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崛起
239398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代海洋军事

隋炀帝雕像历史上的“黎阳”黎阳,河南省浚县的古称。

西汉高祖时置县,称黎阳县,北魏时期改黎阳县为黎阳郡。自古以来为兵家重地。发生在古黎阳的主要战役有:苻坚北征的方城之战,三国时期的袁绍之子袁谭黎阳之败,关羽酒温斩华雄等。

古黎阳位于现在河南浚县城东北7.5千米处,地理上属于海河流域。

有卫河自城边流过。五代十国之前,屡遭黄河水患,后赵时期皇家动用国库之银在黎阳东山崖壁之上凿大佛一尊,时称“阵河大将军”,金朝黄河改道,东去浚县25千米,百姓认为“大将军显灵”。浚县大佛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

隋炀帝下令河南、淮南、江南百姓造车、造船送到河北高阳(今定县),供载运衣甲帐幕之用,又令元宏嗣工东莱海口督造战船以供水军,又发江北民夫、淮南民夫,时担任运输的民夫比军队人数还要多一倍,船只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隋军船队首尾长达千余里,走在道上的人多达10万,昼夜不息,死者相枕道旁,起秽盈路,民怨鼎沸,天下骚乱。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军誓师征讨,陆路由隋炀帝亲率,兵分左右各12军,共计100多万人,号称200万大军,急趋平壤;水路由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从东莱出海先行,到达大同江,以接应陆军。

海上船舰首尾相接长达百里,征战之盛况,前所未有。

三月,隋军渡辽水,大败高丽军队,并乘胜围攻辽东城(今辽阳)。

未料,辽东城池守备坚强,隋军久攻不下;炀帝亲到辽东城下督战,仍未攻陷。此时,海上来护儿率领的水军从东莱渡海登陆,大军行至距平壤30千米的灞水,与高丽军短兵相接,一场血拼,杀得天昏地暗,隋军旗开得胜,攻入平壤。

隋军入城后,与城中的高丽伏军相遇,高丽军利用地形优势,大举反攻,隋军人数虽多,然而因兵力分散、地形不熟而大败,来护儿急令撤军,逃回海边。此时,高丽军乘胜追击,兵士生者不过数千人,损失惨重,隋军残部退到海口守而不战,以待援军到来。炀帝见陆军久围辽东不下,遂命大将军宇文述等率军绕道攻平壤。

宇文述率军渡鸭绿江,高丽大臣文德率军迎战,隋军将士傲胜追击,至距平壤15千米的萨水(今清川江),高丽军乘隋军半渡萨水之际,以优势兵力直扑隋军,隋军大败,残部退还辽东。30多万大军渡江,生还者仅2000多人,资储器械损失难于计数。来护儿闻隋陆军败北,只得从高丽撤军回国。

七月,炀帝被迫下诏班师,首次对高丽的讨伐以失败告终。

2.第二次东征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再征兵屯集涿郡,修城池以贮军粮;四月,炀帝率军至辽东,但辽东城防守严密,隋军仍然久攻不下。

炀帝命人造了100多万个大布袋,装满泥土,准备堆积成一条和城墙同样高的路,以便战士登上泥土布袋攻进城内,他又制作了有8个轮子的楼车,楼车比城墙还要高,兵士可以站在楼车上,居高临下,配合泥土袋上的战士,以弓箭射城内的高丽守军。隋军一切准备妥当,正欲猛攻之时,突闻礼部尚书杨玄在黎阳起事,发兵攻打东都洛阳。隋炀帝闻讯大惧,密令诸将迅速撤军。

隋军连夜开拔,军械器具堆积如山,全都弃而不顾,甚至连军营的帐篷也来不及搬运。辽东城上的高丽军发现,隋军突然撤走,一时还不敢出城,直到次日中午,才渐渐出城察看,他们害怕隋军有诈;

过了两天,确认隋军真的撤退了,始派数千人跟踪而来。一直追到辽水,高丽军才敢接近隋军的殿后部队。此时,隋军殿后军仅数万人,高丽军猛烈攻击,隋军大败,高丽军得胜而归。

3.第三次东征大业十年(614年)二月,炀帝又征召天下之兵,命诸将再征高丽。臣下已无敢言者。炀帝一意孤行,诏令天下,发动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

