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36

第36章 经商归来造大厝 闽中土楼天下闻

江洋大海水无根,

板船逐浪家无痕。

商海赚得千金归,

家家盖楼天下闻。

古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古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二进、三进,乃至四、五进。如二进三开间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两厢、“上落”三部分组成。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过天井为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及后轩,其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前落”。厅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甚小,房内幽暗。“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余类推。有的大厝前加门庭,东西两侧及后轩外面,或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并于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

而闽人大厝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德化的土楼,而德化的土楼又以大兴堡和长福堡为典型。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是德化土楼文化的杰作。它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是当地富人郑晟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元月,至今已有276年,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基本保存完好。

大兴堡建筑规模宏大,是郑氏家族的“土围子”,倘若加上一条护城河,配以吊桥,简直成了一座坚固的城池,可让敌兵久攻难下。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为64.5米,南北宽为56.96米,高10.2米,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堡内共有240间房、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4.5米,宽3.6米;上部夯筑三合土墙,高5.7米,厚0.43米。墙四周开有40余孔铳眼,可供防匪之用。东西各开一个大拱门,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三个端庄遒劲的楷体大字,两旁配以小字题款:“康熙壬寅年端月吉日立”。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比东门略小。西门用青沟石砌成,质坚光滑,石块嵌接紧密。城门都安装内外两道厚达20厘米的木质门。城门内有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角楼一座。

大兴堡是郑氏家族的“小王国”“避风港”。郑晟的后代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大兴堡在防盗防匪方面起过巨大作用,在匪患猖獗的****年代,附近的居民把粮食搬到堡内,晚上也住在堡内。由青壮年组成“护卫队”持枪绕城墙巡逻,为了防止土匪火攻,还在两座城门上准备了大量的水。大兴堡成了郑氏家族和当地居民在****年代里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屏障,它保护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多事之秋。至今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郑晟和大兴堡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郑晟勤俭持家的故事。

郑晟,字展枢,郑家后人称他为“大兴公”。他生于1679年11月,卒于1758年12月,据说郑晟出身贫寒,当过挑夫,后来发了财,建了大兴厝。据传大兴厝是建在古寺院旧基上,在建大厝时挖到一茅坑的白银,发了横财,成了巨富。郑晟有10个儿子,房屋拥挤,于是又兴建大兴堡。郑晟虽然成了当地的首富,但仍然生活俭朴,勤劳持家,身穿粗布衣,一点也没有阔富的气派。有一天,一群外乡人结伴到德化籴米,来到三班歇脚吃“加自饭”时,一些饭粒掉在地上,郑晟看到就走过去把饭粒一粒一粒地捡起来放在芋叶里。一个年轻人故意把饭拨到地上,这时郑晟停止捡饭粒说:“你们要籴谷,请跟我来,我有谷粜!”到了大兴堡,郑晟拿出一串钥匙说:“我有几十间粮库,你们挑一把钥匙,挑到哪一间就装那一间的稻谷。”这群外乡人根本不相信这位身穿补丁粗布衣蹲在地上捡饭粒的老头会有如此富裕。其中一人随便抓了一把钥匙,郑晟带他们打开房门,满屋稻谷。令这群外乡人目瞪口呆。

郑晟说:“你们能挑多少就尽管装吧!歉收的年头,你们走那么远的路来籴谷也不容易,今天的稻谷就算我送你们,不算钱啦!”大伙甭说有多高兴。

赶紧各装了一担谷子。当那位故意把饭粒拨在地上的年轻人也要去装谷子时,郑晟却一把抓住他的布袋说:“你不吃米要谷子干什么?”

年轻人看到同伴都装满谷子。非常懊悔自己刚才的失礼,赶紧向郑晟赔礼道歉说:“刚才我错了。真对不起您老人家。”

郑晟看他态度诚恳。一脸苦色,就说:“知道错了就好,一粒谷一滴汗,任何时候都要爱惜粮食,勤俭才能持家呀!你也装上一担谷子吧。”

郑晟感化外乡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了郑氏家族用以教育后代的典故。这也是大兴堡世代相传的一段美谈吧!它蕴含着“成由俭,败由奢”的深刻道理。

长福堡,又名“宝美土楼”,它坐落在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与它一墙之隔的就是德化佳美集团公司装修气派的生产大楼。在现代高楼大厦的俯视下,“宝美土楼”未免显得土里土气,给人一种好景难再的沧桑感。然而当你走进这座“土堡”,虽然堡内的楼房因年久失修,比较破旧。但其宏大的构筑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使人感受到它往昔的辉煌。长福堡是里人苏明裕、苏重光兄弟合建于清乾隆六年至九年(1741-1744),历时三年,耗资10万银元,足见其工程浩大。长福堡平面呈长方体,周长168米,深37米,占地面积1793平方米。堡墙底基厚2.1米。高10米,墙的外壳0.5米,采用石灰、溪沙和红土夯筑,非常坚硬;内墙厚1.6米,用田土夯垒。环墙设枪眼100多孔,用以防卫。长福堡东西南三面各用长条石嵌砌拱门,装厚木板大门,原来大门还用铁皮加固。民间建寨堡通例只设东西二门,因长福堡主人有从六品官衔封赠,所以长福堡加设南门以示荣耀。

长福堡内建回形四合院,木结构三层楼房一座,房顶单檐歇山式,青瓦盖面,青砖石灰砌脊,梁架繁密,布局合理。四合院楼房共设四个大厅堂,其余隔为142间居室。四周走廊、巷道、阶梯布局合理,便于通行。据记载:天井原建有凉亭一座,六方体,二层阁楼式,圆天顶,风格雅致。今已废。岁月沧桑,长福堡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战火的洗礼?据说“****”时,红卫兵也在堡内安营扎寨,至今堡内墙壁上的“红语录”乃依稀可见。长福堡现已无人居住,它成了陶瓷厂的废品仓库。堡内天井,衰草依依,邻近居民还在里面种上几畦芋。长福堡――这都市中的土围子,若不加以保护修缮。势必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