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09

第9章 现代德国的发展历程(3)

明显可以看出,普鲁士的思想已经远远背离人类的思想,离人类文明越来越远。在名义上德国还算是基督教国家,但原来《圣经》里圣明的耶稣已经变得和欧丁神一样野蛮残忍,征服和杀戮变成了唯一的目的。这种变异的基督教已经面目全非,将《圣经》道德全盘否定——在尼采看来,《圣经》中所主张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温顺、仁爱、慈悲都被视为软弱的表现。权力来自武力,所以,只有武力强大的国家才有权利统治他国,并且没有任何义务来表示其友好和善良。在当时,威廉二世的这句话在德国整个知识界都被推崇备至:“我们不需要慈悲为怀”。这也就不难理解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犯下的种种冷酷暴行。

德军的武力确实为其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并且令德国变得强大,德国人民看到这些后,自然开始变得崇拜武力。此后,德国还出现了不断鼓吹德国人是优秀种族,肩负征服世界使命的新的理论学派。在德国人眼中,这次战争就是新时期的十字军东征,一切可能反抗德国的国家都将受到惩罚。德国征服者们不仅残酷地剥夺其他国家的财富,还试图妄想用自己的思想主宰其附属国。

人的天性自然难以改变,所以说最好顺应它们并激发它们。德国哲学家们巧妙地运用这一原则,激发了人民对于征服、屠杀、掠夺的天然渴望。

4.宗教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和宗教往往都是两大独立的势力,就连最绝对的君主政体也不例外,虽然有的时候两者可能意见不合,却很少会有一方完全受制于另一方的局面。但是,普鲁士政府为了取得国家的绝对权力,其创建者们绝不会容忍任何可以与国家抗衡宗教势力的存在。事实上,德国人民向来都很淡化宗教信仰这种世俗势力,宗教和政治根本不会产生冲突。但在1870年战争之后,当普鲁士统治了德国全境后,却发现全国有2500万天主教徒和4000万新教教徒。神通广大的俾斯麦使尽浑身解数,却也无法解决其中的难题,他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最终不得不妥协。虽然如此,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还是日益激化,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矛盾暂时消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德国在长时间内由于教派之间的分歧难以实现完全统一。

2500万天主教徒在德意志政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政府是帝国的基石,却仍然受到国会的制约,国会可以在税收等问题上否决政府决策。这使得政府略显被动,正是靠着天主教会在国会建立的中央党与一些反对派团体结盟而占据的多数席位,给政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控制了多数媒体,甚至有时还不听政府的使唤。1909年,他们的投票甚至导致当时的德国总理冯·比洛的辞职。

天主教党派在政府圈子内自然不怎么受欢迎。事实上,在一次国会演说中,某国务大臣甚至曾将其称为“帝国有机体中的脓疮”。但是,庞大的天主教势力根本不需要任何外部支援,就可以与普鲁士政府对抗。普鲁士和新教教会都认为德意志帝国唯一的首脑就是普鲁士国王;而天主教会则承认两个首脑——皇帝和教皇,而且后者的位阶要高于前者,因为其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新教不愿妥协天主教,因为在他们认为德国的强大正是来自新教精神,这一观点许多历史学家也表示赞同。我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引用特赖奇克的着述就此予以说明。

综上所述,德国的薄弱之处就在于宗教的二元对立。

5.德国理论学者眼中的国家和法律

对于一些不熟悉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人可能会认为,我对他们的观点有些夸大其词了——从黑格尔到特赖奇克,再到伯恩哈迪,这些人的观点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我还将在本书另外部分引用上述学者们的一些学说加以说明。在这里我选取了一本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版的书,柏林大学教授拉森的着作,这里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这本书其中一些内容也已为《泰晤士报》所刊载:

“在国家之间,仅仅存在战争,因为冲突是国际关系的规则与本质,友谊不过是意外和特例。”

“只要人们还具有自由意志,仅靠强制便能确保法律的实施……”

