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的财富与智慧
23965300000016

第16章 外力越借越活,观念常变常新(1)

犹太商人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违背传统的商业观念,他们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依靠不断地消费和投资去获取巨额财富。因此,犹太商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先进的商业观念与顺势借力的经营思维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1.靠借经营,最廉价的资本

金钱不神圣,不是高不可攀的圣物。

——《塔木德》

纵横商海的犹太商人深谙乘势借力的道理:他们善于借助成功人士和体育明星的影响力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宣传,也善于借助他人的资金和现有的社会资源,为自己事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威廉·立格逊在他的《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一千美元变成三百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

犹太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就是搜集资源并运用智慧把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意人应该尽力借助银行的贷款、资金为自己服务,因为借用别人的资金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

从犹太富翁们起家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豪,其发财的秘诀就是一个“借”字。

著名的希尔顿旅店创始人希尔顿,就是典型的借助外界资源而获得成功的犹太巨商。

年轻时的希尔顿被迫离乡时一文不名,他借用资源经营旅店事业,只用了17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借到资金后,他不断地让资金升值,如此良性循环,希尔顿最后成了全部资源的主人。

希尔顿年轻的时候一直有着发财的梦想,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机会。一天,他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发现繁华的的林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家饭店。他立即想到:如果在这里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旅店,生意肯定会十分兴隆。于是,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权衡,希尔顿选定了位于达拄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作为建筑旅店用地。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老德米克的房地产商人,老德米克给他开了个价:30万美元!

希尔顿迟疑了,这个价格有些高,他有点难以接受,但他并没有立即拒绝。他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为他建筑旅馆进行设计预算。希尔顿询问建造这个旅馆的总体费用,建筑师告诉他至少需要100万美元。

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他购买旅店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但他决没有放弃,他想到了不断地增值的办法,于是用5000美元首先买下了一家地处偏僻的旅馆,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小旅店不停地升值,很快他就获得了50000美元。有了这些钱做基础,他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够10万美元,开始合资建设这个旅馆。当然这点钱远远不够购买地皮,离100万美元还相差很远。怎么办呢?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土地出让费依然是30万美元。这次希尔顿带来的不是巨款,而是超天才的设想,希尔顿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我买你的土地是想建造一座大型旅店,而我的钱只够建造一座普通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打算买你的地,只想租借你的地。”

老德米克完全没有料到,他认为希尔顿简直就是在诈骗。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我的租期为10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为3万美元,这样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建造的饭店。”老德米克一听,转怒为喜,心里想到:“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即使得不到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却可以得到270万美元的收益,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依然归自己所有,一旦希尔顿经营失败,自己还可以获得土地上的饭店。”于是,这笔交易顺利地谈成了。希尔顿只用了3万美元就拿到了应该用30万美元才能拿到的土地使用权,这就节省了27万美元。但距离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希尔顿想到了向银行贷款。于是,他又找到老德米克,他说:“我打算以土地作为抵押去银行贷款,有了充裕的资金才能建造旅店,希望你能同意。”老德米克考虑了一下同意了。就这样,希尔顿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加上他已经交付给老德米克的3万美元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就有了37万美元。可是这笔资金距离100万美元还是有很大差距,于是他又找到一个土地开发商,请求他一起开旅馆,这个开发商给他20万美元,这样他的资金就达到了57万美元。

1924年5月,希尔顿旅店开始破土动工了。当旅店建设到了一半的时候,57万美元已经全部用光了,希尔顿又陷入了困境。希尔顿再次想到了富有的老德米克,他如实地介绍了资金上的困难,他希望老德米克能够再次出资,他说:“资金已经用完了,现在工程是半途而废。只要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旅店,如果您租赁给我经营,我每年付给您10万美元的租金。”

此时的老德米克已经是进退两难,如果不答应,希尔顿的钱无法收回不说,自己的钱更是白白浪费了,老德米克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吃亏,甚至有利可图——建设希尔顿饭店,不但饭店是自己的,连土地也是自己的,建成后每年还可以拿到1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于是,老德米克出资继续进行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气派典雅、装潢一新的旅店建成了,该饭店以希尔顿的名字命名,从此,希尔顿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凭借外来的资源,希尔顿在两年时间内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有人这样概括希尔顿成功的原因:找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合作伙伴,为了共同的利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依靠借贷让金钱不断升值的办法是科学的资金增值方法。犹太人有句俗语:“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句富有哲理韵味的商业格言。

