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科普文学
23939200000026

第26章 《生命的未来》

一、概述

爱德华·威尔逊是美国哈佛大学知名教授,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学家,他所创立的“岛屿生物地理学”被誉为“20世纪未获诺贝尔奖的五大科学发现”之一。他既是一位可以影响美国政策甚至政治的科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文笔优美,融科学、人文与艺术为一体,曾两度获普利策奖。

威尔逊博士知识渊博,1996年被《时代》杂志评为25位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之一,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如同重磅炸弹一样在社会上激起极大反响。作为前后几任美国总统的长期顾问,威尔逊所献身的不只是科学研究,而且是拯救地球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因而他的身影活跃于科学界、环保界以及政界。

“大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威尔逊的眼里,环境并不是人类超越性的追求,而不过是我们的天性使然。他于2002年推出的《生命的未来》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最新思考。该书英文版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好评如潮。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还特辟专栏书评予以介绍。

读过威尔逊这一力作,相信每个人都能强烈意识到在地球上人不是惟一的动物,还有许许多多别的生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因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的文明从大自然中展开,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里萌芽。对每个人来说,对大自然的领悟力和亲和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了他人生境界的高低。

二、内容简介

近年来,出版界中涌现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等主题的图书,其中不乏优良之作,而威尔逊的《生命的未来》是其中最优秀的一本。

本书原版问世于2002年,在书的开篇,威尔逊放上了一篇长长的抒情信,献给故去一个多世纪的思想家梭罗。“这里是瓦尔登湖,湖面上忧伤鸽子的乱舞,湖边青蛙的悲鸣,那深沉的哀伤划破这黎明前平静的湖水——这才是拯救这个地方的真正原因!”威尔逊深情地写道。在梭罗的时代,地球上很多地方依然人迹罕至,物种多样性完好无损,但在威尔逊的时代,一半的热带森林已经砍伐殆尽,世界的边界已经消失,动植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面对这种被低估、忽视了的生存潜在危机,威尔逊以一个生物学家的立场来论述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消失的故事,在展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富丽繁华的同时,以大量数据和例证,再加上亲身的研究和体会,他确凿地论证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险,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若干方案和办法,包括一些已经付诸实践的方法。

在《生命的未来》一书中,威尔逊还探讨并推翻了环境政策与经济增长相对立的陈旧观点,明确指出人类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维持地球的完整性及其所蕴藏的生物多样性。在威尔逊的笔下体现出深刻的道德激情和令人信服的伦理思考。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满足于埋首实验室,在狭隘的学科分支里精耕细作时,当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和社会学者远离事实,沉迷于自说自话时,威尔逊却能融会科学和道德、事实与价值、知识和爱,发出深思熟虑、充满人道精神的声音,无疑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在环境伦理方面,有“浅绿”和“深绿”之争,有人类中心和大自然权利论的分野,而威尔逊奇妙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实现结合的黏合剂是一种爱——对人类的爱、对生命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爱。

该书文笔优美,生动流畅,既符合大众阅读口味,又有很高的知识含量,是威尔逊又一深情关怀之作。追随着作者的思绪,你既可以安静地徜徉在瓦尔登湖畔,又可以尽情地领略壮丽地球生物圈的斑斓多姿和神秘奇特。作为对反环境论书籍《多疑的环境保护论者》的回应和反驳,书中还有世界顶级学者的激烈交锋,而同时,面对一个个珍稀物种走向濒危甚至消失的故事,你也将为人类的贪婪掠夺和无情蹂躏而震惊和痛心……面对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人们是否可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两难问题?自然保护的真正意义及其依据又是什么?现在,《生命的未来》将引领我们直面这些问题。该书不仅是对生物圈进行生动描绘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保护地球、保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行动指南。

