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走在科学最前沿
23952800000083

第83章 冲翼艇

冲翼艇是利用航行时贴近水面的艇翼的表面效应所产生的空气升力,使艇体离开水面,在接近水面的空气中飞行的一种特殊的高速船舶,它的外形与飞机非常相似。

表面效应的原理很简单。当冲翼艇在推进装置作用下高速航行时,由于艇翼贴近水面,流经其下表面的空气为水面所阻,流速减慢,从而压力增大,这样就形成了动态气垫;而流经其上表面的空气受不到水面的阻滞,流速大,则压力小。于是上下表面便生产压力差,也就产生了升力。这个升力不是因为艇翼的横断面具有特殊形状(像机翼那样)所产生的升力。这两种升力合起来,是冲翼艇所受的总升力。所以,表面效应使艇所受的升力额外增加。一般说来,下翼面离水面接近,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越大,增升的效果越明显。随着航速的增加,升力也增加,逐渐可将艇体抬离水面(起飞)。而当艇体脱离水面后,其下腹面与水面之间也会产生表面效应。最终,艇体便会稳定地在距水面一定高度上高速飞行。

这种表面效应因在地面附近也可以产生,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地面效应。地面效应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发现是得益于一次意外的飞行事故。1932年5月,德国一架巨型水上飞机“多克斯”号在飞越波涛滚滚的北海上空时,几台发动机突然一起熄火停车,飞机急剧下降,眼看要坠入大海。但在这紧要关头却出现了奇迹,飞机跌到距海面10米左右,便不可思议地不再往下跌,竟稳定地保持在这个高度上缓缓前飞,最终使飞机获救。人们事后研究才知道,这里产生的神奇托力,原来就是地面效应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一些飞行员因地面效应而获救。他们在战机负伤时,发现可以贴近海面低空滑翔,即使受损的发动机只有微弱的推力,甚至完全熄火,也往往能安全地返回基地。这就是利用了地面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地面效应。当我们叠的纸飞机从空中徐徐飘落到临近地面时,会再次向上升起一定高度后才缓缓降到地面,这同样是地面效应的作用。

利用地面效应航行的飞行器,统称地效飞行器,冲翼艇是地效飞行器中的一种。

冲翼艇一般采用空气螺旋桨推进,用空气舵控制飞行,飞行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370~430千米。(当然,它也可以像传统的排水型船那样,以低于每小时90千米的航速在水中行驶。)冲翼艇与其说是“船”,不如说是“飞机”。但是由于它不具备在空中自由飞行的能力,必须贴近水面飞行,因此仍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船来看待。另一种说法是,它是介于船舶与飞机之间的交通工具。

从20世纪60年代起,前苏联就在地面飞行器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1965年研制成功了有80个客位,航速为每小时150~200千米的内河冲翼艇。1972年宣布制成了航速为每小时250千米的内河冲翼艇。近年来,俄罗斯又宣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鹰”级沿海客运冲翼艇。该艇全长58米,翼展31.5米,高6米,最大起飞重125吨,最大商载28吨。内设两层旅客舱,每层可乘150人。航速为每小时400千米,航程可达2000千米。同时宣布还建成了一种“河上客车”双体冲翼艇,长约30米,航速为每小时370千米。这种船吸收了双体船的优点,与单体船比较,提高了有效载荷量及航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一些国家也相当重视冲翼艇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例如,早在1964年,美国就研制成反潜冲翼艇和大型两栖登陆冲翼艇。

我国对冲翼船的研制也十分重视。1984年试制出“902”型冲翼艇,载人飞行成功。以后经过改进,试制了“信天翁”1型冲翼艇,总重0.95吨,能乘载3人,航速为每小时110~130千米,当水面波高0.5米时能凌波飞行,在遇到障碍时可随时拉大高度,能跃过30米以下的障碍物。该艇底部装有轮子,可自行上下码头,在水中和陆上均能停泊。由于该艇航速高,适航性好,耗用功率低,能长时间保持超低空飞行,设计有创新,在1989年第38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发明金奖。在其基础上经过改进的“信天翁”2型冲翼艇重3.6吨,最大航速为每小时300千米,航程900千米,采用耐腐玻璃钢结构,可在三级浪上航行。

地效飞行器的研制和开发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它的前景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