做任何生意都需要有本钱的,每个人的本钱都是有限的,即使是世界首富在创业时也是如此。一个中型的企业,一年可做几十亿美元的生意;一个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具有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依靠的就是资金的不断周转,从而不断地扩大营业额。作为一个企业老板经商能力的体现,要看是否具备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生意的能力。

在商界,犹太人是借助外力的高手。同样,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实业界,成功的犹太人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和别人之“智”的高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是一名犹太人,他因为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而著称于世。在处理白宫事务时,他同样是一位典型的善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高手。在工作中,他有一个习惯,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总是放上几天再看,然后将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吗?已经斟酌得十分成熟了吗?”对方肯定认为这不是最成熟的,于是回答说:“还有不少不足之处,还需要修改。”于是,基辛格叫他拿回去再修改得完善一些。

一段时间以后,修改过的方案(议案)再次送来,基辛格看完了,接着问对方:“这是你最佳的方案吗?你还能够提出更好的方案吗?”提方案者势必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然后抱着方案拿回去再研究修改。基辛格的这一高招就是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精益求精地研究改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了一家大陆谷物总公司,一间小食品店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其主要原因是,他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擅长使用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购买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付出极高的报酬聘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公司工作。凭借着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他的公司信息灵通,产品质量良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虽然他为人才和通讯科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多得多,他借助资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犹太商人懂得这样一条快捷省力的成功途径:巧于借力,精于借势。

提到世界船王奥纳西斯,全世界可谓人尽皆知。但比奥纳西斯更富有、更善于借力借势经营的是洛维格。洛维格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6艘油轮,而且还兼营旅游、房地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

洛维格第一次做生意,是从一艘船开始的。他首先向父亲借了500美元,把一艘搁浅在海底很长时间的船只——柴油机动船打捞出来,用了4个月的时间将它维修好,然后将船承包给别人,自己从中获利500美元。这件事激发了他的积极性,也使他明白了借贷对于一贫如洗的创业人的重要意义。

从此以后,洛维格投身于商界,但却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不免债务缠身,屡屡有破产的危机。就在洛维格即将进入而立之年时,他跳出了平常的商业思维,进入了一种灵感爆发的新境界。

洛维格有一艘老油轮,他将这艘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为了扩大自己的船队规模,他找了几家纽约银行,希望能够得到贷款,购买更多的油轮,然而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以用来作为担保的东西。拥有巨额财富的梦想,激发了洛维格天才般的思维,他想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想到的办法。

他找到银行经理,说自己有一艘已经出租的油轮,租金可以按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拨入银行支付贷款的本息。这就是洛维格的过人之处。石油公司有着很好的效益,除非天灾人祸,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到账。而洛维格的计算也非常周密,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银行贷款的本息。他的这种巧妙的“空手道”做法并不荒诞。油轮的租金是长期固定不变的,银行可以得到保障,绝对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失。银行经理被他天才般的思维深深地震撼了,纽约大通银行答应了他的贷款要求,这次贷款成为洛维格成功创业的开端。

拿到了贷款的洛维格立即买下一艘货轮,凭借自己过硬的油轮拆装技术,货轮很快变成了一条航运能力很强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出去,然后以租金作抵押,又向银行贷了一笔款,然后再去买船,再租船,再贷款……就这样实现了金钱的良性循环和最大限度的利用,他的船越来越多,每还清一笔贷款,他就获得了一艘油轮。几年以后,他的贷款全部还清了,他也拥有了大量的船只,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洛维格的成功,最关键就在于他善于借助别人的“势”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在他将船租给石油公司的同时,就有了与这家石油公司开展业务往来的背景。有一家石油公司来衬托他,况且每个月固定的租金可以直接抵付银行贷款的利息,银行当然乐意将钱贷给他了。另一方面,他利用银行的贷款去购买更多的货轮,然后租给石油公司,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单凭一点,他又巧妙地利用借来的钱壮大了自己的“势”,借的钱越多,租的船也就越多,租出的船越多,其“势”就更大,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如同滚雪球一般,他当然发财了。从洛维格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犹太人不但精于利用别人的钱,更精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别人的势力来为自己服务。

