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46

第46章 和平条约的签订结束战争(2)

由于这时正是寒冷的冬季,经过长途跋涉后,法军的战斗力已经减弱了许多,士兵们疲惫不堪,指挥官们也有些懈怠。他们先是占据了罗特韦尔,随后向图特林根地界开进,由于缺乏防备意识,他们打算在这里进行休整。为了防止法国人在莱茵河彼岸驻下来,确保巴伐利亚不受到掳掠,哈茨费尔德率领的皇帝军队和由梅西指挥的巴伐利亚兵力联合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此外,洛林公爵也率领他的部队加入了这股联合势力,他们打算趁着法国人防范意识的不足,偷袭法国人在图特林根和相邻村庄的宿营地。这种作战方式虽然看似不够光明磊落,但效果的确明显。法国人并不了解这种偷袭,对在冬季的作战方式也不甚熟悉,在他们看来,如此恶劣的天气是不适合作战的。联合势力显然比法国人更胜一筹,他们十分擅长于采用这种办法,并且拥有约翰·冯·维尔特等这类战争的行家,最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法国宿营地有一面是崎岖山道和茂密的树林,由于这时防守薄弱,联合势力选择从这里发起进攻。1643年11月24日那天,天空飘着大雪,在漫天雪花的掩盖下,先遣部队偷偷地接近了图特林根,将在宿营地外的大炮和附近的洪贝格宫堡控制起来。陆续到来的后续军队很快将整个图特林根围了个水泄不通,要不是骑兵部队跑得快,法军一定会全军覆没。图特林根与周围宿营地的联系全部被切断了,联合势力提前锁定了胜局。在战争中,法军有近两千人战死、七千人被俘,其中包括二十五名司令部参谋官和九十名军官。

战胜了法国人之后,皇帝方面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瑞典了,兵力比以往增加了整整一倍,这令瑞典人的处境更加危险。1643年9月,托斯滕松率军突然离开摩拉维亚,这符合他一贯行踪不定的作风,部队首先向西里西亚进发,进入易北河流域后,他迟迟没有渡河,而是在托尔高架起了一座桥,多次做出要渡河的样子。直到哈弗尔贝格,整支军队才知道统帅的真实目的,他准备到荷尔斯泰因去同丹麦人作战。

瑞典和丹麦积怨已久。在担任仲裁人职务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多次偏袒瑞典人的对手,并且不希望瑞典军队在德意志有什么进展。在松德海峡,他还下令设置了障碍,阻碍瑞典船只航行,影响了瑞典商业的繁荣。以上种种,均引起了瑞典王权的强烈不满,终于按捺不住准备兵戎相见了。虽然瑞典人还没有从德意志战争的泥潭中完全脱身,但仇恨的火焰越燃越烈,报复欲和根深蒂固的民族仇恨鼓起了瑞典人的勇气,他们已经顾不得再卷入一场新的战争有什么危险了。

另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战争中多次受挫,他们也希望换个地方试试运气。庞大的军队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由于连年征战,德意志的所有省份几乎都荒无人烟,而瑞典也不是一个资源强国,他们本身比较缺乏人力、粮食和马匹。只有继续战争,瑞典人才能给军队找到充足的给养,部队才能维持下去。荷尔斯泰因具备给瑞典人补充给养的条件,如果能够占领这里,不但可以招募到军队和马匹,士兵们也能吃饱饭。最开始为了防止丹麦对和谈产生不利影响,瑞典人并没有对丹麦采取任何行动,而是想方设法稳住对方,所以丹麦一直没有感受到瑞典的敌意,包括法国和荷兰也没有发觉这一点。

为了提高行动的成功率,瑞典人实施计划时必须做到隐蔽快速,当他们突然出现在荷尔斯泰因时,丹麦根本来不及做任何抵抗。除了伦茨堡和格吕克斯塔特这两个地方,整个荷尔斯泰因都落入了瑞典人之手。与此同时,束能遭到了一支瑞典军队的入侵,同样沦陷了。在费马恩岛,丹麦的舰队失事了,克里斯蒂安四世也被一块碎片打瞎了右眼。由于与皇帝之间已经联系不上,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着名预言家蒂乔·布拉厄曾经预言,1644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将只带着手杖逃离他的王国。从现在来看,这句话好像真的应验了。

克里斯蒂安四世不想听天由命,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任由瑞典人在自己的王国上为所欲为。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总司令加拉斯伯爵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荷尔斯泰因。但没有想到的是,加拉斯作战不力,加上被围困导致的饥荒等原因,不少士兵命丧黄泉。在向西里西亚逃跑时,骑兵部队被托斯滕松驱散,其余军队则在马格德堡几乎全部覆灭,只率领几千人返回的加拉斯从此有了一个“毁灭军队大王”的雅号。经过此番较量,丹麦国王只得屈辱地接受瑞典人提出的苛刻条件。1645年,双方在布罗姆萨布罗他签订和约。