三月,炀帝到涿郡,被征调到涿郡的各路兵卒在半路上已逃散不少。

七月,炀帝到芝西怀远镇(今鸭绿江辽宁北镇县)督战,百姓已不堪重负,动乱四起,义军遍布全国。这次对高丽作战是走渤海、黄海沿岸线路,水路比较平稳,即从山东东莱出发,纵渡渤海海峡,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攻打卑沙城(今辽宁金县大黑山外),击破高丽守军,乘胜直趋平壤。

高丽因连年战事,早已民穷财尽,无力再作抵抗,只得遣使求和,暂作缓兵之计。隋炀帝在怀远镇接受其降,遂得胜班师。

十月,炀帝还东都洛阳,征召高丽王高元入朝,高元惧怕,不肯进京。炀帝大怒,又想第四次征讨高丽,无奈全国内乱愈演愈烈,此时隋炀帝已力不从心了。他的三次征讨高丽,倾全国之力,竟未能成功,尤其是第一、二次东征,损失惨重,造成民怨沸腾,成为隋朝迅速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虞允文之采石大捷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在并吞大辽后,起兵三路,又一次大举进犯南宋,一路以骑兵从西路攻击四川,另一路筹划越长江进逼南京,第三路以600艘战舰和7万水军直攻京城临安。

金军抵达长江北岸,日夜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杨林渡(今安徽和县)渡江南侵。

十一月,金军在统帅完颜亮指挥下,以百艘战船强渡长江,前面辽东半岛的70艘船已逼近南岸,被宋军虞允文指挥的海鳅号船冲撞,击沉过半。

海鳅船是一种用车轮激水,行动快速的小型战船,它与大型战船组成水师,一队泊在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形成掎角之势,剩下的两队隐蔽于港湾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

金军所用之船,多底平,行动不稳,且金兵不谙江道,船上能施弓箭者,每船不过数十人而已,于是,尽被杀于江中。也有的金兵船只漂流至采石下游的雪家湾,被宋军以强弓射击,船上的金兵多被射死。

金军一半落水淹死或者被射杀。

有金将进谏完颜亮:“臣观宋舟甚大,行驶如飞,水战非我所长,恐不可速济。”完颜亮怒斥:“我随四太子追赵构至海上数百里,何见有大舟?”执意进军。他先使水军佯攻以探宋军虚实。虞允文识破金兵动机,未予回击。于是,完颜亮命5000名将士乘坐300艘战船向东岸冲来。等金军靠近岸边,突闻鼓号四起,只见宋军从岸上隐蔽处杀出,严阵迎战金兵。金军大骇,宋军拼死力战。此时,江面风力渐弱,虞允文命令军队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装有火药、硫黄、石灰的霹雳炮猛击。海鳅船上的兵士毫无惧色,冒着射来的飞箭踏车前进。

金军所用的舟船底宽平,风力一弱,就在江中飘摆不定,无法前进,结果船只或沉入江中,或半浮水面。

宋军将渡江之敌歼灭大半,击退了金兵的进攻。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恰有宋军自光州(今河南光山)

来,虞允文授予旗鼓,从山后杀出,充作疑军。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山后旗帜摇动,以为大批援军到达,军心大乱,纷纷逃遁。虞允文命将士发射弓箭进行追击,大败金军,江面留下浮尸4000余具。

虞允文料完颜亮不甘失败,当晚将战船分为两队出杨林口,一队到上游,一队留渡口。次日拂晓时古代战船分,完颜亮果然又派兵渡江。虞允文令两队出战夹击。金兵300余艘大船被困江心,宋军乘势放火毁船,焚敌舟300余艘,金兵乃败退。虞允文预计金兵将再犯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于是又率军1.6万余人援京口。为震慑金军,虞允文命兵士驾驶车船在江面疾驶,车船在江上疾转如飞。金军见状,大惧,相顾惊愕。时完颜亮下令,强渡长江。

兵士经过采石之役,料水战不敌宋军车船,不敢轻易出击。

采石之役在宋代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军兵力悬殊,宋军力挫金军主力,粉碎了金军渡江灭宋之梦,从而使宋廷得以延续,指挥者乃一介书生——虞允文。同时,也说明了南宋船舶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技术。采石大捷之后的40年间,南宋水军规模达到了高峰。