综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或个人的发家发迹过程,都要经历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即使是富有的豪门旺族,其后辈也要继续前进;对于穷人而言,发家致富更是困难,起步的本钱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如果不借助外在的资源简直比登天还难。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曾经受到非人的歧视和排挤,他们无权无势,为了出人头地,犹太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机智、勤勉和忍耐,极其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一切资源: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科学技术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组织管理上的、行政权力上的……他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样才出现了许多家财万贯的世界级富翁,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

犹太智慧点拨:

依据现代经济理论,衡量一个企业经济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准,不是该企业所具有的资金数量,而是该企业能够调动使用的资金数量,其中,借助外界的资金从事商业经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2.名人效应,最有力的宣传

没有能力买鞋子的,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犹太智语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梦想,更多的人正在为之奋斗着。因此,几乎每个人对于成功人士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钦佩,甚至在语言、行为、爱好、穿着上,也要有意无意地模仿名人,有时甚至是盲目地和不加选择地模仿,这就是名人的光环效应。

一个人即使具有出众的智力、才华、知识、能力,但是他的力量还会受到其他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所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而纵横商海的犹太商人深谙此理。

不少犹太人在商界干得轰轰烈烈,成为亿万富豪,难道他们都有着非凡的能力吗?或者是他们付出了比别人多几百倍、几千倍的辛劳吗?答案是否定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做事,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就是他们的经商法宝之一。

一位犹太商人积压了一大批滞销书,由于始终没有销路,资金无法正常周转,仅保管这批书籍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后来,他想到了名人的光环效应,他有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一本。于是,犹太商人三番五次地向总统征求意见。总统每天忙于政务,哪有时间阅读一本滞销书,为了敷衍这位犹太商人,总统便言不由衷地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商人抓住总统的“金口玉言”,大做广告,他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句广告词:“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出于对名人的崇拜与好奇,人们纷纷前来购买此书,结果这些书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了。

不久后,这位犹太商人又有一批滞销书,他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便毫不客气地对他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商人依然是满心欢喜,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回到书店后,犹太人又打出了一句精心设计的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要出售。”由于猎奇的心理,仍有不少人争相抢购此书,滞销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商人同样又将一本滞销书送给总统。总统仅仅是出于礼貌的接受了,心里十分反感。总统吸取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作答而将书弃之一旁,说了句:“我不下结论。”商人离开后,又大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同前两次一样,名人的光环作用再次发挥作用。滞销书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犹太商人大发其财。

爱好体育的人们都熟知阿迪·达斯品牌的球鞋、服装等各种体育用品,阿迪·达斯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鲜为人知的是,阿迪·达斯品牌风靡世界也是借助了体育明星的光环效应。

1900年,在德国一个叫赫尔佐格的小镇上,一个贫寒的犹太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叫阿迪的男孩。阿迪已经有了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阿迪的出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负担。当时,在编织业日渐萧条的情形下,作为编织工人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改行做了一名制鞋工人。凭着不断地努力和与生俱来的悟性,父亲克利斯朵夫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制鞋工具,不易操作的复杂机器在他手下变得服服帖帖。父亲克利斯朵夫性情严肃,对孩子们要求严格。父亲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小阿迪对制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阿迪·达斯勒兄弟俩渐渐长大,他们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学习制鞋,他们重视质量,在款式上不断地创新,由于鞋子的质量好,所以一直很畅销。为了进一步拓宽销路,弟兄俩在制鞋技术上很下工夫,他们甚至不厌其烦地记下顾客脚的尺寸、形状,因此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良好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他们的家庭制鞋作坊发展很快,几年时间就扩展成一家远近闻名的中型制鞋厂,阿迪兄弟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

