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器科技解密
23943200000058

第58章 坦克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制造出自己的坦克并用于攻防作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制造了数千辆坦克,主要型号有英国的IV型、A型坦克,法国的“圣沙蒙”、“雷诺”坦克等。其中“雷诺”型坦克生产了3000多辆,因其作战可靠性较好,战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

早期这些坦克,全重7~28吨,火力较差,一般装有1~2门中小口径火炮和数挺机枪,有的只有几挺机枪。坦克最大时速仅6~13千米,最大行程也只有35~64千米。装甲厚度为5~30毫米,抵御早期火炮的袭击还可以。

坦克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到来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其中以轻型坦克为最多,也有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

这一时期的坦克型号主要有英国的“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法国的“雷诺”R-35轻型、“索马”S-35中型坦克,苏联的T-26轻型、T-28中型坦克,德国的PZKPFW-Ⅲ轻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它们比早期的坦克先进多了,一般战斗全重9~28吨,最大时速可达到20~4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德国的TIV型坦克达到75毫米,苏联的T-28型坦克装有76毫米炮,无论技本还是战术性能都有空前的提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大战作好了准备。

二战中的著名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大量坦克进行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有几千辆坦克参加的坦克大战;在北非战场及诺曼底战役、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交战双方共生产了30多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器的激烈对抗成为重要作战形式,坦克技术与性能得到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联的T-34中型、HC-2重型坦克,德国的“豹”式中型、“虎”式重型坦克,美国的M4中型坦克,英国的“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

二战时期坦克的性能

二战中的坦克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毫米和88~122毫米,主要弹药是榴弹、尖头或钝头穿甲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破甲能力大为提高,对于坦克对抗和轰击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尤为适宜。这一时期的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多为260~525千瓦,最大速度2~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00~300千米,可深入敌方纵深作战,对于扩大战果、全面控制战场局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所有坦克均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车体造型设计上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注重将车体前部易受攻击的部位设计成使炮弹容易滑脱的斜面甲板。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大量使用,使战场成为新型坦克的试验场,坦克性能得到迅速检验和改进提高。大战后期的坦克在机动性能、火力配置、防护能力诸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陆地突击作战的主宰武器。

最早的无人坦克

最早的无人坦克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1943~1945年,德军曾在少数重型坦克营装备有BIV无线电操纵爆破坦克,支持“虎”Ⅱ式战斗坦克。这种坦克内无乘员,最大装甲厚度为150毫米,车长仅有335米,车宽也只有1.8米,车高1.25米,车重3.6吨。用无线电遥控操纵,车辆也用履带行走,可以逾越较浅窄的堑壕和爬越铁丝网等障碍物,用来爆破碉堡、排雷和破坏普通坦克炮火所不及的野战工事,支援地面突击部队的进攻。这种坦克前甲板上携带450千克炸药,驾驶到爆破地点,借遥控装置从车上抛下炸药后驶回,然后由定时引信或无线电信号引爆。无线电操纵的距离可达2千米。这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中曾得到应用,但效果较差,并不像德国人想象得那样厉害,而且操纵装置复杂,易受战场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影响遥控定位的准确度,所以战后不再研制生产。

空投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设计师克里斯蒂想制造一种装有翅膀和推进式螺旋桨的坦克飞机,但没成功,因为坦克和飞机结台之后降低了这两种兵器的作战效能。

1935年,苏联发展了一种T-27型袖珍坦克,用飞机运输,然后用降落伞空投到局部战场上,对敌突然实施强火力攻击,取得意外成功。它比坦克飞机实用得多,特别是直升机用于战争后,这种吊装式坦克可以随时起吊运往别处再度作战,使坦克成为机动性极强的重型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降落伞空投或用直升机吊运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进行“蛙跳”式作战已成为陆地战的重要战术形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都广泛使用这一战术,屡建战功。

坦克上的火炮

坦克炮是一种安装在坦克上的加农炮,分线膛炮和滑膛炮两种,多用于直瞄射击,弹道平直,具有方向射界大、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强和火力机动性好等特点。

坦克炮大都采用旋转式炮塔,既可保护乘员免受敌火力损伤,又可使火炮360°环射。坦克炮仰角一般仅有20°~30°。此外,受坦克车内空间的限制,坦克炮所带的炮弹一般为40~50发左右,装弹最多的英国“挑战者”坦克,也仅为62发,这是它不及榴弹炮或迫击炮的地方。坦克炮主要任务是反坦克,以在1000~2000米近距离格斗为主,远距离则由各种反坦克导弹去完成。坦克炮射击时坦克可以停止前进,也可以进行行进间射击。

从坦克投入战争以来,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57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85毫米,目前最大为125毫米。在滑膛式坦克炮中,口径最大的是苏联T-72、T-80等主战坦克,均采用125毫米滑膛炮。在线膛式坦克炮中,目前口径最大的是英国“挑战者”号装备的120毫米线膛炮,改进前的美国MI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均采用105毫米线膛炮。

不断发展的坦克家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对60年代装备的坦克作了改进,出现了美国的M60A3、联邦德国的“豹”IA4、英国的“酋长”改进型、法国的AMX-30B2等。这些坦克主要改进了弹药和火控系统。

同时,各国还研制生产了一批性能优越的新型坦克。最为典型的有苏联的T-72、T-72M、T-72M1、T-80和T-90,美国的M1、M1A1和M1A2,德国的“豹”Ⅱ,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74式、90式。这些主战坦克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服役的,它们代表了当今世界主战坦克的最高发展水平。

在对坦克进行改进时,苏军强调坦克的火力,坦克火炮口径最大,外形低矮,重量比较轻。美国、德国则更加注重火力、机动、防护的综合性能,重视火控性能的发展,讲求行进间射击和首发命中,发动机功率比较大,较早采用复合装甲。这些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挑战者”坦克达62吨,是当前世界上最重的一种坦克。

主战坦克乘员一般为3~4人。武器配备,一般采用105~125毫米滑膛或线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