阳公司涡喷7乙发动机) 从1964年6月28日至1978年4月底共发生空中停车× ×次。涡喷7原是仿制国外的P11Ф-300发动机, 由于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小, 空中停车率很高。苏联为彻底解决空中停车事故, 对发动机进行了重大改进: 由P11Ф-300改为P13Ф-300。其中改进最大的是压气机: 在保持总压比不变的情况下, 将6级压气机改为8级压气机, 低压仍为3级, 高压由3级改为5级, 用增加级数降低级负荷 (平均级压比由1. 384下降为1. 2165 ) 的办法来增加喘振裕度, 使整机最小稳定工作裕度达到了20%, 解决了因压气机喘振裕度小引起的压气机喘振造成的空中停车事故,为保持推重比不变, 将原6级全钢转子改为: 1级、2级仍为钢质,3~8级用钛合金。这就是1978年7~11月黎阳公司开始研制的某型发动机。

黎明公司生产的涡喷7甲与黎阳公司涡喷7乙发动机压气机完全相同。我们仍保持原6级压气机结构不变, 将高压4级、5级 (4级、5级是对6级而言, 对高压而言实为1级、2级) 静子叶片改进设计成弯角叶片。部件试验结果: 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增加7. 3%, 效率增加3. 2%; 整机喷水逼喘试验: 最小稳定工作裕度为17. 96% (黎阳公司某型发动机为17. 048%) 达到了某型发动机的20%技术指标。

装有4级、5级静子弯角叶片的发动机型号, 配装某型飞机的叫做涡喷7甲 (05C), 配装歼7Ⅱ系列飞机和部分E型飞机 (这两种飞机原来配装的发动机全部是黎阳公司生产的发动机, 现在由两家供应) 的叫做涡喷7乙C(这是鉴定定型后改的型号名字)。

20多年来, 涡喷7甲 (05C)、涡喷7乙C已生产超过× × × ×台 (现在每年生产仍有×××台) 据一直在外场跟飞的刘继承同志说, 装弯角叶片的发动机在外场使用至今还没有发现因气动原因导致压气机喘振而空中停车。

背景

国外为解决空中停车, 将P11Ф-300改进为P13Ф-300 , 其最大改进是: 高压压气机由3级改成5级, 用增加级数降低级负荷来增加喘振裕度, 使整机最小稳定工作裕度达到了20%技术指标, 解决了因压气机喘振造成的空中停车问题。

黎阳公司是为生产涡喷7发动机建厂的, 自1974年开始,配装歼7飞机的发动机就全部由黎阳公司提供。黎明公司生产的涡喷7甲发动机配装某型飞机。

当时国内都把目光转向了某型发动机, 黎阳公司、设计所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型发动机研制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