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3779600000039

第39章 声音鉴(1)

闻其声而知其人

【原典】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

人们说话的声音,犹如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有着清浊之分,清亮的声音轻缓而上扬,而浑浊的声音则是沉重而下坠。声音是从丹田处开始启动的,在喉头声带处发出声响,随着舌头的不同转动,在牙齿处转化成清浊不同的声音,最后从嘴唇发出来,这恰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对应。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都各具特色,要能辨别出这一个体特征,而不必强求一定要完全与五音相符合。只要听到声音就会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如见到此人一样,而不一定非得见到这个人,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还是个平庸无为的人。

闻声辨思,闻声辨理

人生于天地之间,其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如洪钟”;有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古人对这些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

实际上,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声音是物体震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美异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说话者,假如气发于丹田(丹田是道家修炼气功的术语,在人脐下三寸处),经胸部直冲声带,再经由喉、舌、齿、唇,发出的声音与仅用胸腔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气度不一样,节奏不一样,效果也有悦耳与沙哑的差别。声带结构不好,发出的声音不会动听,但假如经由专门的发声练习,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声音效果的。

丹田的气充沛,因此,声音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洪亮悦耳,柔致有情,甜润婉转,给人舒服浑厚的美感。

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是一个人精神不足、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声音辨人术是指通过声音来识别人才。浅层的理解,是指听到一个人的声音(不仅仅是说话的声音,也包括脚步声、笑声等),就能知道他是谁,前提必须是对此人的声音很熟悉,一般在朋友、亲人之间才能辨别,这只是辨别人的身份。高层次的理解,是由声音听出一个的心性品德、身高体重、学历身份、职业爱好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判断过程,既有经验的总结,又有灵感的涌动。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概念,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多是由声音即两者同时来识别人。

声音最能陶冶性情,战鼓军号能使人精神抖擞,小鸟的啭鸣能让人心旷神怡。“声色犬马”,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享受竟是排在首位的,就连人类的求偶活动也同鸟类一样,是从婉转的声音开始的,所以人在青春期对各种甜言蜜语和流行歌曲的反应都很强烈。

人们的声音由于健康状况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先天禀赋的不同、后天修养的不同等而有所区别。因此,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贫与富。

古人历来比较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阴阳五行的原理,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灼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曾国藩承前人之说,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其声音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沉,由是清者贵,浊者贱,道理说得很明白。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不但与气能结合,也和心情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

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平和。

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

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有关这方面的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的四点值得研究:

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

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当今心理学也认为,不同的声音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以下几种类型:

音低而粗,这类人较有作为、较现实,或许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潇洒,较有适应力。

声音洪亮,此类人精力充沛,具有艺术家气质,有荣誉感,有情趣,热情。

讲话的速度快,此类人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外带语尾音,这类型的人精神高昂,有点女性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以上这四种类型的声音,不论在交易还是说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同样也有产生负面作用的声音:

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这种声音。

语音平板,较男性化、较沉默、内向冷漠。

使人产生紧张压迫的声音,这类人很自傲,喜欢以武力解决争端。

当然,以人的声音来判人的命运是否正确,有待商榷。曾氏在本段尾又说道,“不必一一合调”,那自是又有不合规律一说了。重要的还在于“闻声相思”,一个“思”字,说明闻声识人不可呆板行事,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冰鉴》中所讲的是由人的音质和音色来判别人的命运,如能结合人的语言共同断之,应更全面。语言是思维的结果,由语言可以发现一个人思维方式的特点,这对一个人行事做法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听声知人,据音识才

听声知人,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胸、职业、身高等情况。

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声音有平和广远之志,而且声清气壮,有雄浑沉厚之势。身短声雄的人,自然不可小视。从身高来看,身高的人,由于丹田距声带和共鸣腔远,气息冲击的距离加长,力量弱化,因此声音显得细弱,震荡轻;身矮的,往往声气十足,因为距离短,气息冲击力大,声带与共鸣腔易于打开。受过发声练习的人,又当别论。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震动而引起空气震动而产生的,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声音又结合了精神和气质的属性。古人讲,心动为性——“神”和“气”——性发成声,意思是讲,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空气),也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听声知人的基础。

中国古代鉴别人才的理论中,对声音有很多的论述,这里摘录几段,供读者参考。

“夫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响,器大则声宏,器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润泽而圆畅也。神浊则气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也。故贵人之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而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夫根深则表重,根浅则表轻,是知声发于根,而见于表也。若夫清而圆,坚而亮,缓而烈,急而和,长而有力,勇而有节。大如洪钟腾韵,龟鼓振音;小如玉水飞鸣,琴弦奏曲。见其色则猝而后动,与其言则久而后应,皆贵人之相也。”

