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羊皮卷
23965500000026

第26章 勇气铸就梦想(2)

70.刘建不怕吃苦的精神

温州人善于做生意、能吃苦会赚钱,这似乎已经成了温州人的定义。刘建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州人,用他的话来说:“我今天的成绩,是为环境所迫。”

刘建童年时代的生活是“风光”的,家庭环境十分优越。他父亲很有生意头脑,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贵州包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砖窑厂,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是,生意场上,浮浮沉沉也是常有之事。几年下来,砖窑厂由于选址不当以及一些策略上的失误,以欠债好几万结束,父亲也回到了温州。

当时,虽然刘建年纪小,但是别人的眼光他已经能读懂了,以前围在他们家身边的人一下子少了好多,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由于馄饨投资少,收益快,刘建一家就以100元开始,每天早上在街口卖混沌。他们没有选择逃避,他们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几万块的债务他们卖馄饨也要还上。

少年时代的刘建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从“无限风光”到“跌入低谷”的无奈和尴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迫于环境,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挖空心思地想各种“小本经营之道”。

由于混沌基本上是早上做生意,而且夏天更少人吃,更重要的是“卖一辈子混沌也可能还不了那几万块钱的债”,小小年纪的刘建开始想其他方法,下午不卖混沌的时候他就开始卖电视报,在集市上卖裤子,卖磁带……

虽然都是小本经营,但在这个过程中,刘建开始思考问题:“为什么那些店里面的老板做生意那么轻松,而我做生意却要在外面风吹雨淋这么辛苦?”这点愈发刺激了刘建想做生意,做大生意的决心。

做大生意当老板需要本钱。正当这个时候,国内兴起了一股淘金热,十几岁的刘建加入了一帮老乡组成的淘金队伍,前往阿而泰——一个靠近俄罗斯的“三不管”地带。刘建回忆说:“我们就带了3个月的食物,准备给自己3个月的时间,不成功则成仁。那时还是3月份,真的称得上是天寒地冻,我们每天就在雪地上铺了一层垫子,其实根本就是睡在雪地上,脸上、身上真的结了一层皮,揭开,可以看见新长出来的皮……”

幸运的是,刘建他们选择的矿点选对了,他们挖的那个矿被他们淘到了金子。也因此,刘建终于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我们知道,这桶金是他用生命换来的。

有了钱,并不是马上全数还债,刘建和父亲回到家乡后,通过考察市场,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具规模的服装商场,很快的,几万块的债务全部还清。渐渐的,刘建开始将生意扩大。

服装行业做熟了,刘建踌躇满志地想到转行,“赚更大的钱”。这个精明的温州人将目光锁定在广东这一带的电子市场,确实,几年前的电子元件行业在这一带是“暴利”行业。

刚刚开始转型还是困难的,但是还是温州人做生意的韧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成就了他:从开始给别人打工做起,慢慢学,进入这个行业,积累行业知识,积累自己的客户。

很快,在广州,刘建有了自己的公司,慢慢建成了一个拥有100多人的工厂;2002年,他常驻深圳办事处,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从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企业。

71.5000元创造奇迹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当你有合理的目标,以坚强的毅力和炽热的愿望去追求,你的念头就会转化成最现实的财富。

李飞宏,30岁,拥有公司3家,目前个人资产2000万。

当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一所中学教了两年物理,存下了5000元钱。一次与朋友聊天时,他说准备用这5000元到外面闯一番事业。朋友笑着说:“5000元在北京连做个小买卖都很困难,别说干一番事业了!”

有一天,他将写字台的抽屉拽了出来,并且狠狠地摔在地上。发泄之后,看着掉了满地的物品,他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屁股底下发出了一种怪声音:类似于抽水马桶的声音,吓得他一下子又跳起来。再一看,原来是父亲去美国时带回来的一种小玩意儿——美国的冰箱贴。冰箱贴被制造成了马桶的样子,拿手一摁,就会发出抽水的声音。他捡起这个小玩意看了半天,又将它拆开了琢磨,突然他发现这是个发财的机会。

第二天,他购买了一份《精品购物指南》报,从上面分类广告中找到了几个希望承接制造礼品的小工厂电话,一一打电话去联系。一连找了好几个工厂,报价都不太实在,只有门头沟一个小工厂好像已经好久没有接到生意了,厂长在电话中一再说只要有一点利就行。他马上乘车去了那个工厂。厂长一看他当天就去了,特别热情,并且说只要能够将生意给他们,不但保证质量和工期,而且价格好商量。

当天晚上,他一宿没睡,凭着学物理的功底,他制作出了工艺图,但是他不知如何让它发出抽水的声音。天刚刚亮,他就照着一个从报纸上抄来的玩具厂的地址跑到了大兴。厂办的人态度挺好,给他叫来了一个老技师,原来特简单,将声音模拟到一个小模块上就解决了。

随后,老师傅还给他介绍了一个生产这种模块的工厂,人家报价一个0.32元,生产300个3天就可以提货。模块解决后,他又坐上公交车去了门头沟。工厂报价是1.22元一个,答应制造3000个。

此后,他就开始跑各大商场的玩具柜台,但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该往哪里销,该找谁去卖;反正一天至少跑六七家商场,四处乱闯。

后来有人告诉他,卖这种既没有商标又没有谁见过的产品最好找私人摊位。于是他马上到小商品批发市场,与摊主们联系。刚刚将产品拿出来,这些小老板就特别感兴趣。他定价6块钱一个,3天时间里,就订出去了1000个。门头沟的这个小工厂效率也挺高,5天的时间就制作出了1500多个,做工还算精细。他又订了1万个。就这样,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他订做的1.3万个“抽水马桶”冰箱贴全部卖了出去。除去所有开支,他一共赚了5万元。