取得对奥地利的胜利

取得对丹麦的胜利后,托斯滕松继续前进,攻入波希米亚,准备把战争重新转移到奥地利的世袭邦国中。这次他的部队十分强大,拥有兵力一万六千人,大炮八十门。奥地利的世袭邦国由于没有一个得力的统帅,再加上众指挥官的缺乏协同,斐迪南三世只得亲自赶赴布拉格,希望能以此提高士兵们的斗志。皇帝将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的所有兵力召集起来,这是他最后的兵力。在哈茨费尔德的率领下,这支军队于1645年2月24日与敌人展开了较量。由于比对方的骑兵多三千匹马,骑兵部队就成了斐迪南三世最大的希望,由于在梦中梦到圣母玛利亚向他许诺胜利,他认为自己一定能获胜。

托斯滕松并不担心斐迪南三世兵力上的优势,因为他从来不关心这些。由于斐迪南三世左翼部队的位置选择不佳,当战争刚刚开始,位于池塘和树林间的左翼部队便乱作一团,一败涂地。借此机会,瑞典人取得了优势。经过八小时的浴血奋战,瑞典人最终控制了战场,共歼敌两千余名,抓获俘虏三千余名,其中包括对方的将领哈茨费尔德。

在扬考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使瑞典人一下子打开了整个局面,他们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入摩拉维亚和奥地利。斐迪南三世赶紧逃回维也纳,把他的财宝和他的家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占领了整个摩拉维亚后,瑞典人一路攻城拔寨,终于来到了维也纳城下。战争在德意志的大地上流转了一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萨克森选侯约翰·格奥尔格对瑞典军队在自己领地上的安营扎寨十分恼火,却又没有任何办法,皇帝都已经自身难保了,肯定不可能帮他。在这紧要关头,格奥尔格抓住了最后也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与瑞典人缔结停战。皇帝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在几天前还是他的朋友。

在莱茵河畔和士瓦本,法国军队与巴伐利亚的整个兵力展开对峙。昂吉安公爵得到了在意大利打了胜仗而名噪一时的图兰的支援。1644年8月3日,法军进攻被梅西占领的弗赖堡,但由于弗赖堡良好的防御工事,法军在白白牺牲六千人之后不得不撤退。尽管没有直接取得胜利,但这次战役也极大损伤了巴伐利亚的元气,使他们陆续丢掉了莱茵河岸的城市,美因茨、施佩耶尔、沃尔姆斯、曼海姆、腓力斯堡等地先后投降了。

拉科齐也率军参与了对维也纳的包围,不过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索取财物,并没有其他战略性的打算。他的兵力有两万五千人之多,由于军纪不严,士兵们四处捣乱,非但没对托斯滕松的军事行动起到作用,反而凭空增添了不少麻烦。为了减少压力,斐迪南同意了拉科齐的要求。在得到满足后,拉科齐率军撤退了。

由于在长时间的围困中,托斯滕松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胜利,手下一名叫作德苏什的指挥官还倒戈了。食物的匮缺、恶劣的卫生条件、盟友的突然撤退,使托斯滕松不得不放弃围城。在饥饿和疾病的双重压力下,瑞典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不得不放弃了很多原先已经占领的地方。在莱奥波德大公的率领下,皇帝军队尾随着瑞典军队前往波西米亚。皇帝将军布赫海姆下令,必须在一年内将瑞典人全部驱逐出奥地利边境,增强维也纳的安全性。对于能否继续保有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瑞典人也不太确定。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托斯滕松依然收获了不错的战绩,丹麦、萨克森都急于和瑞典停战,皇帝在和平会议中也变得谦虚,法国的态度也变得好转。在他的伟大使命出色完成之后,托斯滕松辞去了官职,准备回归到宁静的私人生活中。

饱受创伤的巴伐利亚

打退以托斯滕松为首的瑞典人之后,皇帝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又一个新的险情从士瓦本和巴伐利亚朝奥地利边境逼近。1645年,梅西打败了在离默根特海姆不远处从士瓦本方向进军的图兰。巴伐利亚人在得胜后朝黑森进发。为了挽救败局,黑森人、昂吉安公爵、柯尼希斯马克分别从莱茵河、阿尔萨斯和摩拉维亚赶来,将巴伐利亚人赶回到士瓦本的最外线。在巴伐利亚边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最终巴伐利亚人没能抵挡得住,就连卓越的梅西也当场阵亡。这次战争也极大消耗了法军的力量。由于皇帝又派莱奥波德率兵前来增援,图兰只得赶紧朝莱茵河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