三、大师传奇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博士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在北美和欧洲拥有27个名誉博士学位,先后获得75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奖项。他1929年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7岁那年,父母离婚后,威尔逊寄住在天堂海滩的一户人家中。对威尔逊来说,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堂。每天早晨用过早餐,小威尔逊便走出家门,沿着海滩闲逛,搜寻所能见到的各种动物。一天,小威尔逊在码头垂钓,一只小鱼上钩了,他猛地一扯,猎物飞出水面,摔到了脸上,一根鱼刺恰好刺到了右眼瞳孔。结果,威尔逊只剩下了左眼的视力,幸运的是,他没了立体视觉的能力,却能清楚地辨明小昆虫身体上细腻的图案和纤毛。稍后,威尔逊又丧失了大部分高频率音域的听力,这使得他无法分辨鸟类与蛙类的叫声。但威尔逊心中热爱生命的火种已经点燃,他把目光投向了地面,开始研究地球上的生物。

美国社会从来不缺依靠自我奋斗成功的个人英雄,威尔逊就是其中的典范。1951年初,威尔逊的父亲以自己心爱的手枪自戕,年仅48岁。在父亲过世后,威尔逊决定申请转学到哈佛大学。那儿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蚂蚁标本,昆虫研究的传统既深且久。

作为一个博物学者,在哈佛读书期间留给威尔逊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恐怕并不是课堂和实验,而是远离哈佛的田野和遥远的热带。威尔逊是一个有天分的人,哈佛则是有能力发现和成就学生的这种天分的地方。威尔逊得到机会到古巴、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新几内亚及其他南太平洋群岛等地区进行研究,随着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威尔逊在学术上逐渐走向成熟,他开始撰写一篇篇的论文,提出一个个新的假说、见解和论断,其涉足领域包括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社群昆虫生物学、蚂蚁分类等。以蚂蚁这种小生灵为主题,他写出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接受《科学美国人》杂志记者约翰·霍根采访时,威尔逊拿着一厚摞他绘制的蚂蚁草图说:“也许在你看来这是项极其枯燥乏味的工作,但对我来说,这却是所能想像到的最佳消遣活动。”由于在蚂蚁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威尔逊被人称为“蚂蚁先生”。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1929~)

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威尔逊总是把眼光放开,试图了解如何将他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博学的拼凑,使之可能适应的范围更广泛。在1971年出版的《昆虫社会》一书中,他纵观黄蜂、蚂蚁、蜜蜂和白蚁的社会性进化。他以遗传、进化等概念来解释动物的社会行为:自私、合作、权力、家庭等,研究范围则扩及珊瑚、管水母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社会性脊椎动物(特别是灵长类),最后则是人。1975年,威尔逊完成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从蚂蚁到大猩猩的各种动物的社会行为都有生物上的基础,并把这个观点推广至人类:从战争到利他主义的许多人类行为,也有其生物基础,它们是动物特性的一部分。该书一出现,立即遭到左翼人士的攻击。但威尔逊并没有被吓倒。随后,1977年,他又出版了《论人性》(1979年获得普利策奖),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从《昆虫社会》到《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再到《论人性》,这是威尔逊建构起他的社会生物学理论体系的“三部曲”。

威尔逊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整合者”。他的社会生物学理论无疑归功于他的综合性思维,即善于把多种不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善于吸收其他科学家的观点,在掌握足够多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忘我工作的本性给了威尔逊博士无穷的动力,推动他从一个尖端到另一个尖端,去寻求科学的真理。1990年他与霍德柏格合作发表了《蚂蚁》一书。这本书共有722双栏页,数百张教科书图表和彩色插图,以及3000条参考书目,总重3.4公斤。第二年,《蚂蚁》荣获当年度非小说类普利策奖,这是第五本获普利策奖的科学书籍,如果限定为科学专著,则是第一本。

威尔逊晚年致力于环境保护,到处演讲撰文,宣扬“亲生命性”与“生物多样性”等观念。2000年因他在环境保护上的成就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人物。他一生著述颇丰,除了上面提及的著作外,还出版了《论亲生命》、《缤纷的生命》、《追寻自然》等,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