拿着这5万元钱,他开始琢磨新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从来没有将自己放在那么大的压力下生活过,赚到5万元钱后,他马上就发了高烧。高烧持续不退,每天只好用冰块降温。有一天吃过药后,他浑身发热,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后来感到脖子凉凉地特别舒服,才发现是冰块滑落到了枕头上。受此启发,高烧一退他就开始搜寻天气方面的资料,他推测明年的夏天应该是酷暑,而前两年有一种“凉爽坐垫”曾经相当畅销,如果将它制作成“冰枕”,销路也应该不错。这一次,他将5万元全部投了进去。当年夏天果然酷热,尽管多个厂家同时推出“冰枕,而且互相压价,但是因为他成本比较低,利润也还算得上可观,他的5万元在这个夏天最热的8月变成了70万元。

72.擦鞋擦出600家连锁店

丈夫、父母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支持她,擦皮鞋的想法遭到全家人反对。当时,人们都觉得擦皮鞋是下贱的事,城里人怎么能干这个呢?这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但倔强的胡桂萍却认准了这条道……

4年前,胡桂萍去厂里办下岗手续。要阔别干了15年,留下自己青春年华的武汉国棉三厂,胡桂萍心中万般滋味:过惯了平静安稳的生活,如今突然要面对陌生的社会,无助和忧虑化作滚滚而出的泪水。

下岗后,开出租车的丈夫让她不要出去工作,在家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就可以了。但是,胡桂萍却不愿成为家中的负担,从此站柜台、摆地摊,她从未闲过。一天,她去菜场买菜,看到一位乡下妇女挎着个篮子喊:“擦鞋呀!”胡桂萍突然眼前一亮:武汉这么多穿皮鞋的人,擦鞋一定很有市场。不过她想得更远,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擦,要干点特别的。“开店!”她突然灵机一动,“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干净舒适,开一个擦鞋店准行!”

丈夫、父母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支持她,擦皮鞋的想法遭到全家人反对。当时,人们都觉得擦皮鞋是下贱的事,城里人怎么能干这个呢?这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倔强的胡桂萍认准了这条道,1999年4月20日,胡桂萍筹划的全国第一家室内擦鞋店在武汉诞生了。

好事多磨。一开始没什么生意,看着空空的小店,胡桂萍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在店门口摆出一个纸箱,把一张5毛钱的纸币贴在箱子上,由顾客自己投币,来表明本店擦鞋只收5毛钱。她的诚意换来人们的信任,进去擦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生意好了,人也累得够呛。胡桂萍和她的姐妹每天每人都要擦二三百双皮鞋,从早晨9点到晚上6点,只要有顾客,她就一直擦,顾不上吃饭和喝水,直到夜深人静,腰酸背痛得躺在床上连翻身都翻不过来。

最让胡桂萍难受的不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压力。擦鞋店刚开张不久,一天,住在胡桂萍家邻近的一对夫妇到了店里,男的一见她,问:“你怎么在这儿呀?”胡桂萍正要招呼,女的却小声对男的嘀咕:“还能干什么,走吧,走吧。”拉着丈夫就走了。胡桂萍当时怔在那里。

胡桂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把握住顾客的需要,这是她事业能做大的重要原因。有顾客的鞋坏了,就想在店里修一修;有的想擦完鞋之后换双鞋垫。胡桂萍看信息,找渠道,购进修鞋设备,购进鞋垫等鞋的配套用品,生意越做越火。

终于,胡桂萍和她的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家供货商主动上门要求合作。2000年8月,“武汉翰皇一元擦鞋有限公司”成立。如今,翰皇在全国已有600多家连锁店,而且所有用品都用“翰皇”这一品牌。

73.屡败屡战的黄宏生

真正的英雄往往无视困难,每一次磨难对他们来说都是一针强心剂,非但无法将他们打挎,反而只会刺激他们更加奋发向上。

黄宏生是海南临高人,曾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华南进出口公司工作,1983年,黄宏生由助理工程师升任电脑事业部部长,1988年辞职赴港。

黄宏生起初在一家电子产品贸易公司做销售业务员,其后不满工资低,毅然辞职,自行创业,把仅有的10万元积蓄在港注册了创维,开始他的创业路。

不过,奋斗的道路并不平坦,创维最先是搞贸易,代理电子产品出口,但由于不熟悉香港的环境,进了货卖不出去,不久就亏损。他更大病一场,入院躺了一个月。

不久,他看好电视遥控器市场,又投资生产,并尝得创业甜头。其后,香港流行丽音广播,黄宏生认为机会来了,便与另一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发丽音译码器,一下子做了2万台,然而没想到香港的电视台感到丽音广播成本太高,停止使用丽音广播设备,令黄宏生再次品尝失败的苦涩。

两番失败后,黄宏生没有放弃老板梦,当他看到东欧彩电供不应求时,大胆决定生产彩电,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彩电总算开始生产,但由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且不符合国际规格,参加国际展览也无人问津,结果又亏损了数百万元,至此黄宏生债台高筑,陷入绝境。

但至1991年,他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当时他把目光瞄准正待拍卖的公司——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并出让自己公司15%的股份将其纳入旗下,最终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并在欧洲市场一炮打响,其后又陆续获得国际风险基金的投资,随之于2000年在港上市,募集资金10亿元;2001年,创维彩电销售额突破70亿元大关,进入中国彩电业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