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区域法制研究(第2辑)
23971000000031

第31章 转型期新疆哈萨克族人养老问题研究——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人为例

任文娟【17】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在城市中不断推行、普及与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发现一些制度和研究的空白区,即对于牧民这种不同于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社会群体,他们如何养老,城市中有效推行的养老保险可否适用于他们?具体又能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推行?为思考和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本课题欲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调查走访,欲通过深入体察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养老方式,来深入理解他们的养老状况、养老方式并思考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否以及如何推行等问题。

关键词: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养老保险

新疆,古称西域,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名字,一个可以放飞梦想的地方。大漠、天山、古道、悠悠驼铃、风沙剥蚀的丝绸路,如诗似画。豪情、历史、传说,芥芥昆仑,吟唱了千年的壮歌如梦如幻。神秘、浩瀚、悠远、荒凉又有数不尽的富饶、雄奇、美丽和亲情。它是几大文明的集结地,是无数民族的融合处!

在这个让人倾倒、让人迷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永远无法走出的幻境的地方,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现代的哈萨克族,是由古时候居住在中亚的突厥语系诸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融合而成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1 250458哈萨克族人中的1 245023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全国哈萨克族人口的99.57%,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人口又占全疆总人口的6.74%,且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中哈萨克族人占全疆哈萨克人口的96.4%)。

其中,1954年成立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即是哈萨克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其下辖4个镇、8个乡、3个开发区。其中,5大牧业乡是:萨尔乔克乡、海子沿乡、下涝坝乡、大红柳峡乡和八墙子乡;5大农业乡镇是:大河镇、奎苏镇、石人子乡、花园乡、三塘湖乡;还有3个开发区:山南开发区、黄土场开发区、北戈壁开发区。其境内还有:兵团红山农场、兵团红星一牧场、兵团红星一牧场良种繁育场。

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人统属克烈、乃蛮、瓦克三大部落,主要分布在巴里坤镇、5大牧业乡镇及3大开发区。2006年哈密地区人口统计中,巴里坤哈萨克族的人口数为27 703人,占全地区哈萨克族总人口的65.4%。

本课题即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欲通过田野调查走访,来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养老方式,目的在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养老状况及其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养老保险是否和如何推行等问题,从而为更好地探讨养老保险在牧(区)民中推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与数据。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哈萨克族人,即主要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巴里坤镇、5大牧业乡镇及2大开发区的哈萨克族人共530人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与指导老师商定并印制统一的汉语、哈萨克语双语调查问卷,由哈萨克牧民填写。对定居状态的哈萨克族人,主要填写定居生活的资料;对仍然从事牧业生产的哈萨克族人,则主要填写游牧生活的资料。同时,由于涉及语言不通问题,所以此次调查是在通晓双语(汉语和哈萨克语)的哈萨克族翻译以及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完成的(具体的调查问卷附后)。

三、统计分析

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具体采用柱形图、条形图、饼形图来表示。

结果

一、游牧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及养老状况——以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为例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游牧民主要分布在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在对这2大牧业乡镇100人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以游牧方式生活了几十年,很多人是从一出生就开始过着放牧的生活。不过与传统的一年四季都以毡房为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和一定的土地。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建起了适于春、夏、秋天居住的土房子(俗称“冬窝子”)。而现在这些房子除了由于转场而居住使用外,还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以及供年岁过高的老人生活方便之用。他们现在拥有的土地,大部分不种植粮食,而以种植牧草如苜蓿、饲料玉米为主。

总之,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放牧还是依赖于天然草场,他们一年四季都需要转场。春天转场到西山或者北山另一边;夏天、秋天则转场至西山、北山脚下。他们不仅利用巴里坤草原丰美的草料供牲畜享用,而且,还会专门打草为牲畜安全过冬提供足够的草料。一入冬,他们又必须转场至山里开始他们相对较为艰苦的放牧生活。一般说来,只要他们一进山,就必须提前准备好所有在山里生活所必需的面、菜、油等生活品,防止封山的时候,出现异常情况。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很多人家都用摩托车来代替以往的马或者骆驼,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山中放牧的便利性。

在调查上述哈萨克族人打算如何养老时,下涝坝乡和大红柳峡乡有着不同的情况。下涝坝乡的人们认为,将来老了打算还是由子女供养他们。大红柳峡乡的人们则会选择养老保险。我们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红柳峡乡是国有牧场,牧民被视为国有企业的职工。所以,他们在男60岁女55岁以后会享受国家的养老保险。也正因为此,在他们中间即使还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人,也都熟知这一点。

