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15

第15章 闽漳之人一身胆 巨艨鼓篷向两洋

麝香象牙安息香,

小麦桃子咬牙糖。

中华圣物航大海,

白银东来数闽商。

隆庆元年(1567),在福建巡抚都御史涂****的奏请下,明朝统治者同意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贸易,从此结束了明代前期维持近200年的朝贡贸易制,使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地发展发展。

明代后期通过海外贸易船输进来的商品,根据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的《陆饷货物抽税则例》所列举的有100多种,其中除少量的暹罗红纱、番被、竹布、嘉文席、交趾绢、西洋布等手工业品外,绝大多数还是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犀角、沉香等香料和奢侈品。据说,在16世纪中国同当时的欧洲一样,对胡椒的需求量很大,中国贸易船在东南亚主要是购买胡椒,正因为如此,故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的亚齐为取得必需的中国贸易,不得不使自己确保拥有胡椒港口,从而把胡椒港口向苏门答腊岛东西两岸扩展。有关当时中国进口胡椒的数量,据范·勒尔(J.c.VanLeur)估计,每年船运到中国的数量最多是5万袋,2000吨,约占印度尼西亚胡椒总产量的5/6;而鲍乐史的估计是从1637至1644年,每年有800吨至1200吨胡椒输往中国。总之,在17世纪初期,中国是印度尼西亚胡椒的重要购买者,这点从当时荷兰的货物清单中经常出现“中国胡椒”的字样亦可得到证明。除了胡椒外,苏木也是当时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据估计每年船运量达3000-4000担,即240-300吨。

而当时输出去的商品除了生丝、瓷器和糖以外,还包含有各种丝织物、铜器、食品、日常用具,以至于各种牲畜等等。在1596-1598年任马尼总督的摩加(Antoniode Morga)曾把我国海外贸易商带到马尼拉的各种商品列了一张目录表如下:

成捆的生丝、两股的精丝和其他粗丝;绕成一束的优质白丝和各种色丝;大量的天鹅绒,有素色的、有绣着各种人物的、有带颜色的和时髦的,还有用金线刺绣的;织上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的金、银丝的呢绒和花缎;大量绕成束的金银线;锦缎、缎子、塔夫绸和其他各种颜色的布;亚麻布以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白棉布。他们也带来了麝香、安息香和象牙。许多床上的装饰物、悬挂物、床罩和刺绣的天鹅绒花毯;锦缎和深浅不同的红色花毯;桌布、垫子和地毯;用玻璃珠和小粒珍珠绣成的马饰,珍珠和红宝石,蓝宝石和水晶。金属盆、铜水壶和其他铜锅、铸铁锅。大量各种型号的钉子、铁皮、锡和铅;硝石和黑色火药。他们供给西班牙人小麦粉、橘子酱、桃子、梨子、肉豆蔻、生姜和其他中国水果;腌猪肉和其他腌肉;饲养得很好的活鸭和阉鸡;大量的新鲜水果和各种橘子、栗子、胡桃。大量的各种好的线、针和小摆设、小箱子和写字盒;床、桌、靠背椅和画有许多人物、图案的镀金长凳。他们带来了家用水牛、呆头鹅、马和一些骡和驴;甚至会说话、会唱歌、能变无数戏法的笼鸟。中国人提供了无数不值钱,但很受西班牙人珍重的其他小玩意儿和装饰品;各种好的陶器、制服、珠子、宝石、胡椒和其他香料,以及我谈不完也写不完的各种稀罕东西。

在这些中外贸易中,由福建出口的主要商品有:

1.生丝和丝织品:明人后期,我国丝织业生产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即使是素不蓄蚕的福建,也不惜从湖州贩运湖丝,“染翠红而归织之”,故同样有著名的丝织品销往各地,“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泉人自织丝,玄光若镜,先朝士大夫恒贵尚之,商贾贸丝者大都为海船互市”。丝织业生产的发展为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些生丝及丝织品由于价廉质优,当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如在欧亚市场上可供需求的是中国丝和波斯丝,但中国丝取得的利润最多,据荷兰的估计,中国丝所取利润同波斯丝之比是150%:100%;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生丝的销售可获厚利,而波斯生丝只能蚀本出售;在拉美市场上,由于中国生丝的销价比墨西哥和秘鲁的西班牙生丝低,因此殖民者为了保护西班牙工业和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市场,不得不下令限制和禁止中国生丝的进口。对于当时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的质量,博巴迪拉(Diegode Bobadilla)曾赞叹道:“在中国人带来的所有丝织品中,没有任何东西可比之更白,雪都没有它白,在欧洲没有任何丝织品可比得上它。”正因为如此,故中国生丝在欧洲市场上的要价亦最高,如1606年秋天,荷兰东印度公司十七人委员会确定了一些商品的货价,其中中国生丝每磅12荷盾,生绢丝每磅16.20荷盾,绢丝每磅15.60荷盾;在阿姆斯特丹的价格表上,中国生丝每磅开价16.20荷盾,这在生丝的要价中为最高。比波斯生丝要高出很多。

日本对中国生丝的需求量也很大,据说,在16世纪时日本的富裕阶级很喜爱中国的货物,不管是生丝或丝绸。有人估计,在1612年进口到日本的中国生丝达5000公担(quintal)。

2.瓷器:宋元时代由于海洋航运业的发展,外销的大量需要,福建成为全国烧制青白瓷最多的省。闽北的浦城、崇安、政和、建瓯、光泽、建宁,闽东南的闽侯、福州、闽清、莆田、仙游、安溪、南安、泉州、德化和漳浦等19个县(市)都烧制青白瓷。青白瓷生产的分布不但广泛,其范围分属于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和晋江流域以及闽南的漳浦等,而且相对集中,如晋江地区9个县,近年来就发现不少窑址。德化1个县就发现了180多处窑址。安溪县发现50多处,南安县也发现几十处。

福建德化的瓷器以釉色、瓷胎洁白而著称,特别是釉色宛如象牙,光色如绢,在欧洲被称为象牙白釉。据说在明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德化县之东、南、北各地满布瓷窑,其生产规模之大足以惊人。瓷器业的发展亦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外销产品。

17世纪初期,福建的瓷器在欧洲已开始闻名。1603年,一艘葡萄牙大帆船“圣·凯瑟琳娜”(Santa Catharina)号被荷兰东印度公司俘获到北大年,在其船货中有“数不清的各种瓷器”将近60吨,约10万件。后来被运到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买主来自西欧各地,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其大使的劝说下,由路易丝?科利格尼(Louisede Coligny)为其选择,购到一件“质量非常好的餐具”;英王詹姆斯一世和法国政府大臣亦均买到瓷器。此次售卖获利很大,拍卖之后,瓷器在欧洲的声望骤燃升高,需求量急遽增大。

3.糖:明代后期,糖蔗在福建的种植已非常普遍。在福建泉州,由于种水稻利薄,种糖蔗利厚,故“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且将所种糖蔗“磨以煮糖,泛海售焉”。所榨出来的糖,最白者称洋糖,销售于东西二洋,次白者则售于天下。

糖在当时也是我国海外交易的商载运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虽然当时在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可出口糖,诸如巴西、西印度、孟加拉和爪哇,但是中国糖仍然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需要的产品之一,不管是在东方的市场,或者是荷兰本国的市场,都有大量糖被载运到印度西北部,以用来同波斯地区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