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风婆婆雨婆婆的怪脾气
23941600000061

第61章 附录世界气候问题集锦

1.非洲赤道上东非高原上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因海拔高,温度低;对流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较多,且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北季风,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降水。冬季,副高北移,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3.澳大利亚东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1)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2)位于大分水岭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

4.澳大利亚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地区,冬季受东南信风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夏季受中纬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5.墨西哥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且本地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进入内陆影响墨西哥。因此形成了热带草原。

6.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处受到赤道低压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7.撒哈拉沙漠为什么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下沉气流控制

(2)东北部是亚欧大陆,终年盛吹的东北信风来自亚洲内陆,很干燥,故沙漠可直抵东部红海之滨;

(3)非洲大陆的轮廓以北部北回归线穿过处最宽,这就扩大了回归高压带控制的干燥区的面积;

(4)非洲北部是一低高原,地形单一,起伏不大,对气流运行有利,使热带干旱气候变化小;

(5)西部大西洋沿岸为加那利寒流流经,即使在大西洋沿岸也是少雨的冷沙漠气候。

8.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9.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下沉气流控制。

(2)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

(3)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10.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1)终年受副高下沉气流的控制。

(2)处于信风带的背风海岸。

(3)沿岸有寒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从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使沙漠向低纬方向延伸。

1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2.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3.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4.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5.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东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6.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1)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东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3)信风的控制,暖湿气流被带到陆地。

(4)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5)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

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7.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2)东南信风带的控制,暖湿的气流被带到陆地。

(3)中部是山地,来自东部海域的暖湿气流受到山地的抬升,形成大量降水(迎风坡),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墨西哥南部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与上述原因基本一致)

西岸为热带草原气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要是离岸风,故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18.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19.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而夏季却普遍高温?

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短夜长,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低,昼短夜长,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加之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因此,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在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份地区普遍高温。

20.回归线附近为世界热带沙漠分布地区,而我国东南沿海却雨水丰富,为什么?

我国东南部面临海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我国东南部大气环流与其他回归线附近地区大气环流形式有较大差异。在东亚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从而产生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

21.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你认为是否合理?

有道理。因为英国排放的酸性气体借助西南风影响到挪威。

22.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试分析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却没有显著的季风现象。

亚洲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对比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对比不如东亚明显,因此季风不明显。

23.为什么东亚冬季风比夏季风势力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是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的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季风区冬季是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陆地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度,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十分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民显得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24.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如何?

根据各地区气候的不同特征,非洲的气候主要可以分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地中海式气候四个类型,呈明显的东西带状分布,且以赤道为中心,具有南北对称、季节相反的特点。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为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热带雨林气候带的南北两侧和东非高原,为夏雨冬干、终年高温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带的外侧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回归高气压下沉气流控制,为终年高温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非洲大陆南北两端沿海地区,则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形成这种气候类型呈东西带状分布,而且南北对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赤道横贯非洲中部,南北两部分所跨纬度大致相等和非洲所跨气压带、风带也大致南北对称所决定的。另外与地形上是一个起伏不大的高原大陆,缺少高大山地之阻挡,气候的垂直变化小,使非洲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不大,地带性比较明显等也有关系。

25.东非高原和刚果盆地同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

东非高原和刚果盆地同处赤道附近,但刚果盆地在大陆西部,地势较低,终年处于赤道低气压控制下,吹西南风,高温多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非高原位于大陆东部,一月处在非洲热低压中心的东北部,吹北风和东北风,很少降雨;七月大西洋上的西南风越过刚果盆地吹到东非降水已很少了,故东非高原年降水量不如刚果盆地多,且有明显少雨时期。另外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气温大为降低,故植被则是以间有小林和带状林的热带草原类型为主,热带雨林面积很小,只有在湿润的山麓低坡上和高原西部靠近刚果盆地处才有分布。

26.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纳米比亚西部同在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一个是热带雨林气候、一个是热带沙漠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和纳米比亚西部地区,同位于南回归线附近,都处在回归高气压下沉气流的控制下,终年吹东南信风,皆属全年高温的热带气候。可是在景观上绝然不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而纳米比亚西部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景观。这主要是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东临印度洋,沿岸又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终年盛吹来自印度洋洋面的东南信风,风越过暖流时带来了大量水汽,登陆后遇马达加斯加岛中部高山之抬升,凝结降雨,形成马岛东岸的热带雨林气候。而纳米比亚处于非洲大陆西南岸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当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越过德拉肯斯堡山地到达这里时,是焚风性质,干燥少雨,虽西临大西洋,但风向是离陆风,沿岸又是本格拉寒流经过,故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的极端性稍逊于撒哈拉地区。

27.寒带地区的两个主要气候类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所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2)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28.在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过哪些变迁?人们是怎么知道的?

