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在中国,提起德国文学家席勒,可谓是耳熟能详,他的《阴谋与爱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翻译成中文。实际上,席勒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本书即是席勒对欧洲三十年战争史的系统阐述,借此机会我们对席勒在历史上的活动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弗里德里希·席勒生活在18世纪后期的德国。他不但是一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他与歌德在文坛上并驾齐驱,两人都是德意志古典文学高峰的代表作家,在合作的十年中,他们把德国文学推向辉煌,推向世界。因此,德国民众把席勒当作民族统一和自由的代表进行纪念。

18世纪后期,德国还被称为德意志兰。在1618年到1648年这段时间,持续三十年的战争几乎摧毁了德意志的一切,经济和政治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在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这种状况非但没有一丝好转,反而更加恶化。革命导师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德意志兰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正走向覆灭,正常的教育、社会舆论、经济贸易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不论是底层的贫苦劳动者,还是上流社会的贵族成员,没有人满足于现状。拜金主义笼罩着德意志整个民族,人民毫无希望,没有一丝力量去清除将要灭亡的腐朽制度。这个时代,只有文学熠熠生辉,只有在文学中才可以看到未来。在毫无希望的政治和社会中,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每一个伟人的作品都反映了他们想要冲出时代枷锁的愿望和决心。

1759年11月10日,席勒出生在德国南部符腾堡公国的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城。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是个没有什么权力的部队小军官,母亲则是一个小面包店老板的女儿。由于母亲信奉新教,所以在席勒幼年,他的母亲把他送到一位新教牧师那里去学习。这位启蒙者在语言、歌剧、表演、传教等方面对他进行了系统的教育。正当席勒打算对这些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卡尔·欧根公爵强制征兵,席勒因此到了卡尔军官学校学法律,在费尽种种周折后,他才改为学医。卡尔·欧根公爵是个残暴的统治者,他的学校被人称为“奴隶制造场”,他把学生像物品一样倒卖给英法殖民国。在学校,这种地狱般的折磨激发了席勒的反抗精神。带着这种逆反心理,24岁的席勒投入到1770年至1785年间轰轰烈烈的“狂飙突进”运动中,并且成了领导者。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是热血青年发动的对鄙陋文学的抗议,比启蒙运动更为激进,他们渴望自由,希望反抗现实社会,这种向往自由的精神激发了席勒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在卡尔军官学校,狂飙突进运动是严禁学生参加的,但即使是铜墙铁壁,也挡不住向往自由的热血青年。卢梭、莎士比亚、歌德等一大批作家的文章悄悄地流入学校,学校一位年轻的心理学教授阿贝尔不但给席勒介绍这方面的作品,还传授了不少文学知识。在军校待了八年取得医师资格成为助理军医后,他开始准备反抗。歌德和席勒仅相差十岁,但两人的脾气秉性截然不同。作为狂飙运动的领航人,歌德感情丰富、富于激情;席勒则冷静内敛、心思缜密,有自己的理想并愿意为之奋斗,他把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贯穿于名作《欢乐颂》之中。1776年,他开始发表抒情诗,1777年至1782年,他完成了剧本《强盗》,并于1783年创作《热内亚菲埃斯科的谋叛》,次年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阴谋与爱情》,并且还发表了一部革命性的诗集:《1782年诗选》。接着,他在1787年发表了韵文剧《唐·卡洛斯》。这几年的辛勤劳作让青年席勒声名大噪,席勒和歌德一样成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导者。1782年,普法尔茨选侯领的曼海姆民族剧院上演了席勒的作品《强盗》。观看完这部剧的人们几乎疯狂,剧中向腐朽社会进行斗争的爱国青年震撼了人心,说出了人们迫切呼唤自由的心声。该剧的上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公爵害怕起来,让人囚禁了席勒,并禁止他写作。在这个地方,席勒没办法再待下去,于是他逃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强盗》让狂飙突进运动达到顶峰,而两年后上演的《阴谋与爱情》引起的反响则更为巨大,《唐·卡洛斯》的上演再度表现了广大市民急切盼望社会改革、推翻小邦****统治的愿望。他的这些作品充满了叛逆精神,给了人们坚决推翻旧制度的信心,因此在1792年,他被法兰西共和国选为法国荣誉公民。

1780年以后,德意志的经济逐渐复苏,许多邦国的君主开始进行改革,德国青年对狂飙突进运动的热情开始逐渐消退。除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主的少数人还在坚持激进文学之外,大部分人都向“温和”或浪漫主义转变。1785年春,席勒应友人之邀,来到莱比锡居住,当他和友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知识贫乏,需要充电。在魏玛他见到了歌德、维兰德、赫尔德尔等文豪。在这里,他全神贯注地研究历史哲学和康德等人的哲学着作,期望从中能够找到解决德意志社会问题的答案。这一时期,席勒进行了广泛阅读并且翻译剧作,完成了《尼德兰独立史》等作品。1789年,歌德推荐席勒担任耶拿大学的历史教授,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席勒的研究。从1790年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席勒一直在研究德国三十年的战争史,他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灵感,去完成能够让读者得到力量的着作。从1787年至1795年间,席勒一直在研究历史和历史哲学,撰写了《尼德兰独立史》《通史概要》《三十年战争史》《论悲剧艺术》《论秀美与庄严》《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等历史和美学着作,很明确地主张历史学家应该具有哲学、美学艺术、人本主义价值观的修养。从人的灵魂角度去钻研历史让他收获颇丰,这是他“学者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1794年夏天,席勒邀请歌德参加文艺刊物《季节女神》,歌德欣然接受,自此两人结为至交。歌德从席勒那里接受了新力量,容光焕发。两个人有了默契和互补,探索出文艺创作的两种不同方法。席勒在论文中曾经表达过:歌德属于现实主义自然诗人,而他属于理想主义伤感诗人。席勒的双重性格和歌德一样都在创作中有所体现,一方面反映德国的腐朽现实,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祖国的统一和自由问题。相似的性格特征促使他们产生共鸣,也正是因为两个人的协力创作奠定了德意志古典文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