为了使鞋业流行于全美市场,阿迪兄弟想到了名人的光环效应。在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之前,阿迪·达斯勒兄弟发明了短跑运动员专用的钉子鞋。为了使他们的钉子鞋一举成名,阿迪派人打探参与短跑比赛运动员的情况,当得知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阿迪便无偿地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欧文斯愉快地接受了。果然,欧文斯不负众望,他在比赛中如虎添翼,表现突出,共获得4枚金牌。欧文斯穿的钉子鞋从此也一举成名,钉子鞋也成了冠军鞋。阿迪鞋厂的新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阿迪跑鞋成了国内外的畅销货,滚滚财源进入阿迪鞋厂。紧接着,由于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社会上出现了阿迪运动鞋的销售热潮。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阿迪鞋厂,迅速地转变成实力雄厚的阿迪鞋业公司。

阿迪鞋业公司利用名人效应宣传产品的行为从来没有间断过。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举行前夕,阿迪鞋业公司专门制造出了能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无偿送给德国足球队。阿迪鞋业公司扬名的机会又一次来临了,比赛前下了一场雨,赛场上泥泞不堪,原本实力一般但穿着“阿迪·达斯”足球鞋的联邦德国队健步如飞,越战越勇,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向强劲的匈牙利足球队队员在场上踉踉跄跄,力不从心。“阿迪·达斯”足球鞋又一次名震海内外。

阿迪兄弟更加信心十足,更加坚定了利用名人效应壮大公司规模的想法。在以后历届大型运动会上,阿迪·达斯公司常常慷慨赞助体育明星,他们不遗余力地向运动尖子推荐阿迪·达斯公司的鞋,并将商品的2%~6%拿出来作为馈赠品。在体育赛场上,运动员们穿着“阿迪·达斯”体育用品将广告做活,这比任何电视广告都更为有效。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124枚的金牌得主都穿着“阿迪·达斯”运动鞋;在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运动场上有四分之三的观众和运动员全身披挂“阿迪·达斯”品牌的体育用品。

为了充分发挥名人影响力的巨大作用,在赛场上,阿迪·达斯公司有专职的职员为运动员服务。如果鞋子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运动员对鞋子不满意,阿迪·达斯公司的专职职员就马上为其解决问题,这同样是在为自己的形象做广告。在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上,一位前苏联足球队员鞋子不合脚,公司的专职职员马上描下他的脚样,乘坐飞机飞回公司,连夜为这位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阿迪·达斯公司职员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人们高度的赞扬。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腿腱受伤,阿迪·达斯公司立即为他赶制了一双特殊球鞋,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减轻伤痛的影响顺利重上球场,并表现不俗。类似的事情作为体育赛场上的花絮在全世界都传播,借助奥运会和耀眼的体育明星的巨大影响力,阿迪·达斯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如今的阿迪·达斯公司成为世界上运动服饰及鞋业领域的霸主。赫尔佐格这个偏僻的小镇,就因为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公司而闻名于世。

在当今社会,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扬名不只是犹太人的专利,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很注重借用名人的光环效应。甚至可以说,不管是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中,还是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小镇乡村,到处都有体育明星和歌星影星为商家做的广告宣传,精明的商家依靠名人的影响力赚钱,名人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广告收入,各得其所。

犹太智慧点拨:

善于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不仅为自己的商品涂上一层神秘高贵的色彩,也满足了人们渴望成功的欲望,从而达到了商品畅销的目的。

3.利用社会资源,做活生意

深井里的水是抽不完的,浅井却一抽见底。

——犹太格言

自从走上文明之路,人类便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例如人们发明杠杆和滑车以节约力量。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人善于访求比他更精明的人”。的确,从铁道工人到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是依靠聚集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成功的商人中,并不是每个人在经商之初都拥有雄厚的资本,子承父业的毕竟不多见,白手起家的却屡见不鲜。没有资金,依靠什么创业呢?犹太人常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壮大自己的能力。

犹太人有这样一句名言:“只要你是用心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商品。”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犹太人确实是擅长利用现有资源为自己服务的高手。在此方面,犹太商人的智慧令人惊讶,令人佩服。

奥运会是人类体育竞技的盛会,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瞩目。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项巨大的荣誉。但奥运会的举办却并不容易,仅仅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费用,常使承办者苦不堪言,想承办者也知难而退。庞大的开支成为承办奥运会的“瓶颈问题”,因为筹集资金这道难题始终困扰着人们。另外,再加上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奥运会主办方往往以亏本收场。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由原联邦德国城市慕尼黑市承办,结果欠下了巨额债务,从此市政府年年还债,直到多年以后才还清。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第21届奥运会,亏损竟然高达1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亏空,几乎所有的加拿大人特别是蒙特利尔市民对此怨声载道。

