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3779600000057

第57章 附录曾国藩小传

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乳名宽一,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及社会经验。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业,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粗通文化,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为饱读诗书之士,可考取秀才后便在举人考试中屡次名落孙山。

曾国藩天资聪颖,六岁上学,七岁起开始在他父亲执教的家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被列为优等。二十岁那年,才到外地上学。

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中秀才后,入湖南最高学府——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曾国藩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少年即小有才名,到岳麓书院后,开始比较系统地接受封建思想的教育和湖南学风的熏陶。他在岳麓书院大约学习了一年,于1834年(道光十四年)肄业。

道光十四年(1834年),金秋时节,曾国藩参加乡试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次年春天,在杏花如雪的北京,曾国藩会试落第。四月,曾国藩寓居长沙会馆读书。准备参加来年的恩科会试。结果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会试再次不第的曾国藩出京返家。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赴京参加会试,取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取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庶吉士散馆,曾国藩取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由此,正式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曾国藩考中进士后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学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时代,是一个政治黑暗、********、社会不安、天灾流行、内乱外患交相侵迫的时代。我们观察曾国藩的成功,虽说是基于天生过人的才能,但也是艰难困苦的环境造成他的惊人“事业”。正所谓乱世可成“英雄”之业。

曾国藩初登仕途之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这似乎是一个象征,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急剧变化,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曾国藩之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为这个社会找一条出路。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设想和办法,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他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首倡者,最早提出学习外国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张,他所制定的洋务运动的基本原则,基本上规范了其后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洋务派人物的活动。曾国藩之所以成为近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守孝。起源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江南如火如荼。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清军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咸丰三年(1853年),守孝的曾国藩被特批在其家乡湖南一带抗击太平军。1853年1月,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被清廷任命为团练大臣,负责湖南的团练招募、训练和自保,他便因势在家乡成功地组建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

他以封建宗法关系为纽带,不招游杂、城镇市民,只招募青年农民,挑选同乡、同学、师生和亲友当军官,并先聘营官,由营官自己招募士兵,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他要求将士“忠义血性”“书生以忠诚相期奖”,与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率领这支军队转战十年,1860年湘军总数已达到三十万人,并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江南军务。从此,曾国藩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自打下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国藩主动收敛羽翼,亲自裁减湘军,在朝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后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