虞允文的生平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南宋隆州仁寿(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童年时,虞允文虽偏居川蜀,却耳闻金兵残暴,自幼有报国之志。

允文及第后,授以彭州通判,权以黎州(今四川汉源)、渠州(今四川渠县)知州。虞允文虽有政名,但当时秦桧把持朝政,对川陕之士嫉妒不用。秦桧死后,中书舍人赵达推荐其为秘书丞,未久,擢为礼部侍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吏部员外郎。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我国台湾西南海岸安平湾一带,修筑赤嵌城和台湾城(两城相距不远,虞允文雕像都在今台湾台南安平)。1626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也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台湾基隆)和淡水,后经长达15年的争夺,荷兰人打败西班牙人,于1641年独占台湾。荷兰人强迫台湾人纳重税,还把台湾人卖到爪哇当奴隶。图891661年,郑成功命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3月23日,亲率战舰350余艘,将士2.5万多人,从厦门、金门出发,横渡海峡。四月一日,到达台湾赤嵌城附近的鹿儿门外登陆。郑成功掌握了四月一日黎明正当大潮的潮流规律,从澎湖出发时全程航行时间的计算十分准确。当大批战船抵鹿儿门时,正值高潮,立即趁潮顺利进港,约一小时完成登陆。台湾人民热烈欢迎郑成功大军的到来并给予热情支持。郑成功大军进驻赤嵌街(今台湾台南赤嵌楼)。赤嵌城荷军仅300人,只得困守。荷兰守将猫难实丁写信派人到台湾城(荷兰人名为热遮兰)去求援。荷兰总督揆一得信后,派战将拨鬼仔率鸟枪兵数百来援,被郑成功部将陈泽打败。击沉荷舰1艘,其余3艘受重伤狼狈逃至海外。郑成功水师控制了台湾海面并切断了两城间及其对外联系。四月初,赤嵌城投降。郑成功派猫难实丁到台湾城去招降揆一。揆一写信给郑成功,愿送白银十万两,请求郑军退出台湾。郑成功复信义正词严指出: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四月,包围台湾城。八月上旬,从基隆风光爪哇来的荷军以战舰10艘来援。陈泽率水师迎击,将其击败。十二月下旬在长达8个月的围困中,荷军死1600多人,城内仅余600人,能战斗者仅300人。在粮断援绝、突围无望之绝境中,荷兰侵略者只得于1662年2月1日向郑成功投降。

荷兰总督揆一及其残兵败将被逐出台湾。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死,时年39岁。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师和人民的支持,郑成功是不可能收复台湾的。

清朝颁布海禁令为阻挠郑成功抗清斗争,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接触,清政府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颁布海禁令。六月十九日,浙闽总督屯泰疏言:“沿海省份,应立严禁,不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清代远洋航海业在规模上超越于前代。18世纪中后期即清代远洋最盛时,约有远洋商船600余艘,总运载能力可达20多万吨。在东南亚地区的航运力量仍居领先地位。

18世纪后期,中英贸易中,中国仍处于领先地位。只是由于清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朽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经济日益落后,使造船航海业处于停滞期。

郑成功雕像原始社会的渔业早在距今170万~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就开始了渔猎活动,古籍记载,上古之世,民食蚌蛤螺肉,长臂人两手捉鱼,现代考古工作特别是地下出土文物证明了这些记载的正确性。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采集贝类和徒手捉鱼开始,接着是使用石器、木棒、骨制鱼叉、鱼钩、鱼镖、弓箭等工具进行捕鱼。在长达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岁月中,渔猎是人类的唯一生产活动。

原始生产的特点,是使用简陋的工具,猎取比较现成的天然产物。

到了传说中的包(伏)羲氏时期,人们开始“结绳而为网罟,亦佃亦渔”(《易·系辞》)。网罟的出现是一大进步:同鱼钩鱼叉相比,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猎取到更多的食物。十分可能,正是网罟这类工具使人们从渔猎物的剩余贮存中,学会了动物的畜养和畜牧;又从牲畜的饲料中,学会了谷物种植。与此同时,人们也相应地学会了制陶、编织等古代“百工”。

生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