“国家之间没有法律。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一国认可法律,便意味着承认自身的软弱,并降至经允许才能存在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根本没有能力行使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的存在与其国力有关,一个小国根本无权存在。国家之间的唯一法律便是强者的法律。”

“不管存在任何条约,弱国都是强国的猎物,强国可凭借自身能力和愿望对弱国为所欲为。只要这种情况合理,便可以称之为道德的。”

“如果我们把国家看成有智力的人,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爆发的冲突只能由武力解决……为了避免战争,必须首先压制国家本身。”

“……未对战争做好准备标志着一国在物质和道德上的双重衰落。”

“……无论一国在学术、道德或物质领域取得何种进步,终究都将是徒劳的,它将成为其他国家‘文明的肥料’,除非能够扞卫自身和取得的成果。”

“征服的战争和防御的战争同样具有正义性。反对为征服而战是愚蠢的行为,征服这一目标本身便是唯一有趣之处。”

“战争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却绝不可能出于某一理念,因为这将意味着对国家生命所有健全基础的颠覆。”

“民族国家能在最高形式上实现了种族文明,这只能通过摧毁其他国家得以实施。”

“独立并不是所有国家固有的权利,必须经过艰辛与劳苦获得……”

“对于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若其文明并不利于国家的集中化和军事化,就必须服从于另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政治军事体制的野蛮国家……”

“在不同文明之间,只存在冲突与仇恨。”

“对于他国事务的干涉是一国的权利,其唯一限制便是他国的国力。”

“弱国往往习惯自我欺骗,认为那些保证他们可怜存在的条约不可侵犯,但是只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唯一保证。”

“有人谈论所谓的民族权利。但是,允许一个民族或其部分自己决定某些国际问题——例如,该民族应当属于哪个国家——便如同任由一家之中的孩子投票选择谁是他们的父亲。所谓民族权利,不过是法国人最无聊的幻想。”

对于一些公开宣称以上信条的国家,权利主张在没有武力的支持下是行不通的。对于权力与权力的比较以及抽象权利的美好之处,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还是留给学者们去探讨吧。普通人掌握一些自我防卫的方法要比理论可靠得多。

仅仅主张权利在武力面前是毫无用处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许多传教士违背君主意志而取得过权力的控制权。因为他们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言人,所以尽管他们手下没有士兵,却手握重权。

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时德国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历史倒退,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君主****统治下的法律条约形同虚设,可以肆意违反,只要靠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不服从的势力。目前,德国国内的巨大矛盾表现在军事制度和工商业发展严重脱节,仿佛两者并不处于同一个时代。一个被强权主义所毒害的德国记者说,德国胜利之后,就可以不用对任何国家履行义务。这不禁使人们惊出一身冷汗,德国是不需要履行任何义务,因为不会有国家会愿意和它相互往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是德国的上述理论导致其最终野蛮入侵比利时。正如莫姆森所说:

“请注意,这个国家(德国)曾经兼具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如今文化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完全军事化的国家。”

正是由于德国扭曲的人格思想,欧洲在长达45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战争最终还是一触即发。

(第三章)德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1.繁荣的德国工商业

在历史上,为了自身富足,一个贫穷的国家而向邻国开战是很常见的事情,普鲁士王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但是,一个经过拓展海外贸易而早已变得富强的国家,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任何外来侵略,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贸然发起一场无论胜负都毫无收益的战争的。但是,德国这样做了,这就是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本质上的不同。

德国仅仅繁荣了不到25年时间,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其人口增长迅速,贸易、商业等经济水平显着提高。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其经济成就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英国花费了100年之久所达到的水平,然而就在这时,德国却发动了战争。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资料中清楚地了解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工商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1888-1914年,德国由4800万人口上升至近7000万,其国家财富从100亿英镑增至148.8亿英镑。

