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23775700000009

第9章 注目(8)

2.他以写短篇的姿势,不小心写出了一部长篇

很显然,《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村上春树迄今内涵最为丰富的小说,村上认为“自己以往的作品都是讲述人与人‘一对一’的关系,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一对四’,这是因为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共鸣越来越关注。”他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构建“灵魂之网”。村上春树让主人公多崎作及其四位密友的内心世界更具复杂的色彩,除了青葱岁月的单纯与苦涩,更有后青春期的况味和惆怅。书中不但描摹当今社会集体心理,也有关于色彩之于人格影响的奇思妙想。在杨照看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显然是打着写实的幌子,但触及的却是超现实的,是灵魂深处的阴翳。

杨照先生在演讲现场分析了村上春树写作的节奏,他表示,村上春树基本上是以“长篇-短篇-长篇-短篇”这样的频率和顺序在写作,“他写短篇,往往都是为写长篇做准备,也是一个休息的过程。少有的一次案例是,他连续写了两个短篇《幽灵》《神的孩子都在跳舞》,这是因为其中经历了‘东京地铁事件’”。正是这样的写作习惯,在长篇《1Q84》之后,村上原计划是写短篇的,只不过他是以短篇的姿势,一不小心写就了一部长篇,这就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他从来没有在写完一个大长篇之后,接着再写一部大长篇,所以这次绝对是意外之作。”

在杨照看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本书的书名,都是村上短篇常见的篇名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村上的这个长篇与以往的长篇相比,没有那么新鲜,没有那么用力,他任何一个长篇中的人物,你用心一看,就会发现他是花了很长时间努力去写就的角色,诸如《1Q84》中的青豆,一看就是作者着墨了很久的人物。多崎作是村上随手写的一个人物,村上为什么会把这个人物写成一个长篇,因为这里面碰到的东西,都是他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都是他早就碰过的东西。可以说,这个小说是村上春树的一个大整理,他将过去有的东西全部整理在这个小说里,相对而言并没有新的东西。”

二、杨照眼中的村上关键词

1.永远青春的主角

在讲座开始,杨照先生便对村上的人生与写作娓娓道来,他说:“村上春树今年64岁,持续写作超过了30年。写《听风的歌》(又译《且听风吟》)时他还没到30岁,里面的主角也是跟他有着差不多的年纪、有着同样生活经验的人,比如里面的主角小时候得过自闭症,后来开过一个爵士PUB,这些都很像村上本人。在写作起点时,村上写的就是跟自己一样的人。特别的是,直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的主角依然是30岁左右的青年。”杨照坦言,村上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的就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物,但30多年过去了,他本人一年一年老去,但小说中的人物却永远持续在20岁到30岁之间,这些人物永远坚持在从青春慢慢地向后青春过度的时间点上。“他基本上不写中年人与老年人,即使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了一位可爱的中年人——中田先生,但这位‘头脑不好’的中田,也是如同外星人一样的存在,没有中年人的世故。”在杨照看来,村上的文字永远都是青春者,他是“一个歧视中年人与老人的老年人,虽然他自己老了,但他从来不愿意面对中老年人”。

2.典型的摩羯座

在杨照先生的星座学研究当中,他认为村上春树先生是典型的摩羯座的个性,“在我有限的理解当中,摩羯座的人非常有耐性,非常有计划,他们是不太做随心所欲的事的人。他们一旦做了计划,就会有惊人的耐心将这个计划坚持完成。村上春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30年来,他对自己写作这件事情有多么样的坚持。我们知道,村上春树是非常低调的人,他很少接受访问,不太谈自己的私人生活,但在所有的低调的作家里面,村上低调是最不需要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就了解到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他是典型的摩羯座。他过的生活,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跑步、翻译、写作,没有别的,他每天都是用完全固定的方式,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但就是这样的人,竟然可以写出那么精彩的故事。尽管很多人说他的小说当中有很多重复,但如果深入了解摩羯座的话,你就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摩羯座的他居然可以写出这么多特别的不一样的东西,作为摩羯座,他的反复是必然的。”杨照表示,村上所有的人生都是环绕着如何将大长篇小说写出来而安排,是极有计划的。

