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风婆婆雨婆婆的怪脾气
23941600000007

第7章 晴天也看不见的东西

现在,山姆教授觉得我们的空气被污染了,很是伤心。但我也有开心的时候,因为偶尔天空也会很蓝,空气清晰,没有扬尘,也没有讨厌的烟雾。终于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

但气象学家的一句话把我的喜悦彻底浇灭了。有位研究气象多年的专家说,即使空中既无云彩又无烟雾,我们周围的空气也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洁净。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固体物质和半固体物质:病毒、孢子、细菌、花粉、烟和尘的微粒等等,这些东西对地球上的生物都有极大的影响。

哦,原来如此。还让不让人活?事实很残酷,但我们也不得不接受。

体积、化学成分和生物构造上,这些空气中的颗粒都大不相同。有些被风刮起的碎物,体积之大,打到脸上,会觉得隐隐作痛,不过这些大颗粒走不了多远就能落在地上。较细的颗粒可能乘风飘荡很远,等风稍停后才降落地面,更小的微粒说不定会无限期地漂浮在空中。那些细小的微粒,被移动的空气分子推来推去,随着最轻微的气流到处漂浮,只有雨雪才能把它们从空中冲下来。

这些微小的颗粒小得很。粒径小于10微米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由于粒径较小,易于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中,危害人体健康。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为细颗粒物,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于细颗粒物上,酸盐、硝酸盐、铵盐、含碳颗粒、金属颗粒、矿物质等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细颗粒物粒径越小,其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被人体吸收的比率则越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那么,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呢?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呼吸道吸入是最主要也是危害最大的途径之一。

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越大,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过咳嗽排出人体,而粒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可随人的呼吸沉积肺部,甚至可以进入肺泡、血液。粒径0.5~2微米的高密度颗粒物最易被吸入并在肺泡区沉着。

这些颗粒物沉积于肺泡区后,通过对肺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作为异物引起炎症反应或作为致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等,引起肺泡和粘膜损伤、支气管及肺组织炎症、慢性纤维化,加重哮喘,甚至导致肺心病等。此外,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毒性物质则可进入血液,对肺组织、心脏乃至全身各器官造成损害。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人体的侵害,在体内形成了大量的屏障结构,主要包括气血屏障、血脑屏障、滤过屏障、血胎盘屏障等,这些屏障结构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对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机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滤过屏障只允许分子量在7万以下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如激素分子、药物、毒素等则不能通过,被阻止于屏障结构之外。机体通过这些屏障结构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功能的协调。

机体的屏障结构能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却不能有效拦截纳米级颗粒的通过,纳米颗粒比同种物质的微米级颗粒更易进入血液循环和沉积于各器官组织。

空气中的颗粒物吸入能造成机体肺外多器官功能的损伤。目前虽无直接证据证明是何种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相应器官导致损害,但空气中的颗粒物能够穿过气血屏障和其它屏障结构进入机体并造成损害是肯定的。

空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器官,穿越机体的生理屏障结构,导致机体多器官的损伤。因此,有效净化空气中的可吸入性颗粒,特别是细颗粒物、纳米级颗粒物等,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吸入,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的损害,对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不要怕。山姆教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每个国家都在尽力治理,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不计其数,环保志愿者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国际社会还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比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但愿各个国家能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