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结果奥运会总经费高达90亿美元,造成的亏损更是前所未有。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冬季奥运会,结果使国家财政出现了资金缺乏、入不敷出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

纵观历届奥运会的举行情况,人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举办奥运会是举办城市的一场“灾难”,谁主办谁就得付出“血本”代价。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由美国洛杉矶市承办。美国政府也许是对奥运会的轻视,也许已经意识到美国举办奥运会将会遭到前苏联的报复,所以,对于举办奥运会这件事,美国政府的态度表现得很冷淡,并且明确表示不提供任何资金。一月后,市议会立即通过一项不准挪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宪章修正案,这样,市政府对于举办奥运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也无能为力。洛杉矶市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被迫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以私人的名义主办奥运会。面对这突然的请求,国际奥委会简直不知如何答复。因为,历史上从未有私人主办奥运会的前例,万一私人举办者半途而废或临阵脱逃怎么办?由于《宪章》已明确规定只能由城市主办奥运会,如果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交由私人主办,那么国际奥委会的颜面何存?然而,奥运会的主办权已经由洛杉矶获得,再加上洛杉矶反复的申请,国际奥委会只得答应。

于是,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开始“物色”恰当的人选。他们拟定了如下的标准:个人举办者必须是洛杉矶合法长住居民,年龄在40~55岁之间,熟悉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环境,热爱体育运动,具有经济管理和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同时,个人举办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不提供任何资金。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把所有合格人员的名单输入了电脑。电脑高频率地运转着,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筛选,计算机选定了犹太人彼得·尤伯罗斯。

于是,一封寄予重托的、热情洋溢的邀请函飞向了尤伯罗斯。热情的邀请激起了尤伯罗斯极大的兴趣。当筹备组的工作人员谈起理想人选的标准后,尤伯罗斯感到那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他的妻子昔妮看后也感到意外,不由感慨地说:“不是像他,就是他。这标准就是根据尤伯罗斯的情况而定的。”

在奥运史上,由私人主办奥运会确实是第一次,更何况前几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无一不在财政上出现严重亏损,这为奥运会的主办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对于举办奥运会,一般人是绝不敢问津的。

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尤伯罗斯没有退却,他把承办奥运会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他愉快地签署了奥运会筹委会提出的协议。尤伯罗斯不是一个轻率的人,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他是不会签署如此重大的协议。

尤伯罗斯马上投入到举办奥运会的准备工作中,他在想着解决巨额资金的方法,他想到了电视转播权和奥运会期间的广告收入。

首先,尤伯罗斯决定利用各竞争对手的竞争心理获取高额的赞助收入。尤伯罗斯制定了赞助规定:本届奥运会只接受30家正式的赞助单位,每一个行业只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作为回报,赞助者取得在本届奥运会上某项商品的专卖权。世界各大公司都把在奥运会上的广告宣传看作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最佳方式,为了获得专卖权,各大公司拼命抬高赞助金额。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饮料供应商,历来是竞争对手,每一届奥运会上,两家公司都会进行正面的交锋。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百事可乐下了大的赌注,结果占了上风,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社会知名度,也提高了产品的销量。可口可乐向来以老大自居,一不留神竟在竞争中处于下风,自然不会甘心,在这次洛杉矶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决心重振雄风,再次争回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

尤伯罗斯向两家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百事可乐严重低估了对手的实力,甚至还沉浸在莫斯科奥运会的胜利之中,思想麻痹,准备不充分。憋了一口气的可口可乐公司经过精心研究策划,早已胸有成竹,一开口就把赞助费提高到1300万美元,竟然高出底价3倍多,远远超出了尤伯罗斯的估计。大喜过望的尤伯罗斯立即批准可口可乐成为此届奥运会中饮料行业的独家赞助商。

笑纳了可口可乐公司的1300万美元后,尤伯罗斯又把目光对准了感光胶片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他报出的底价同样是400万美元。