下面是1915年4月的《国家苏醒》杂志刊登的德国经济学家对国家财富的统计结果。

1.私人资产,包括不动产与个人财产——88亿英镑

2.城市资产——20亿英镑

3.农村资产——20亿英镑

4.私有采矿企业资产——2.4亿英镑

5.海外投资与所持外国抵押价值总额——10亿英镑

6.国有矿产、国家机构、公共建筑、港口、运河——6亿英镑

7.流通账单、银元、货币——2.4亿英镑

以上便得出了148.8亿英镑的总额。另据估计,德国的年度税收为1.6亿英镑。

德国的商业触角伸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属于德国自己的殖民地并不多,但是它的贸易市场已经遍及整个世界。德国在走向军事化大国的同时,其工业化的发展也在数年之内迅速壮大,并有了赶英超美的趋势。

煤矿的发现,大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据统计,德国的煤矿产量在1870年仅有2600万吨,而1913年就已达到1.09亿吨。同是1913年的法国,煤矿产量还不到4100万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德国通过军事扩张所得到的领土上获得的)

英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正是因为煤炭的开采,所以说,德国必然也将因为煤矿业的繁荣兴旺而走向富强,德国对煤炭资源的占有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可用于对外出口。相反,法国却不得不依赖进口部分煤炭满足自身需要。

如果要正确理解上文中数字所代表的财富,则必须知道其中的含义。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工业发展阶段中,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决定了它的财富。到目前为止,这种生产力还是靠人类的手工劳动力这一唯一来源,直到蒸汽机发明后,煤炭的燃烧才将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途径。

众多试验表明,一台蒸汽机烧煤完成,只需耗费1.5磅煤炭,就相当于一个劳动者在8小时的工作日内每秒劳动做功43.2尺磅所完成的任务。如果按一年工作300天来计算,一年需要消耗0.2吨煤炭。也就是说,5个人的劳动力才能抵得上一吨煤的工作量,一百万吨煤炭就相当于500万人工作。也就是说德国每年生产1.9亿吨煤,其提供的机械劳动力相当于9.5亿名工人。更何况人的行为要比机械不稳定得多。

此外,煤炭也十分廉价,60万英镑就可以买到100万吨煤炭。而如果我们按每天给每个工人的工资是4便士的话,500万工人的工资总额将高达3亿英镑。(这些数据可能看起来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煤炭可以增加劳动力,弥补劳动力的缺失。此外,煤矿多要远远好于人口多,比如,5000名矿工一年能开采出100万吨煤,而这100万吨煤又能够完成相当于500万名工人的劳动量。

现代所有的军工产品,从榴弹炮到巨大的军舰,都体现出了煤炭转化为能量的巨大威力。可以说一个国家煤炭的拥有量,就决定了其可以拥有多少的工厂、铁路、军舰、火药和大炮。

德国近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疑就是其巨大的煤炭产量,也是其国内经济和国际活动的基础。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德国开始轻视农业,越来越重视工业的发展。德国生产的产品由于过剩的煤炭产量与劳动力而变得极具竞争力,所以德国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并扩张。比如,克虏伯旗下有10万工人,曼内斯曼有1.5万人,巴登钢铁有8000人,拜耳也有近8000人。大多数企业都在许多国家建立分支机构以投机取巧、避税减税。美国默克公司达姆斯达特分公司基地建在德国,所用配方多为法国提供,在伦敦有附属机构,生产场所则坐落于巴黎附近的蒙特涅。他们参照的是就是这一事例。

这些企业有着非常巧妙的机构设置。拿拜耳来看,拜耳有14名经理,手下管理着650多名技术工人(包括机械工、电工等)、304名药剂师、67名工程师、8名医师、4名律师。工厂车间十分庞大,仅照明电灯就有3万盏,每天产出产品30车。

德国先进的生产工艺令其在各个工业领域都非常出色,例如制造实验室设备、摄影镜头等等,在这些方面法国制造商都不可同日而语。

德国工业发展的成功导致其不断对外出口,于是就需要开拓更大的新市场。这些都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德国在工业世界初来乍到,处处受到以英国为首的竞争对手的排斥打压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自然将英国列为其头号敌人,德国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对其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