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人与富人的距离只有0.01mm
23963500000033

第33章 把你的专门知识化为你的财富

专门知识就是实用化的知识。任何知识只有将它组织化、实用化之后,成为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才能产生有形价值。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博士声称:专门知识是这个社会最直接帮助我们将愿望转化为黄金的“渠道”。

与专门知识同时存在的是普通知识。普通知识不管它有多广博,对积累金钱和创造财富方面助益不大。普通知识的积累相对较为容易,文明社会共有的普通知识,人们都可以从各级学校里学到。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博士说:“许多人都误解教育为‘上学堂’,但伟人如爱迪生与福特都没有什么‘学堂教育’可言。真正有教育的人,是那些拥有特殊知识的人,他们将心灵的力量发挥殆尽,心之所求,物即至焉。”

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理解,仍然仅停留在其意义的表层。他们并不明白知识不吸引金钱,除非通过具体的行动计划。将知识组织化并明智地引向具体的积累金钱这一方面来。由于缺乏了解这个事实的能力,是千百万人事业失败的真正原因。因为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只有当它被组织成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引向具体的终点,知识才会转化成力量。

因此,若要成功,关键是要将自己所做的事情专业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经历并不足忧,只要你肯在“社会大学”这所学校里致力于一种专门的学问,将它系统化,演绎成一种可以推广兑现的东西,或是一种实物、一种服务或是一个人的事业,就能成为社会中令人瞩目的“成功人士”。

拿破仑出身于穷困的科西嘉没落贵族家庭,他父亲送他进了一个贵族学校。他的同学都很富有,大肆讽刺他的穷苦。拿破仑非常愤怒,却一筹莫展,只能屈服在威势之下。就这样他忍受了五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作出成绩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

于是他应征到了部队,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他并不是读没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闷,而是为自己将来的理想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通过几年的用功,他从读书方面所摘抄下来的记录,经后来印刷出来的就有400多页。他想象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露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

普通知识无论有多丰富或多广阔,对于财富来说是没有很大帮助的。总计起来,大学里的各学科,实际上传授的都是普通知识。而真正能为我们带来财富的是关于服务、商品或职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李想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依然成功,依然成为耀眼的财富明星,靠的就是他的专业知识。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是1/4。因此,学习已变成生存必要的选择。

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大凡杰出的人,都是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人。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学习既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远年轻,也使他们的事业日新月异。

用才创财,才是真才实学

知识有两种,其一为一般性知识,其二为专业知识。不论一般性的知识为数有多庞大,种类如何繁多,在累聚财富时,只有一点点用处。大学里的教授集各式的一般知识于一身,但大多数教授却没有太多的钱。他们专精于传授知识,但是并不擅长使用知识,或者组织知识。知识不会引来财富,除非加以组织,并以实际的行动计划精心引导,才能达成累聚财富的确切目标。上百万人不了解这个事实,以致误估了“知识就是力量”,他们的误解正是混淆的根源所在。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知识只不过是“潜在的”力量而已。只有在经过组织之后,变成确切的行动计划,才能寻向确切的目标。

在年轻人确认自己有能力化渴望为对应的财富之前,就必须先取得专业知识,以提供服务、商品或做某个行业,换取金钱。说不定你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比起你真心想学或能力所及的要多出很多。

北京陈琦健身服务公司的老板陈琦,曾经是国家花样游泳队的队员,获得过国际花样游泳赛的亚军,在花样游泳界具有一定的声誉。在十多年从事花样游泳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陈琦积累了很多有关水中健身的知识。大家都看过花样游泳比赛,花样游泳队员健美的身姿常常令旁观者称羡不已,这是因为水中运动具有最好的塑身减肥功效,这已得到科学界的证明。同时,陈琦在花样游泳队的时候,还负责队中的比赛选曲以及水中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知识。这样,从国家花样游泳队退役之后,陈琦就顺理成章地办了一个公司,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创编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水中健美训练操开班授课。因为陈琦的名气,加上水中健美运动对于塑身健形作用已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知和普遍认可,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和美丽的追求,已经超越衣食住行成为众多女性的最高人生目标,为此不惜一掷千金,这些都为陈琦公司开展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陈琦公司开张后运作得非常顺利,陈琦也从中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如此这般,陈琦就将自己无形的知识转为了宝贵的有形财富。陈琦的成功,就在于她掌握的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专业知识,并采取了合理的方式将知识进行转化。

当今的时代,是专业的时代!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从不停止学习与其行业、主要目标、生意相关的专业知识。成就不大会让人有机会学习取得实用知识的方法,如此而已。

有些朋友拥有很丰富的知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他们也知道自己知识的市场价值。他们还知道将自己的知识如何转化成具体的有形产品。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促销产品,原本顺顺当当的环节到此突然断链,一切都变成了泡影。北京的女孩胡溪就很聪明。她是搞宠物服装的,对宠物和宠物服装这个行业门儿清,但是效益总是不理想,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她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她的方法是,写了两本书,通过文图并茂,将自己掌握的宠物和宠物服装方面的知识告诉给人们。因为这是市场上第一本这样的书,而且作者在书中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识,所以大受欢迎。与此同时,胡溪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那些家有爱宠的人纷纷抱着宠物来找她,或采购,或订制,业务立刻就上了一层楼。

所以,现在市场上搞营销的那些大师,都知道一个秘密,就是要想一项产品畅销,最好在两个方面下工夫:要不然就是在产品的概念上和包装上下工夫,要不然就是在专业性上下工夫。前者是靠炒作唬人,后者是靠真功夫吸引人。后者可能更适合本钱不足,但却拥有真材实料的创业者。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选择一些合适的渠道,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只有摆正对知识的认识,获取对致富真正有帮助的专业知识,才能走出贫穷的泥淖。那么,如何获取这些专业知识呢?

一般来说,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个人的经验和教育。

②可借助他人的合作而获得的经验和教育。

③通过书籍和期刊发现他人组织整理过的知识。

④特殊训练课程。

当然,获取到能助自己致富的专业知识只是为脱贫提供了前提。知识不会自动吸引金钱到来,必须经过实际的行动计划,巧妙地导向聚积财富的目的。知识只是潜在的能力,唯有重新组织为明确的行动计划,并导向明确的目标,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

年轻人必须记住,只有“才”而不能用“才”去创造财富,那么“才”就是光杆儿司令,有才等于无才;有“才”又能用才华去创造财富,才是真才实学。

要有一两项能拿得出手的本事

要想变富人,就要有一两项能拿得出手的本事,这就需要你加强自身的修炼,练成一两种绝招。《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郑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石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石挥斧生风,削掉白灰而不伤郑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生存真理。

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练、苦钻,成就了一身绝活儿,成为数万人的港口里响当当的技术“大拿”,进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许振超独创了“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能做到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之所以创造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会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

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儿”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儿”愈来愈多了。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在青岛港开吊车的司机,都知道一个“四稳”的口诀:就是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但要协调做到这四个方面很不容易。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许振超开始练习,练了半年后,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因为吊车的抓斗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尺寸。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公分,码头工人叫起“龙骨”。起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篷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少人下岗,其中不乏中专、大专学历者,而许振超以一个初中生的学历,硬是靠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绝活儿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员工楷模。

许振超以技术为突破口练就了自己的绝活儿,其实任何岗位都可以有绝活儿,只需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快一点就可以了。甚至,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任劳任怨的职业精神都可以是你的绝活儿,都可以使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能够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