柯达公司开始时也希望获得产品专卖权,但他们认为尤伯罗斯提出的400万美元的赞助要求过高,他们只同意提供100万美元,另外可以考虑赠送一大批胶卷。尤伯罗斯为了争取到赞助费,他亲自飞到柯达公司的总部,希望通过晓以利害的劝说,使柯达公司的总裁能够接受组委会的条件。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自恃资历和财力,没有做出丝毫的让步。柯达公司总裁满以为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技术优势,即使不改变条件也可以获得独家赞助权,他们在等待着尤伯罗斯的让步。

柯达公司的总裁们把事情估计得过于简单了,一向注重搜集商业信息的日本人决心抓住此次难得的机会,一举打入美国市场。富士公司的决策者们立即进行分析研究,并派出专员和尤伯罗斯讨价还价,最后富士公司以7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独家赞助权。

“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日本人抢占了自己的市场,一向自以为是的柯达公司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事情。当柯达公司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准备发起反击时,为时已晚,富士胶卷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为此柯达公司广告部的经理被撤职。

在奥运会的汽车广告方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等几家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都竭尽全力争取这“惟一”的赞助权……

根据尤伯罗斯的统计,企业赞助共计获得3.85亿美元,高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总赞助费用的40多倍。由此可见,抓住并利用好现有资源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拍卖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这项专利拍卖的价值确实难以估计,最初时候,尤伯罗斯的工作人员将最高拍卖价定为1.52亿美元,但尤伯罗斯认为太低,立即予以否定。为了确定适当的价格,他亲自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价格,又仔细分析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报价,最终确定2.5亿美元为拍卖底价。他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此打破了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

根据规定,奥运会开幕前,奥运圣火要从希腊的奥林匹克点燃,经空运到达纽约,绕行美国3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全程共计1.5万公里,途经41个城市和近1000多个乡镇,全程通过接力的形式传到洛杉矶,然后在开幕式上点燃奥运圣火。

尤伯罗斯同样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发现很多人渴望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跑,并把它当成值得夸耀的事情,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公开出卖参加奥运圣火接力跑的权利,并规定凡是参加奥运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1英里,须交纳3000美元。

世界舆论为之哗然,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但他坚持自己的做法,尽管如此,仍然有大批美国人积极报名参加,最后尤伯罗斯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筹款。

另外,尤伯罗斯别出心裁地设立了“赞助人计划票”,凡愿赞助2.5万美元者,在奥运会期间每天都可获得两个位置最佳的看台;如果想到奥运会的运动场上做生意,每家厂商必须赞助50万美元。结果,有50家厂商争相赞助。与此同时,组委会还发行了各种纪念品、吉祥物。

奥运会筹办期间,尤伯罗斯想尽一切办法,节省、筹集奥运会开支。1932年洛杉矶曾经举办过奥运会,以前的一些体育设施依然保留着,所以,尤伯罗斯雇人将这些设施修缮一番后,然后继续投入使用。

为了节约开支,尤伯罗斯只聘请了2000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其余的全部是热爱体育运动的志愿者。仅这些方面,尤伯罗斯就节省了一大笔钱。

奥运会日益临近,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洛杉矶装点得十分漂亮。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体育设施焕然一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尤伯罗斯用自己的“杰作”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都表示非常满意。他们拉住尤伯罗斯的手说:“本次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简直是无可挑剔。”

本届奥运会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共有7960名运动员参赛。奥运会期间,各方面的组织筹备工作非常到位,观众十分踊跃,门票供不应求。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本次奥运会上,曾经被美国视为冷门的足球比赛,观看人数竟奇迹般的增长几倍。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中,现场的观众几乎挤满了过道。与此同时,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都在第一时间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激动人心的比赛和精彩的闭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运会结束以后,观众对此评价甚高,尤伯罗斯如释重负。在记者招待会上,他高兴地宣称,本届奥运会改变了以往亏本的现象,第一次赢得了利润,但由于盈利数目巨大,目前仍然在统计之中。一个月后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对外界宣布了盈利的具体数字: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尤伯罗斯确实可称为经营天才,在这次奥运会上,他的才能被充分展现出来了。他不仅把奥运会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改变了以往的亏本现象,并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以后奥运会的举办,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尤伯罗斯是犹太商人中的一个代表,是犹太人推崇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