在回答希望如何养老问题时,上述被调查的哈萨克游牧民认为,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在子女孝顺供养的同时,加上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

二、定居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及养老状况

(一)定居城镇的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及养老状况——以巴里坤镇为例

通过对城镇牧民的调查,我们发现:居住在城镇的哈萨克族人以从事教师、国家公务员、医务等工作和可以拿到固定工资的居多。还有一部分是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比如从事经营饭馆、旅馆、商店、服装店等商业活动。同时,随着巴里坤特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专门经营度假村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也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与居住在其他地域的哈萨克族人相比较,居住在城镇的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水平明显较高。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与汉族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这使得他们在生活方式上几乎和汉族人一样,并且相应地在养老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居住在城镇的哈萨克族老人,由于很多人都有退休金,生活有一定保障,所以,他们的养老方式与完全由子女供养的养老方式有所不同。

在调查他们打算如何养老时,很多哈萨克族人都打算由子女供养。对那些能拿到退休金或者养老金的人来说,则打算在子女供养的同时,再加上退休金或者养老金。

在调查他们希望如何养老时,很多人都认为由政府提供养老保险好。因为他们觉得政府提供养老保险有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二)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及养老状况——以山南开发区和北戈壁开发区为例

山南开发区和北戈壁开发区的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些许的不同。

山南开发区的哈萨克族人主要是来源于巴里坤县5大牧业乡镇(萨尔乔克乡、大红柳峡乡、下涝坝乡、海子沿乡、八墙子乡)的部分农牧民,他们从事农业定居生活已将近15年。在完全定居成为农牧民以后,山南开发区的哈萨克族人主要从事种植、出售经济作物的农业活动,其中特色是种植棉花、葡萄和大枣。但是,由于开发区是人们从沙漠上拓荒逐步建立的,所以大部分牧民的生活状况并不很好,有些牧民从今年开始才渐渐有些收成。谈到家里的牲畜时,牧民都是把大部分牲畜出售以后,仅留两三只羊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

山南开发区的老人很少,大部分都不住在开发区,而仍由居住在乡镇的其他子女照顾。因为,老人们一方面觉得不习惯山南开发区的气候和完全定居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不习惯、不能从事种植业。

北戈壁开发区的哈萨克族人主要来源于5大牧业乡镇(萨尔乔克乡、大红柳峡乡、下涝坝乡、海子沿乡、八墙子乡)。北戈壁开发区于2006年8月正式建立。所以牧民在开发区过定居生活时间不长。他们在北戈壁开发区主要从事种植、出售农作物、牧草的农业活动。即主要种植粮食、苜蓿、饲料玉米。同时,这里一户由政府提供一头奶牛,鼓励牧民发展养殖业。北戈壁开发区的老人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老人则仍然由原来各乡镇的其他子女来照顾和供养。

通过走访这两个开发区,可以发现这里的牧民生活状况都不太好。而大部分牧民来到开发区都放弃了原来所拥有的房子、牲畜。所以,他们就只能呆在开发区里过完全定居的生活。

在调查具体打算如何养老时,很多牧民说:只要不生病,身体健康,不给子女增加负担,这就是最好的养老了。这也就是说,他们还是打算由子女供养,只是不愿给子女增加太大的负担。

在调查他们希望如何养老时,很多牧民还是支持由政府供养,即由政府提供养老保险好。减轻子女负担和政府养老有保证是他们选择养老保险的关键原因。

(三)半牧半农的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养老状况——以海子沿乡和萨尔乔克乡为例

海子沿乡和萨尔乔克乡是典型的半农半牧乡,也就是说,在这两大乡镇的哈萨克族人一边从事种植业,一边从事畜牧业。具体来说表现为: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是以一个大的家族为单位。比如,由四个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族中,其中抽出一小家(这家往往也是需要供养父母的一家)来专门从事放牧活动。他主要是放自己家和他兄弟姐妹家的牲畜,一年四季仍然需要转场。其中老大爷会像传统的游牧哈萨克族人一样,跟着供养他的儿子到处转场;而哈萨克老奶奶则会留在家里,和媳妇一起照顾家里的生活以及孙子上学等。其他三个兄弟姐妹则专门从事种植业,种粮食,种草。等到秋天收割时候,他们就拿粮食、草作为代牧兄弟的报酬。这就是他们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调查他们打算如何养老时,很多哈萨克族人仍然认定由子女供养。他们的理由是:“子女孝顺,愿意照顾我,我当然打算接受由子女供养。”

