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
23954000000049

第49章 百鸟吊凤——鸟吊山为什么会变为“鸟的地狱”

鸟吊山又名吊鸟山、罗坪山,在云南省洱源县西南约20千米的地方,是云岭山肪罗坪山的主峰,海拔1550~3465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干湿分明的特点。山有16峰,苍松翠柏,幽林深壑,东为凤羽街,西为黑惠江,是洱源到云龙必经之地。由于海拔的差异,形成冷、凉、暖多种小气候区。山顶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山膘森林茂密,百花盛开;山下万亩油菜翠绿金黄,形成了“一山分四季,上下不同天”的自然景观。

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这里便会出现大自然的奇观——百鸟吊凤。各种鸟类成群结队,盘旋于凤翔、灵鹫诸峰,多至数万只。据说,鸟儿看到人们燃起的篝火,会以为是璀璨奇丽的“凤羽”,而成群地朝篝火扑来凭吊鸟王。这些鸟儿中,有山雀、鹦鹉、大雁、鹭鸶、白鹤等,达200多种。有趣的是,所捕到的鸟儿嗉子里全是草叶、草籽等,而没有昆虫等“荤食”,就仿佛百鸟特意斋戒,以纪念涅槃的凤凰。

凤山鸟吊的现象,史志多有记载。道光《浪穹县志》“凤山微异”条载:“每岁七八月,众鸟千百为群,翔集此山,奇毛异羽,灿烂岩谷,多非滇产,莫可指名。亦一异事。土人伺夜燃火取之,内有无嗉者,以为哀凤不食也。频年示禁,卒不能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有:“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共会,鸣呼啁晰,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上……雉雀来吊,夜燃火而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看来,1400多年前,洱源的鸟吊山,就已知名于世。《南诏野史》亦说:唐高宗显庆二年,凤鸣于浪穹罗浮山,乃改名为凤羽山。这时节,当地居民从四面八方的村寨赶来,上山猎鸟;青年们亦邀朋呼伴,借机唱曲对歌,观看“百鸟朝凤”奇景。满山人群,如同过节。待夜雾弥漫,月色暗淡,人们点燃成百个火堆,顿时火光四射,鲜红的火焰飘扬天际,雾气呈现五光十色。群鸟先后破雾冲下,扑向火光,猎者张网以待,有的人一夜可捕数百只。从捕获的品种看,多非本地所产,如大雁、灰鹤、鹭鸶等,多数不识其名。大者如羊,小者似蝶。近些年来为保护鸟类,此捕鸟行为已被禁止。前人对此捕鸟多所惋惜,有《凤山鸟吊》诗云:凤德哀时谩群辉,应怜羽族不知机。鸟为吊山山吊鸟,火光透处是重围。

至于鸟儿“吃素”,也非“凭吊凤凰”。实际上,在海拔3500米的鸟吊山上,昆虫本来就不太多,这段时节又值深秋,万木凋零,昆虫就更难觅到,更何况鸟雀是“大部队行军”呢。鸟雀的舍命扑火,其实是飞鸟对光线刺激的一种反应。科学家指出,鸟类和昆虫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方位来判断方向和导航的。如果光源离得近,各条光线就不是平行的了,飞鸟为了跟光线保持差不多的角度,就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朝向光源的方向,结果就形成了一条螺旋的航线,最后把自己引向火焰,于是便像“飞蛾扑火”一样,形成了鸟雀这种“赴汤蹈火”的壮烈场面。由于它长途飞行,食物未能得到及时补给,因此食囊多空。这些鸟类来自中国西北青海等省,深秋飞往温暖的东南亚,不少品种为云南所无,所以“莫可指名”。“万壑松阴物候奇,相传曾有凤来仪,留得一羽供禽吊,劫火殉身志不移。”这是描写鸟吊山奇观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