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和结构演进的主角,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正确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稍后,罗斯托(W.W.Rostow)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有如下特点:①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即引入新的生产函数);②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远高于整个经济的平均增长率;③具有较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往往是一个综合体系,即主导产业群,而且它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上共有五种主导产业群:①起飞前期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门。②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替代进口的消费品制造业,非耐用消费品,如纺织工业等。③重型工业和制造工业综合体系,包括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部门。④汽车工业综合体系。⑤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建筑业等。五种体系反映了经济成长不同阶段主导产业部门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序列。
罗斯托的理论正确认识了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成长过程中主导产业的关键作用,为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提供了参考。
二、几种典型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演进的一般趋势,对世界各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这里介绍几种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一)产业关联度基准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希曼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的观点。他认为对资本相对不足和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品产业。因为前向关联不能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能,它要伴随着“需求压力”同时出现,而后向关联的效果则要强得多。因此,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产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建立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的最终产品加工业,既可以积累资本,又可以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诱发作用,为中间产品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赫希曼指出,许多国家的工业化正是从发展“最后加工”阶段开始,继而从事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的。这是一条后向连锁诱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日本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得到日本政府的采纳,形成了日本60年代重化工业化的经济高速增长。筱原是根据日本资源贫乏、以“贸易立国”为基调提出这两条基准的。他认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地配置于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改善进出口结构。两条基准实质上从供求两方面反应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趋势。它具有普遍意义是因为: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引动作用出发,优先发展随国民收入提高而有更大需求量的高附加值产业;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要求资源的投入能获得较高收益,考虑到资源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可以降低成本和价格,引致需求的扩大,且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些基准也存在一些局限:①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市场发育程度为条件。如果市场不健全,则无法通过产业间的传导体系发挥带动作用。②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引动作用有限,片面追求高收入弹性产业发展,会引起消费超前膨胀,降低资本形成能力。③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积累水平不足。片面追求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优先发展,会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论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关键是适应国情、区情。
三、我国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应考虑的因素
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我国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应考虑以下因素。
(1)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国家对本地区在全国产业分工定位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为了实现全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提出总体宏观布局要求,以便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最优的产业空间组合。因此区域产业配置首先要服从国家的统一要求。这样做既有利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最优目标的实现,也便于争取国家对地区主导产业的支持。
(2)区域主导产业要在目前和近期的区域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导产业是未来区域经济的核心和支柱,这就要求它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只有这样,主导产业的增长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作出较大贡献。
(3)区域主导产业应有较高的关联度,它的发展可以较大幅度地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兴起。现代产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有450万零、部件,是由6个国家、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可见其关联程度及由此产生的带动作用。产业的关联度可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衡量。后向关联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所以,赫希曼的“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的理论对我国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主导产业。这里有两层含义:①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有竞争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地区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②从当时的社会购买力状况出发,选择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开辟未来的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指标来衡量,它是需求量的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
(5)选择技术进步快、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产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是产品高科技化。科技是产业生命力的标志,它代表某产业属于有发展前途的兴旺部门。各地应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选择与本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衡量指标可采用技术进步水平或技术进步速度。
(6)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可用区位商来衡量。区位商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所使用的职工人数在地区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与该部门在全国使用的职工人数在全国职工总人数中的比重的比值。即:
qij(eij/eit)/(Enj/Ent)
式中:qij为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为i地区j部门的职工人数;eit为i地区的职工总数;Enj为全国j部门的职工人数;Ent为全国职工总人数。
一般的,当qij<1时,说明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属自给性部门。当qij>1时,说明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qij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主导产业的区位商一般应在2以上。强调专业化程度,有利于产业布局的适当集中和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