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价值投资的中国式守望
23866500000004

第4章 价值投资的七大简化原则

原则一:逢低买进资产。逢低买进资产就如同消费者低价买进商品的道理一样。在消费观念上,一切耐用和非耐用生活消费品,只要是价格下降,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商品正在变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在超级市场里,只要宣传今天某样(些)商品在降价,作为顾客的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去买一些,甚至多买一些,以备以后不虞之需。消费者还有一个消费原则是,一旦某商品价格低于自我设定的公平价值,他也会去购买。比如,人们可能排斥24袋包装、标价为30元的袋装蒙牛牛奶,然而一旦价格大幅调降至20元,他很快就会在心中衡量出这一价格已进入自己认定的价值区间,因而会去踊跃购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市场抢购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价值投资法遵循的第一法则是逢低买入投资标的。这一投资原则和我们上述的消费原则毫无两致。不论是购买超市的商品,还是投资资本市场的金块、外汇、债券和股票,都应尽可能低价买进,使每一块钱的投资价值最大化。当然,正确评估消费品价值是一件困难的事,市场中没有几个顾客能计算出一瓶潘婷洗发露或一辆Polo汽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些商品除了有有形的价值外,还有无形的价值。然而,评估一支股票就相对容易得多,因为它们的价值是可以准确计算出来的,只要计算工具得当,信息透明,投资人便可以计算出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这就使得投资人在逢低买进时要比消费者决策购买一件商品的准确性来得相对更高。而且股市价格随时在变化,投资人有更多低价买进股票的机会。如果某公司股票每股价值只有10元,而现在股价却在15元,那就根本不值得投资人去理会它,除非该股价跌至5~7元,甚至更低,投资者才会开始进场波段买入。价值投资者深信,股价被市场低估的情形只是暂时的,总会有结束时,市场早晚将发现这种价值低估现象,并把低估的股价提高到一个合理价位。逢低买进的理由很简单:增加潜在利润。

原则二:塑造价值概念。投资人要面对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评估购进资产的时机和价格是否最为恰当。由于大多数股票投资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资产方法,他们也很少会在购买股票之前去评估公司价值,他们买卖股票的决策完全依赖于K线图和技术指标,有的则是听报纸介绍,或在电视的财经频道里听某位分析师推荐。还有一些人买股票是因为看到公司分息、股利提高或股价在过去一两周内创出新高而匆忙购进。更离奇的是,还有不少投资人是某一天走在路上无意间听到两个人在说某个股票要大涨,于是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买进该只股票。更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投资人花在购物和整理房间上的时间都要比决定购买股票的时间长,殊不知后者的重要性远比前者大。

投资若要成功,就必先做好功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世纪以来所有伟大的投资大师,没有一个是以技术图表和凭空臆测来累积他们财富的,可以说,他们今天的成就最主要还得归功于他们在投资前所做的分析研究。在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他们必然会了解有关这家公司的所有运营和财务状况,包括经营产业环境、公司潜力等,最后再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出是否要买进股票的可行性企划来。不这样做而盲目投资,其结果无疑于掷骰子一般,一旦把投机引入投资交易过程,尽管买进的股票偶尔也能大捞一把,但这种获利只能算是运气,而不能称为价值投资。

评估一家公司,要求可以很严格,也可以很宽松。据说,巴菲特能在20分钟内即可知道其研究的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他使用的投资方法相当严格,平均每100家公司中有99家即在短时间内被淘汰出局;而一旦当他瞄准上了几个潜在投资机会,巴菲特可能就会花上几天甚至几星期时间来进行详细调研,以佐证自己先前的直觉。

原则三:利用“安全边际”避免损失。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因股市周期处于低谷时带来的亏损,但是价值投资法却可以让投资者将亏损降到最低点。只要能使亏损最小化,投资者就能获得跑赢大盘的报酬率。事实上,各种研究都证明,在相对于市场水平较低的价格位置买进股票,假以时日都能获得优异的报酬率。但股价多低才算便宜,却并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如果你对自己的评估方法有绝对的信心,只要股价低于你所认定的公平价值时就可买进。但为了安全起见,可以给自己设一个缓冲价格,其区间越大越好。格雷厄姆于1949年著文时称这种缓冲价格为投资人的“安全边际”。如果公司每股价值15元,投资人就决不应该在价格跌到14元时就迫不及待地抢进股票,这种策略唯有在你的评估完全准确时才管用。投资者应该给自己预留足够宽的错误边际,以此来弥补分析研究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获利最大化的关键就在于善加利用股价大幅跌破公平价值后的机会才最后买进。格雷厄姆指出,在购进事实出现后,投资人很容易为自己买进价格超出价值的股票寻找合理借口,但这些理由通常是主观的,反映了投资者绝不认错的心态。所以,正确投资的关键,就要为自己可能犯的错误预留足够空间。

