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23951700000030

第30章 民族与海洋文明

中华文明与航海

中华民族,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中,海洋文明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勤劳而智慧的中国古人对航海技术知识的探索和掌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们,创造的辉煌航海壮举,是留给我们无尽的骄傲和宝贵的经验财富。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大约自新石器时代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沿海大规模采拾贝类,后来捕捞业、海洋制盐业和海上交通业逐步出现并得到不断发展。

当之无愧地说,直至15世纪,从航海活动上讲,太平洋文明、印度洋文明都毫不逊色于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文明。

距今一万年,进入冰雪交融的冰后期,人类发展更加迅速,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经济区:黄河流域以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经济区;长江流域是以种稻为主的水地农业经济区;东北到蒙新高原、青藏高原,是以狩猎、采集、放牧为主的游牧区。中国的小麦和大麦是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从中东引进的。不过后来的研究表明,早在此以前,中国当地生长的植物已被驯化,并已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要证明中国是最早的、独立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旱地作物得到种植。这也就说明了最后出现的小麦和大麦为什么在中国也被当做旱地作物进行栽培,而不像在它们的发源地中东,种植在水田里。

中华华夏文明始祖——黄帝养育黄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细土,这种泥土被称为黄土。

黄土是地球上分布较普遍的一种堆积物,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带中,即北纬30°~50°之间。广袤无垠的黄土地区,酷似一望无际的黄土海洋。在这浩瀚的黄土海洋中,发育着气势轩昂、千姿百态的黄土地貌。

黄土地区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土质疏松细致,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最适于耕作。由于其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黄土不逊于世界上任何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而且,由于华北的降雨量足,黄河流域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样,没有茂密的森林来阻碍原始人的迁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土地区定居,从事原始的农牧业,并渐渐繁盛起来。东亚的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特点,再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构成了伟大、独特的中华文明,这一文明以举世无双的连续性从商朝一直持续到现代。

一万年前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地球上气温开始回升。距今8000年前,这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考官台文化和磁山文化,大约持续1000年左右,两者融合成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是冰后期气候最适宜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正是在这种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繁荣起来。

什么是第四季冰期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

但是不幸的是,接踵而来的是一次自然灾害集中发生期,在短短100~200年期间,持续严寒,特大地震,百年不遇的洪水、旱灾等接踵而来。这种灾害不限于我国,第四纪冰川遗址至少整个北半球都是如此。

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能把陶器做得像蛋壳那样薄,会制作锋利的石器,还会琢磨、雕刻精美的玉器,甚至已经开始炼铜了。但是他们没有力量抵御大自然的肆虐,经过几千年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遭到了严重打击和摧残。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得不踏上充满危险的迁徙之路。

中原大地是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先祖世世代代生息的地方。

当时这些地区人口最多,密度最大,他们在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已经举步维艰,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不啻是雪上加霜,于是各部族在中原地区展开了生存空间的剧烈冲突。于是,大规模的部族之间战争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战争的需要也推动了武器的进步。从这个时期出土的石镞、骨镞数量剧增,磨得尖锐、制作精良的石矛、石刀等专用的武器应时而生。战争的加剧也促使防御工事迅速诞生,龙山时代后期,人们开始在部落周围夯筑城堡。这种规模不大的城堡,在现今河南开封、安阳、淮阳,山东寿光、章丘等地都有发现。

战争与不同文化交融孕育出了石矛的出现代表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众多的部族领袖,从炎帝、黄帝、共工、蚩尤,到帝喾、颛顼、尧、舜、禹,这许多传说中的人物,以其显著战绩,铭刻在后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