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5.5℃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29.热带地区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它们都具哪些特点?

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

(1)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5)热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热带海洋的信风影响,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日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赤道稍低,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0.温带地区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哪里?有哪些基本特征?

温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很显著。尤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大陆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类型更多。

(1)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2)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3)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4)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6)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7)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外围,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8)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31.问:什么是沙尘暴?

不要把一般的沙尘天气都说成沙尘暴。风把足够的沙尘刮到天空,空气能见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称得上沙尘暴。沙尘暴一般并不多见。

323问:沙尘暴是否我国才有?

沙尘暴是一种全球气候现象。主要发生在风大的干旱地区。如中亚、北美干旱地区,澳大利亚、北非等地。我国的沙尘暴属于中亚干旱区。包括中亚、蒙古、我国西北。

33、问:沙尘暴是否近年来才有?

沙尘暴自古就有。我国有记载的沙尘暴可追溯到汉代。实际上在地球上至少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如几万年前,赤峰市达理诺尔地区曾出现荒漠化时期,3.5万年前湖水达到最低点,当时飞沙走石,形成了沙漠。

34、问:我国的沙尘暴是否比较严重?

我国沙尘暴波及面积大,沙尘路现场,往往形成不只一个沙尘源地。假如几个源地同时发生,逐渐加速,就可能形成大面积的强沙尘暴。如今年4月份的那场,是今年我国最强烈的。不过比起美国1934年的沙尘暴,我们还甘拜下风。

35、问:我国的沙尘暴影响北京、华北,飘到韩国、日本,有人讲在美国也有发现,对吗?

首先应该说明,沙尘暴的最大危害地区是处在沙尘中心的干旱地区,沙尘天气是全球性的。沙尘不分国界,沙尘上到天空,随风飘游。北京的沙尘也不一定全是从我国西北刮来的,有本地区的,还有可能由内蒙古、蒙古、哈萨克斯坦的。那么飘到美国的沙尘就很难说是哪的了。

36、问:有人讲近50年我国的沙尘暴趋于缓和,对吗?

这样讲不全对。近50年可能由于某种气象因素,与某些历史上最强的一两次相比可能弱些。但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了,危害程度大了。尤其是近10年,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亿万人民的正常生活。限于我国研究沙尘暴的历史现实,我怀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的可比性。

37、问: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38、问: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发生频次高的直接原因,是不是由于环境破坏引起的?

我刚才说了,沙尘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北方,特别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的反应,这样说是没错的。如内蒙古额济纳旗近来发生的,首先引起大家关注的多次强沙尘暴,就与黑河断流,大面积胡杨林、梭梭等死亡有直接关系。内蒙古海拉尔市以往极少见沙尘天气,但由于今年西面大面积开荒,沙尘已成为海拉尔市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草原地区近年来不仅沙尘暴天气频率高、强度大,还造成沙漠的扩大,甚至新的沙漠形成。这与草原的全面破坏有直接关系,生态学家早有预料。

39、问:沙漠是否是沙尘暴的源头?

说现有沙漠和沙地参与了沙尘暴的形成还不如说沙漠是沙尘暴的后果。因为沙尘天气的主要颗粒物,特别是飞向高空影响北京等地的沙尘不是大颗粒的沙土,而是细土,沙土只对当地影响较大。细土不断被吹走,剩下的就慢慢变成沙漠了。

40、问:影响北京华北等地的沙尘,主要来自何方?

我从前讲过,沙尘暴的范围很大,具有国际性。但直接影响北京华北等地的沙尘,主要来自北部附近的草原和荒漠地带。经常是起自中亚、蒙古南部荒漠区,经过蒙古高原草原区继续加速,大量沙尘参与,最终形成了影响华北等地的大规模沙尘暴。因此北方草原地区,特别是临近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关键地带。

41、问:那么说内蒙古草原环境恶化是造成北京及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今年沙尘天气频繁增加正好发生在内蒙古草原大规模加速破坏的10年之后。内蒙古草原在退化草场占三分之一的基础上,九十年代又比八十年代增加了18%。锡盟草原在10年内又新添了6000平方公里的沙地。目前统计退化草场面积已无任何意义。内蒙古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9亿亩,人均8亩多。农牧交错带越来越宽,已接近中蒙边界。占很大比例的一年生草本和隐子草的退化草原,春季易被吹走,而农田在春季则完全暴露。因此很容易引起风蚀。

42、问:大面积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草原是生产力较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能轻度利用,又是潜在沙漠化地区,因此载畜量过高必然导致退化和沙化。内蒙古可利用草场,90年代比80年代减少了828万公顷。而牲畜却增加了3000万头(只)。每只羊所拥有的草场面积,50年代为3.3公顷,80年代0.87公顷,90年代0.42公顷。随着草原面积和单位草原产草量的减少,牲畜却无休止的增加,草产退化的速度仍然会更快。

43、问:历史上内蒙古草原也曾出现载畜量过高想象,个别地区甚至不亚于现在。为什么草场退化不那么严重?