白羊座的杨照笑言自己就像个笨侦探一样,试图揭开摩羯座的村上春树所设的迷,但因为白羊座没有耐心,所以一直还没有完全揭开,不过,作为读者的乐趣,也正在于此。他坦言,由于星座及个性上的差异,他虽然用了很多时间读和研究村上,但其个人写作并未受到对方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在讲座现场,杨照还“炫耀”地晒出了村上在台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给他的亲笔签名,上面写了杨照的名字,现场一片羡慕的赞叹声。不过,当我问起他与村上的私人交情时,杨照先生却不愿意多谈,他表示村上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很尊重对方,不方便过多透露这些信息。

3.东京地铁事件

关于东京地铁事件,百度百科中这样记录:1995年3月20日上午7时50分,东京地铁内发生了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投毒事件。发动袭击的是名为奥姆真理教的新兴宗教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人在东京地铁三线共五列列车上发放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事件发生的当天,日本政府所在地及国会周围的几条地铁主干线被迫关闭,26个地铁站受影响,东京交通陷入一片混乱。这一事件给此前经历了阪神大地震的日本社会和公众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家杨照在当日的讲座中指出,东京地铁事件对村上春树的人生及写作造成了转折性的影响,“在此之前,村上的小说一直被批评很自我,很个人,很缺乏群众性,但这个事件,激发了他小说家的本能,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调查这个事件的当事人,以‘地对地’(贴身近距离)而非官方‘空对地’(鸟瞰远距离)的方式,深入了解事件本身,挖掘被害人以及投毒人的个人生活与私人人生,还原这些人与事件的关系。诸如,他会问那些奥姆真理教的教徒:你们是如何长大的?你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你们读不读小说?等等。最后,他发现,这些人成长时期与他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人不读小说,而相同的地方则是:都非常反叛,都讨厌学校,讨厌社会约束,讨厌各种标准答案,都试图寻找另一种理想的生活。”杨照指出,不读小说这唯一的最大的差别,让这些奥姆真理教的教徒走向犯罪道路,“读小说,可以训练一个人从小知道,通过小说离开现实进入别的世界和情景,能够短暂地相信那个世界,但很快还是能够回到自己所在的现实当中,读小说能够训练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出入不同的世界,但奥姆真理教的教徒们为了想要摆脱现实,到后来却将自由交出,留在了一个约束的场所里面。”杨照坦言,正因为东京地铁事件,村上春树才真正探讨什么是人的自由,才真正关注真正的弱者。他在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获奖仪式上发表过《蛋与墙》的着名讲演非常引人共鸣,他说:“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的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4.诺贝尔文学奖

村上春树为什么与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擦肩而过?杨照面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第一,诺奖每年只颁给一个作家,而世界上那么多的优秀写作家,要选出其中之一,需要运气。第二,诺奖是颁给活着的优秀作家,但一个作家的作品要达到重量级,且还能够在有生之年获得诺奖,这其中的时间跨度,算起来也并不长。第三,诺奖的考量不仅仅是在文学,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考量,其中一个就是政治,还有国家的分配,如1968年诺奖颁给川端康成,当时是首先确定了要颁给日本,然后才在日本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作家,于是,川端康成就是当年最幸运的作家。第四,诺奖很少倾向于年轻时候已经得到市场肯定的作家,因为太流行的作家其本身能见度已经很高了,如果颁给他,诺奖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帮助其让更多的人认识,诸如昆德拉,诸如村上。

不过,假设有生之年村上真的被诺奖眷顾了,杨照笑言,他的颁奖词一定少不了“对自由和个性的坚持”。

三、作者手记:

阅读村上,阅读多崎作

一周内,忙忙碌碌,断断续续,趁着周末总算看完村上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是近日最愉悦的阅读体验。好的书,会不忍心一口气读完,翻几页,在心里念叨一阵,将文字在脑海里转化为画面,看着那几个充满色彩的人活生生地在你的面前,如同远去了的曾经无比亲密的朋友,那种温度,气息,空气流动的声音,如此逼真。就算有强烈的欲望想要看最后的答案,但还是忍住自己,生怕错过抵达终点的每一个细节,风景,心理铺垫的过程,这种参与的心跳的感觉,如此美妙!