“小人之言,皆发于舌端之上,促急而不达;何则?急而嘶,缓而涩,深而滞,浅而燥大。火则散,散则破,或轻重不均,咳亮无节,或眶毗而暴,繁乱而浮;或如破钟之响,败鼓之鸣;又如寒鸦哺雏,鹅鸭哽咽;或如病猿求侣,孤雁失群;细如蚯蚓发吟,狂如青龟夜噪;如犬之吠,如羊之咩,皆浅薄之相也。男有女声孤贫贱,女有男声亦妨害。然身大而声小者凶,或干瀑而不齐者谓之罗网。大小不均,谓之雌雄。或先迟而后急,或先外而后迟,或声未止而气先绝,或心未举而色先变,皆贱之相也。夫神定于内,气和于外,然后可以接物,非难言有先后之叙,而辞色亦不变也,苟神不安而气不合,则其声先后之叙,辞色挠矣,此不美之相也。夫人禀五行之形,则气声亦先五行象也。故土声深厚,木声高唱,火声焦烈,木声缓急,金声和润。又曰声轻者断事无能,声破者做事无成,声浊者谋运不发,声低者鲁钝无文。清冷如渊中流水者极贵,发音洪亮,自觉如瓮之响音,五福全备。”

人类的声音,由于健康状况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先天禀赋不同,后天修养不同等而有很大差异。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富与贫。

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尚有许多未知的空白,而且可信度有多高,也尚未得定论,但其中的奥妙,是值得研究的。基本原则并不是悦耳动听,洪亮高亢,曾国藩的要求是“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这几个字中的人生经验,实非语言文字所能详述,但从中是可以决断天下英雄豪杰的。曾国藩曾经根据声音,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就是罗萱。

辨声听音,以知其人

【原典】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译文】

声与音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声是由于发音器官的启动而产生的,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见;而音在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产生,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能感觉到它。辨别声的方法首要的是要辨别发音之人的喜怒哀乐。人在欣喜之时发出的声,宛如翠竹折断,清脆悦耳;在怒之时发出的声,就如平地一声惊雷,豪壮有度;哀鸣之声则如击碎一块薄冰,凄切悲伤;而欢乐时所发之声就如雪花在风中飞舞,宁静洒脱。总之,均以清脆、飘逸为最悦耳之声。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则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之声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如果发出的声温文尔雅,若像鸡鸣一样清秀悠扬则显高贵,若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则卑贱。发出的声远远听来刚健激越,而近处听来却又温润悠扬,起声的时候如乘风般飘洒自如,悦耳动听,止声的时候又如高手抚琴,雍容自如,这才是所发之声中的最佳品。“高声畅言却不需大张其口,低声细语却也牙齿含而不露”这是发声中的较佳者。如果发声像荒郊旷野中牛之孤鸣,虚浮而无余韵;或者像夜深人静时老鼠偷吃东西时发出的“吱吱咯咯”声一样,急切而不畅达;或者说话时一句紧跟一句,急促却又语无伦次;或者说话时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如鸟鸣般嗫嚅,含糊而不能辨其声。这几种都属于市井中人的粗鄙俗陋之声,又怎么能和以上几种声比较呢?

“声”与“音”是有区别的

“声音”,在现代来讲,是一个词,一般不把它分成“声”和“音”来讲。而《冰鉴》分两段来分别论述“声”与“音”的特点。

《冰鉴》认为,“声”与“音”的区别是:人开口之时发出来的空气震动产生“声”,此时空气震动的密度大、质量高,发音器官最紧张;闭口之后,余下来仍在空气中震动而产生的是“音”,此时空气震动密度已经减小,发音器官已松弛下来,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平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冰鉴》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这句话来表述这个意思。

人的声音有的轻缓柔和,有的带有沉重威严感。人们一般会根据记忆中的声音去认识人。

概括来说,声音能够表现出人们的性格、人品等特性,有时也能够从中找出预测个人前途的线索。从脸部表情、动作、言辞等无法掌握对方心态时,常常可从声调去体验他情绪的波动。

一般情况下,具有温和沉稳声音的人,办事慢条斯理,常常是这种情况:上午有气无力,下午却变得活泼起来。他们富于同情心,不会坐视受困者不理。作为会谈的对象,刚开始时或许令人感到难以交往,但性格比较忠诚,因此朋友虽少却精。

作为女性,如果是性格内向的,她们的音质一般是柔和、声调低的。会随时顾及周围的情况而控制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念,因此应该尽量顾及到她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