原则四:采取“待售“观点。格雷厄姆曾说,将投资当成是做生意,才是最有智慧的。做生意,就要严格遵循健全的市场和商业法则,只有这时,投资才是没有激情的。我在我已出版图书和博客里,一直建议投资人应把自己扮演成企业主角色,确切地知道公司是否真如报价一样值钱。我认为,过分关注股价上下波动反而会忽略对公司内在质地的关注,套用格雷厄姆的话说:“华尔街从来不曾问过‘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然而,这才是买股票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某商人被要求以一万美元买下某家公司5%股权,那么他心中应该盘算如果买下整家公司,就需要付出二十倍的价钱,也就是20万美元。那么,20万美元相对于一万美元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你势必考虑以此价格买进这家公司是否值得的问题。”同样,用此放大效应的方法来评估一家你投资买入的股票,无疑将有助于对于这家股票所属的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显然,价值评估自然不应以公司股价的单日随机波动来作为依据的。

原则五:坚持到底。我们应该在股市上不难见过太多的投资人把理智扔在一边,疯狂地买进股票,仅仅是因为此家公司刚刚宣布了要重组消息,或者仅仅是一些朦朦胧胧的消息,而不管这种重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为了拉高出货?我们也见过年迈的投资人从退休金存款里拿出5万、1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买进一些连公司名称都念不出来的股票,更不要说对公司质地的实质了解。更多的草根投资人则只是根据每天成交量的形态来进行股票买卖。有的人还随身带着股票机,生怕自己错失了“良机”。基金或证券也喜欢推出各种各样的股票组合,新方法、新系统、新预测软件层出不穷,迫使投资人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但是这些被耍弄的投资者就是不知道,股市中唯一被证明有效的就是只考虑所投资的标的公司的真实表现,任何新闻事件只会促使股价短期的起伏不定,但改变不了股价的长期走势,因为公司的价值增长与否最终决定了股价的走势。研究也一再表明,只要计算出公司真正的价值并在该价格以下果断买进,投资人才能战胜市场。

以价值为基础的投资方法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在低于公司真实价值的价位买进股票,不论利率高低、经济盛衰、货币强弱如何,不为一时的经济震荡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必有惊人的回报。就如同巴伯森曾经说过的:“许多投资方法都在运用一段时间后相继失效,但只有价值投资法是唯一值得一提再提的,因此这种方法被看成是最为稳妥可靠的。”

原则六:反向操作。就在人们每天梦想着赚进大笔财富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却在善加利用价格被低估的资产,他们从别人愚蠢地抛售股票中发现获利的价值,以远低于真实价值的价格大笔买进股票。20世纪50年代,巴菲特操作无人问津的股票,且以三四倍本益比的股价大进大出;传奇基金经理人内夫在市场无情地抛售克莱斯勒和花旗银行股票时却大量买进;彼得·林奇则买进所有同行不屑一顾的消费性产品股票,从此使麦哲伦基金成为传奇神话。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型投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必须坚持自己既定的投资原则,坚守对于一家经过自己认真研究的投资标的公司的立场和看法。詹姆斯·戈德史密斯曾说:“如果你看到花车才想到要去加入游行行列,那就未免太晚了。”

然而反向操作的投资人并非是机械式地逆势而为,他们唯一能与市场大众反向操作的状况应为:(1)股票市场对于事件的心理反应似乎已到了疯狂的极至;(2)对于公司财务资料的分析大家都错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时,千万不要与市场对立。

原则七:忽略市场。股市中的芸芸众生若不为媒体信息而左右实在难能可贵,而这正是成功投资人的重要个性特征。这样说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关心信息,而是说他们要关心的焦点应聚合在公司长期发展潜力上而不是下个月或下一季度会发生什么事上。这里,作者想努力提供给投资人的最好建议是,不要轻易听信经纪人、经济学家、分析师、市场策略师和新闻媒体的话,因为这些所谓“专家”只会蒙蔽你的决策力。而你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当发现市场中有低于价值的的股票,便大胆买进,决不为当前的市场局势而犹豫动摇。投资人应学会分辨信息真伪,而不是将精力徒劳无益地耗费在利率、通货膨胀、市场“脉动”、最新失业率报告,或是什么指数平均线上,这些事件与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令人难以抗拒的高价值毫无关系。决定价值最有力的要素就在于重视人人都可得到的公司财务报表,以及公司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这较之经济学家、分析师等能告诉你的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同样,市场行情与公司真正的价值也毫不相干,唯一决定价值的只能是公司的获利表现,而不是市场期望给这个表现定价的方法。不论大盘指数上涨或下跌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震荡,都不应该成为投资人做出买卖决定的依据。在股市中,有太多的投资人因为总是在寻觅进场时机,结果反而迷失了自己。他们也因为所谓的市场专家“不要买进”的建议而错失了买进好公司股票的最佳时机。更糟的是,有些投资人依照每天市场股票的跌幅来决定自身的买卖与否,并设了所谓的止损点,但你又怎么能够知道这只股票跌到何时才为“跌无可跌”,此时的止损点又有什么意义?总之,只要公司的价值仍然比投资人所买进时的价格高,就应该坚决忽略市场中其他投资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