有蹄类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员。草原上的黄羊、野马和侯马一样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大规模随季节迁移,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同样实行游牧。事实证明游牧是利用草场得最好形式,是草原永远繁荣的保障,成吉思汗就是依靠游牧畜牧业征服了半个世界。

44、问: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怎能还让蒙古族牧民过原始的游牧生活?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讲人类生活从流动到固定。有游牧畜牧业到农业,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其实不然,人类发展应走多样化道路。蒙古人的祖先曾有过固定的渔猎、农业,以及固定的全羊畜牧业,走向大草原,实行游牧畜牧业后才得到更大发展。人类的现代发明,很多有利于流动,如交通、通讯、电脑,因此也可以这样说,人类将走向流动。游牧是草原得到轻牧、轻放的最先进利用方式。游牧畜牧业是游牧文化的载体,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品。游牧文化以水草为第一,牲畜第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是当代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45、问:游牧怎能抵抗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灾害呢?

游牧不是抗灾,而是躲灾,顺应自然,游向适宜的地方。定居后,人的生活暂时舒服了,但牲畜最多有一个季节好过,其他三个季都是灾。周围草退化了,每天要走很长的路去吃远处的草。若干年后,由于草场完了,最终还得丢弃房舍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在目前草原上不可能靠人工种草满足牲畜需要的情况下,定居本身就意味着灾难。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游牧文化的消失。我们在牧区搞的定居示范点,是花巨资、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是让大天鹅变成鸭子。

46、问:内蒙古草原全面定居是从何时开始的?

内蒙古定居农业的历史及发达程度不亚于内地。几千年来农业只是附属于游牧畜牧业。清朝以来由于移民增加,内蒙古南部出现纯农业区,从此出现农牧交错带。解放后内蒙古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特殊政策,公社化后仍保持游牧,只是范围小了。八、九十年代,内蒙古全面推行牲畜草场双承包,固定草场使用权到户,从此结束了草原游牧的历史。

47、问:农田在内蒙古是怎样增加的?

农业在内蒙古自古就有,长期只作为牧业的附属行业。再在汉、明朝就有大规模农业,但是大量开荒还是从清朝就开始的。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光靠畜牧业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再加大批汉族进入内蒙古,自然会从事他们熟悉的事业。

48、问:看来人口是关键,内蒙古现在的人口还不能算多吧?

内蒙古目前总人口2300万,每平方公里20人。比河北、山东少多了,但后者属暖温带湿润区。内蒙古基本属干旱区,与同属干旱区的蒙古每平方公里1.5人,哈萨克斯坦6.3人,我国新疆10人就算多了。有人讲干旱区人口最高限为每平方公里7人,那么内蒙古至少多了885万人,超过3倍。现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乌盟、伊盟、锡盟、哲盟南部等地区的几百万人已经或即将沦为生态难民。因此说,内蒙古的人口压力并不比我国其他人口稠密省市低。另外由于外来人口中以文化较低的破产农民为主,整体素质不高,只能进行低层次破坏性开发。更加重了草原的负担。人口问题的更大侵害是随着大量农耕民族的进入造成游牧民族更快地消亡。这才是沙尘暴越刮越烈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化就意味着沙化。

49.什么是气候异常?是对气候正常相对而言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异常:是不经常出现的,如奇冷、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它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50.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使大气变暖,类似“温室”作用。

51.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是什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52.你知道天气预报的由来吗?1854年11月14日,一场意外的大风暴将停泊在黑海地区的英法联合舰队全部冲散了。拿破仑三世闻讯后,非常震怒,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负责调查这场大风暴的起因,著名天文学家勒威耶受命负责这项调查工作,他对气象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一个低气压带开始出现在欧洲西部的大西洋海面上,后来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移到了黑海,这就是引起这场灾难的原因所在。以后,勒威耶建议有关部门立即设立一个气象网络。勒威耶的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天气预报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53.什么是气候异常?是对气候正常相对而言的。所谓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比较合于常规和较适宜于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异常:是不经常出现的,如奇冷、奇热、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等。它对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

54.气象谚语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为什么?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它不是像鱼鲤鱼斑那样大,而是较小朵的,在气象上称这种云为高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二十四小时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20.何谓“风切变”?风切变是一种大气现象,是风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突然变化。风切变是导致飞行事故的大敌,特别是低空风切变。国际航空界公认低空风切变是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被人们称为“无形杀手”。

55.你知道什么是空间天气吗?由于太阳上出现的耀斑和日面物质抛射等剧烈活动,给地球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卫星运行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人们把这种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为空间天气。

56.什么是风暴潮?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变化现象。

风暴潮水位:从验潮曲线中把天文潮和风暴潮分离开是首要任务。从动力学观点,二者是非线性耦合,不可能分离。通常做法采用线性叠加原则分离法。

57.风暴潮有哪些类型?