故事很简单,多崎作被高中时代最好的五人小团体突然宣布抛弃,没有任何解释,不给任何机会了解原因,如同茫茫大海中甲板突然坏掉,你突然沉入海底与无边的黑暗中。那之后半年,多崎作如同走在死亡的入口,他每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死去,死的念头强烈而纯粹!好在,半年之后,他活了过来,自救之后,巨大的伤痕之后,整个人的身体结构和面孔都发生了变化,像换了个人似的。从此,那种被驱逐的历史和伤痛被他深埋,虽然还淌着血。

16年后,36岁的多崎作爱上了大他两岁的女生沙罗,在对方的鼓励下,他开始了寻找答案之旅。因为,心理的这个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他的人生和恋爱无法深入和跨越!于是,各种意料之外的结果陆续展开。

故事如何展开,读者必须自己寻找和探险!如果多了解点钢琴家李斯特和他的名作《巡礼之年》,对阅读有极大帮助!若知道名着《浮士德》的话,更能理解村上的写作意图。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与多崎作有诸多心理共通处,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做的是自己一直喜欢的工作,有自己独有的乐趣与爱好,享受独处与孤独,对友情无比真诚,等等。大约与他算是同龄人,所以会有很多心境共鸣。人生即将过半,不惑越来越多,远去的青春再也无法时光倒流,岁月推在身后,时常唏嘘。回望过去的人与曾有的美好,不可能后退的悲哀于无声处汹涌而至,是的,是伸手莫及的远处的悲哀。

高中时代的五人小团体,我也是有的,四男一女,我见过你们十七岁的稚嫩模样,我们再也没有那么纯粹的亲密的不含杂质感情了!想念你们四个人。永远。

生活永远滚滚向前,继续过向日葵般的人生。

杨照: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庆,作家杨照这一年刚好50岁,50岁的人已知天命,而50岁的学校却正当青春。不过,杨照坦言,“走过人生三分之二路途,一点不炫耀地说,我感到满意、兴奋和感激”。2013年3月18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博群三月哈啰人生”第一讲由杨照开启,他以“文学、历史与社会正义:我的人生路”为题,与现场学子分享了他对文学、历史、新闻、社会正义的看法,分享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各种人生故事、体会与经验。这个安静、热烈又美好的下午,对杨照而言,是他在港中大的第一次;对现场几百名学生而言,这长达两个小时的倾听与提问,将为未来的生命,留下难忘的回忆,以及不自知的影响。

1.文学给我的经验,就是让我更为谦卑”

杨照自言是生活在市场里的人,从小没什么家世背景,而对文学的热爱,纯粹就是觉得人生不需要标准答案。他表示,12岁的自己,对生命并无期待,因为生活的周遭,到处充满着所谓的标准答案,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人告诉你“就是这样,就应该这样做”。当时的心态,正如杨泽的那首诗《人生不值得活的》。

杨照12岁的时候,16岁的二姐说了一句话对他产生了莫大的震撼,她说她决定活到30岁(这个年龄,是他们想象中的大人的年龄)就不要活了。杨照知道,二姐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坚定的人,一旦说出什么话来,会是非常当回事的。正因为如此,杨照产生了很深的恐惧。“我完全知道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们看到的大人的世界是如此的奇怪,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他们看不起,会轻蔑。他们看重的事情,都是我们觉得不值得追求的。比如,他们在乎钱,在乎人的职业,会猜疑别人,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计较、算计、害怕……我就是这样的恐慌中长大的,觉得人生真的不值得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