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28

第28章 为什么农业受到特别重视

农业经济知识

看到“农业”两个字,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是春风送暖时播种的情景?还是夏天烈日炎炎下辛勤耕作满手老茧的农民?还是秋风送爽时喜人的丰收场景?或是冬天温暖的农家土炕?现在就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农业吧。

农业在各个国家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农业经济学在经济学乃至一般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兹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农业经济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挑选一些大家日常接触到的农业经济知识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字:一号文件;“三农”问题

你知道吗,我国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顾名思义,这份文件是非常重要的,里面提到的内容是中央全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2009年又连续6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所以,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甚至已经成为****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农业不仅在我国受到重视,在其他国家也被视为基础战略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尤其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比如橡胶、棉花、烟草、皮革等原料也来自农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是提供人类吃、住的主体,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为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而且农业和农村为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比如,农民种地需要各种农业器械、化肥等;农民也要购买各类日用品和家电,甚至汽车等,这些都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没有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富裕。

我国的“三农”问题尤为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于是对农民征收农业税,并且由国家制定了较低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较高的工业品供应价格,这样积累了巨大的建设资金。可以说,农业、农民、农村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也造成了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城市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二元经济”。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难度大。

总之,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