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的特征分类:

1)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引起的,称为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一般夏秋季常见。风暴潮过程分三个阶段:先兆波阶段、主振阶段、余震阶段。

2)温带气旋引起的,称为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3)由寒潮或冷空气所激发的风暴潮,通常称为风潮,我国北方黄海、渤海地区所特有,在春秋过渡季节。

58.气候系统是由哪些系统组成的?什么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能量?

大气、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大气—海洋子系统是气候系统中信号最强,最活跃的子系统。

太阳辐射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几乎所有能量。

59.海洋对气候系统有哪些作用?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吸收的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表层(混合层)中。这些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

海洋环流在大气系统能量输送和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水汽的86%由海洋提供。尤其低纬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源地。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海洋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缓慢性和持续性。一是将大气环流变化信息存于海洋中,再对大气产生作用。二是海洋的热惯性使海洋状况的变化有滞后效应。

60.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

海洋,特别是热带海洋,是驱动大气系统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2)大气对海洋的风应力强迫:大洋环流与风应力强迫有密切关系。

61.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此刻晴朗的夜间?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暮秋至第二年早春季候,正是冬季起头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能披发很快,在前子夜由于地面白日储存热能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出格是到了后子夜和黎明前,地面披发的热能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赔偿的热能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好天”的农谚如果气温降到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农民称此为“黑霜”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效用能较多的不断赔偿地面热能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此刻晴朗的夜间。

62.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佳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嘉会其实,碧空无云并不是最佳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比如1个坍缩星,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摆布,相对湿润程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面所说的的气象配景下使爆发烟花,路程经过过程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效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配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屡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六合共鸣,更有气焰磅礴之势。

63.说说时装气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1个温暖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能连结人体热能烦懑速披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机能,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恬静的小气候——时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恬静时,皮肤平均温度为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度为32℃摆布,相对湿润程度约50%衣服越厚,空地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环境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恬静状况。

外界气温与身体赤露部分温差15.6~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温差为11.8℃;再加一件马甲,温差为9.9℃;再穿上外套,温差仅6.3℃衣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钟头,人材感到舒畅。

64.为何“大树底下好纳凉”

在炎热的夏季,美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美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栖身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日光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首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路程经过过程蒸腾效用(植物接收辐射的35-75%,剩下5-40%

透过叶片),接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润程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效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恬静度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接收81.8兆焦耳的热能,至关于。

65.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一年路程经过过程蒸腾效用释放4.39亿吨水分,接收107,396亿焦耳的热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值得注重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美化地面高出1℃摆布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能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能散失的缘故。

66.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

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丛林覆盖率大的地区冰雹灾害较少那末,为什么林区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

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积雨云的缘故原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缘故原由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效用。

林区下垫面的机关特征不同于无林地区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丛林,复杂的丛林生态体系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炎热的夏季,丛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丛林犹如一把复杂的“遮阳伞”,在树冠层的掩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力潮湿,土壤的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也比旷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腾效用最旺盛的季候,丛林本身的蒸腾效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能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能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邻接旷野要低。

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2-3℃林区空气热力上升效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67.为何说“远方钟声清,何须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远方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其缘故原由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好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当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响就显得出格清晰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响就较微弱了因此,只要声响是从1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响传来的巨细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68.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滂沱”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申明暖湿气流出格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哄骗重雾三日必有滂沱这条谚语预测天气,岂论哪个季候,精确性都比力高。

69.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子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末为什么春夏季候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瓜葛。

夏天,在好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无上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很是潮湿,水汽丰富,那末,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子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空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空气团比武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空气团比武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集,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日气温不克不及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克不及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日仍受到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日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宇宙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出格是子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子夜到早晨出现的原理。

70.一天中什么时间空气最佳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路程经过过程光互助用,接收环境空气中的碳酐,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天天可以接收3.3万的碳酐,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接收碳酐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换的效用1个成年人,天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碳酐,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洋蜡,天天可以接收4.8千克的碳酐,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餍足约莫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跟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起头进行光互助用,接收碳酐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碳酐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摆布碳酐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互助用停止并且也起头进行呼吸效用,而由于城市人的勾当、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碳酐,空气中碳酐起头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佳,而在早晨其实不是最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