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3779600000035

第35章 情态鉴(3)

察人要恒态、时态相结合

恒态,直解为恒定时的形态,具体来说,就是人的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各种形貌在恒定状态时的表现,在这儿主要是指言谈举止的表现形态。

观察一个人的恒态,对帮助评判他的心性品质有重要作用。

时态,与恒态相对,直解为运动时的形态,时态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活动,无不打上环境和时代的烙印。脱离时代与环境而独立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连荒岛上的鲁滨孙也用着其他人造的枪和火药。通过时态,能充分体察出人的内心活动。

古人由于各种局限,未能明确地提出“恒态”与“时态”相结合的方法,较多地注意了“恒态”而忽略了“时态”,因而缺陷不小。曾国藩在这方面则跳出了前人的框子而有所创建,明确提出“恒态”“时态”概念,由自发上升到自觉高度,在这方面比其他人大进了一步。这也是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的过人之处。

古人并没能提出“恒态”“时态”的动静结合方法,而《冰鉴》却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实际上,恒态与时态相结合的方法,有辩证法的成分,能有效地避免机械主义的错误。

恒态注重于眼观,时态注重的是实践。识人的经验告诉人们:眼观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人的眼睛识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某些错觉。所以,要从根本上识人,只能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即识人要重在其实践,通过实践看其表现如何。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以用花言巧语去骗人,但要用其实践去掩盖自己的虚诈面目是难的,假动作可以骗人于一时,但不可能骗人于一世。

识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强调识人不仅要听其所说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所做如何,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实践。

听舆论对人的评价,对辨别贤佞虽有参考的作用,但难以确定。因为舆论如出于别有用心而颠倒是非的人之口,好人可以被说成坏人,坏人也可以被说成好人。所以识人要务实,即要实事求是地弄清其人的行为,在事实面前,贤佞自可辨明。因此,看人要看其实践,从其人实践中就可知其人如何,实践是识人的标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界,屡有战功,升牙门将军。刘备任汉中王,迁都成都,物色重将镇守汉中,众论以为必是张飞,飞亦认为非己莫属,因刘备最信任的是关羽、张飞,而这时关羽在镇守荆州。可是,刘备却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位处前线,是蜀重镇,镇守汉中是独当一面,不用为众所称的虎将张飞,而被破格提拔一牙门将军负此重任,这大出人们意料之外,因而引起全军大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赞许。

刘备以知人见称。刘备之所以知人,主要看其人在实践中如何。他选将用人也据此而定。刘备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是根据魏延在战争实践中的表现决定的。魏延出身行伍,他学到打仗的本领来自实战,是以其卓越的战功获刘备赏识的。

在实践中识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行为观察: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古今中外识人的方法之精华所在。

古人说,善观人者索其终,善修己者履其始。就是说,善于观察识别人的人必须考察其所观察对象行动的最后情况,善于自我完善的人必然始终如一。

总之,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即听其说话不如看他做事,看他做事不如观察其德行。

优柔寡断者,不可谈心

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做事只知因循守旧,而不知人有创新、陈规当除。因此,他们既缺少雄心壮志,又没有什么实际才干,动手动脑能力都差。遇事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喜欢推卸过错,不敢承担责任,不敢挑工作重担。因而,他们什么见解也没有,什么事也做不成,徘徊迟疑,犹豫不决,空老终身。

“不甚关情,亦为堕泪”。指生活中那类多愁善感的人,他们内心世界很丰富,也非常敏感,见花动情,闻风伤心,如病中的小女人,软弱憔悴。凡遇事情,不论与自己相不相关,都一副泪眼汪汪的样子,一副病中女儿态。

曾国藩对文中两种人一言评之为妇人之仁。这个评断正确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可以讨论。但文中所指的两种类型之人,确是存在于生活中的,要与这种人交谈共事,的确很让他人为难。须眉丈夫,整天如小女人一样扭捏垂泪,这种人能办什么事情?没有意志、没有头脑,全凭“夫君”做主,能有成就么?因而作者说,不足与之论心。

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庸的人,由于具有坚定的信念,由于他们果敢坚决,最终成了人群中的佼佼者。而很多有才华的人却空有满腹文章,空有一身本领,依然在原地踏步。他们时时给人以无限的期望,然而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这都是因为他们如妇人般优柔寡断、畏畏缩缩。

一个人发现他处于紧急关头,必须立刻做出决定的时候,尽管他明明知道从自己所有的经验和知识来看,那一定不是一个成熟的决定。但他必须这样认为:他正在做一个当时情况下他所能做出的最佳决策和行动。人生中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这样做出的。

只有独立自主、相信自己,才能让那些见异思迁、犹豫不决的人形成立刻行动、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一个人永远都不要让反复思考使你摇摆不定,从这边到那边,又从那边回到这边,老是在左右之间徘徊,试图平衡所有的考虑,做很多的无用功。决定一旦做出,就是最终的、不可动摇的,然后全力以赴,将决定付诸行动,即使有的时候会犯错误,也比那些永远在考虑、权衡、磨蹭的人要强。迅速做出决策的习惯养成之后,长此以往,他决策时的信心将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立的精神力量。

果断的人,能够迅速、敏捷、坚定地做出决策的人,他的追随者会对他抱有信心,人们才会把他置于信任的位置。没有人愿意看到在责任重大的关键位置上有一个优柔寡断、经常拿不定主意的人。

下面我们看一个纽约州选举州长的故事。一位知识丰富、天资聪慧而又颇受欢迎的候选人,被主持任免工作的政党领袖们视为最佳人选。当晚在举行任命会议之前,他们在餐桌上见面了。这位候选人的口味特别挑剔,他在每道菜上都要犹豫半天。

“先生,需要野味吗?”点完菜后,服务员又问道。

“你们有哪些野味呢?啊,鹌鹑!给我来鹌鹑吧——哦,不!这里有野鸡啊。如果方便,还是要点野鸡。”

当服务员走了以后,他没有说什么,却表现得十分焦急不安。随后,野鸡上来了,他嘀嘀咕咕道:“我想我还是都要了吧。来一只鹌鹑。对,两种都来点儿。”

但是,当两个盘子放在他的前面的时候,他极其不高兴地把它们推到一边,大声喊道:“全部拿走!我一点野味也不想吃了。”

当晚餐结束后,他离开了餐厅。一种几乎没有异议的看法在餐桌上形成了。

“不行,先生们,”一位领导人说,“这个人是这样的犹豫不决,他连自己吃什么都不能立即做决定,缺少当纽约州州长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人,他作为州长,以后可能是总统,他可以有别的什么缺点,但是千万不能在做决定时因为不必要的犹豫和耽搁而遭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