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小学生不可不知的陆地奇观
23953100000015

第15章 撒哈拉沙漠——沙漠之王

撒哈拉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这片不毛之地占去了非洲大陆1/3的面积。大自然的苍凉雄浑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漫漫黄沙犹如金色波涛,在太阳的照射下闪动着无限的光芒。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思为“大荒漠”。

撒哈拉沙漠西从大西洋沿岸开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为界,东部直抵红海,南部到达苏丹和尼日尔河河谷。东西长达5600千米,南北宽约1600千米,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可以将整个美国本土装进去。

大多数人以为撒哈拉是一片沙丘起伏的区域,实际上它只有大约1/5的地方是由沙构成的。其余的地方则是裸露的砾石平原、岩石高原、山地和盐滩。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

撒哈拉地区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全年平均气温超过30℃,最干燥的地区年降雨量少于25毫米,有些年份全年无雨。有雨的地方,雨水也在落地之前蒸发到了大气中。温差比较大是撒哈拉地区气候的另一显著特征,最热的几个月中,温度超过50℃。冬天气温却会下降到0℃以下,日常的气温变化也在0.5℃~37.5℃。

然而,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野,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大型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见证和记录。

1850年,德国探险家因里希·巴思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惊奇地发现,当地沙岩的表面满是野牛、鸵鸟和人的画像。画面色彩雅致和谐,栩栩如生,但是画中并没有骆驼。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岩画,成画时间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1000年。这些画面表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情景,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现在只能在撒哈拉以南1500多千米的草原上才能找到的动物,另外还有一些显然已经绝迹的飞禽走兽。

因此,人们断定,古代的撒哈拉地区并非黄沙一片,而是一片富庶的土地,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植物茂盛,百花争艳,飞禽走兽出没其间,俨然不同于今天的风沙遍地。当地居民从事放牧业,他们的绘画和雕刻至今仍能在洞穴中看到。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河流干涸,湖泊消失,植物逐渐枯萎退化,昔日的草原变成了沙漠,动物纷纷逃离这块不毛之地,渐渐地土地龟裂破碎,最终形成一片无际的沙海。

如今,还有大约250万人生活在撒哈拉地区,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撒哈拉范围内最大的城市是毛里塔尼亚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阿尔及利亚的塔曼腊塞特、马里的廷巴克图、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利比亚的加特等。

漫漫黄沙,无边无际。有人说,去了撒哈拉沙漠你才能爱上这个世界。在那里体验过生与死的选择后,才知道生命与绿色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