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
23954000000086

第86章 被掩埋的古寺传说——西奈沙漠为什么会“唱歌”

现时科学家正在竭力解答一个难解之谜——鸣沙现象。声音响亮的鸣沙在世界各地许多沙滩及沙漠上都有。人在鸣沙上行走,脚会深陷沙中,因为沙粒很松散。沙粒数以百万计,表面非常光滑。造成一阵连续的振动,发出悠长的声音,好像音乐。

鸣沙的现象,也可以解释西奈半岛某处埋有一所寺院的古老传说。相传有一所寺院被庞大的沙丘掩埋,但寺院的群钟依旧发出悠长的音调。路经沙漠的游牧民族及其他旅客,有时会听见这种钟声。据说旅客所骑的骆驼,来到这座神秘山丘,听见地下发出的音乐就会吃惊:起初,听到的声音有如竖琴弦线被微风吹动时发出的一样。但在沙层下泻速度增加,移动加剧后,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像一根湿手指在玻璃上擦划所产生的声音。崩泻的沙层到达山脚时,回响有如远处的雷声,使游客所坐的岩石也震动起来。

约200年前,许多欧洲人到西奈山朝圣后,似乎都证实他们曾在沙漠某处,听见悠长稳定的钟声。这种声音好像是阿拉伯僧侣拿来作钟用的悬吊金属棒被不断急促敲击一样。但听见声音的地方却杳无人烟。

1940年,英国物理学家巴格诺尔德调查鸣沙的现象,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真正科学的方法研究鸣沙。巴格诺尔德发现,鸣沙通常在两种普遍的地点发生——海岸上及沙漠沙丘和沙滩的滑落面(或背风坡)上。只要在上层的干沙上迅速扰动,譬如在沙上走动、用手掌扫过或用一根棒垂直插进去等动作,都能发出声音。

他发现用上述方法去扰动沙漠上的沙,所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但是沙漠的沙在向下崩泻时,表面速度足以使它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甚至更高的音调,这要视崩泻的速度而定。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沙移到比勒陀利亚后,因为没有沙漠环境,就会丧失它的发声特性,除非在实验之前,能把沙贮藏在密封的容器内。把沙加热到摄氏200度,也可以恢复其发声的特性。由此可见,湿度可能使一些沙漠上的沙粒失声。

最近,几位科学家们发现沙粒的圆度,并非鸣沙的主要特点。但沙粒的大小划一,反而最重要,可使沙堆产生发声的特性。此外,如有尘埃,鸣沙发声就会减弱,有时甚至完全发不出声。沙粒经过琢磨,未受其他物质污染,而且全部大小相近,就会发出鸣声。如果不断加以捣碎,这类小沙粒就丧失“鸣叫”的特性,但用筛分、冲洗或煮沸等方法把幼细的碎屑除去,即能恢复其特性。

鸣沙究竟为什么会具有发声的特性呢?科学家们说,如要产生任何声音,两层或多层沙之间必须有切力运动。如果沙层单薄而又无边限;只有斜敲,才能发出声音。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验,从上而下敲击证明是产生切力运动的简便方法,但砂堆必须限于容器里面才能见效。不过,这种现象究竟怎样发生,依旧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