对于他们希望如何养老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与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哈萨克族人一样,即很多牧民还是认为由政府供养好,其初衷仍然在于减轻子女负担和政府养老有保证。

三、哈萨克族人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及熟悉程度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哈萨克族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程度比例为:不了解的占59%,了解一点的占41%。根据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哈萨克族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并不知晓,更不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具体内容。这一数据说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进入牧民的生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熟悉程度比例为:不知道的占57%;知道一点的占41%;很熟悉的占2%。根据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仍有大部分的哈萨克族人不知道养老保险;仅有已经或者将要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人,才知道养老保险的一些内容;只有极少数的人,很熟悉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四、哈萨克族人具体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哪些内容,具体获得养老保险内容的途径

根据哈萨克族人对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的数据比例分析可以得出:了解、熟悉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很少,而这其中,知道养老保险的人主要是通过听别人说、看新闻、听广播、看报纸获知。且他们只是大概知道养老保险是国家政府提供的、每人每月要交钱、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可以拿到保险金等一些模糊的内容。

五、哈萨克族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通过对哈萨克族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哈萨克族人中认为没有影响的人占52%;认为影响不大的占28%;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22%。而正是对这一涉及思想意识问题的调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知哈萨克族人是否愿意接受养老保险,为将来在牧民中更好地推行养老保险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六、哈萨克族人愿意投保与否以及相关的原因

对此,通过对530个哈萨克牧民的调查,我们看到:愿意投保的为57%,不愿意投保的为43%。

这说明,大部分的哈萨克族人愿意投养老保险。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政府提供的,这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可以使将来的养老更具可靠性、保障性;同时,还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而不愿意投保的哈萨克族牧民则认为,一方面,没有听说过,不熟悉、不相信养老保险,所以,不愿意投保;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生活条件的限制,连生计都成为问题,养老保险没有想过。

七、哈萨克族人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及具体情况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享受养老保险的哈萨克族人主要是大红柳峡乡、八墙子乡、山南开发区的育肥场、园林场以及北戈壁开发区的来自大红柳峡乡、八墙子乡的哈萨克族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或者现在是国有牧场的职工,所以,他们享受养老保险。即按照国家对城镇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来享受养老保险。具体来说,凡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且达到年龄(男60岁、女55岁)要求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在对具体享受养老保险人数的比例统计中得出:已经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整个调查范围的13%,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占87%,说明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人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牧民还是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对哈克牧民来说仍不是其主要的养老方式。

八、哈萨克族牧民所认为的好的养老方式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哈萨克族牧民认为的好的养老方式为政府提供养老保险好,占58%;子女供养好,占19%;认为上述两种都好,占23%。

从上述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哈萨克族人认为养老保险好。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养老保险将来在哈萨克族牧民中推行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讨论

从传统游牧到半农半牧再到完全定居的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

1.哈萨克族人的养老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即只是由传统的单一子女供养方式过渡到由子女供养和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是子女供养的养老方式始终在哈萨克族人养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随着时代的进步,哈萨克族人的养老水平在不断提高

这一点应当是哈萨克族人在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中所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虽然他们的养老方式变化不大,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养老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以前只能照顾到老人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现在更注重老人的精神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如何让老人的晚年过得更开心、更舒适。这一点,在居住在城镇的哈萨克族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3.由子女供养的养老方式在哈萨克族人中的持久性与他们的民族习俗有一定的关系

每当在调查中问道他们为何一定要由子女供养老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回答:“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不照顾老人那是会被人瞧不起、会被人骂的行为”;要是再接着问:“如果真的出现子女不照顾老人的现象该如何”时,他们又会很惊讶地说一句“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确,敬老一直是哈萨克族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阿吾勒(注——哈萨克族对部落的称谓),几乎每个成员从小就养成了敬老的好习惯。这被视为是他们应有的教养。这说明哈萨克族的民族习俗在养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说明了未来在哈萨克族中推行养老保险时,必须考虑民俗因素。

4.哈萨克族人的养老方式具有转型时期的多元化特征

纵观转型背景下的哈萨克族人养老方式,也即在从哈萨克族人从传统游牧到定居农耕再到逐步城市化的过程中,已经城镇化的哈萨克族牧民在不断向国家提供的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靠拢;而依然固守传统游牧生产的牧民依然趋向传统子女供养的养老方式;而对于半农半牧的哈萨克族人,其养老方式则充满了复杂性,是需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的。也正因为此,我们看到,在前述调查中,牧民在根本不知道国家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的具体内容的情况下,却普遍地回答打算并希望接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这一表面矛盾的回答实际上也恰好说明牧民对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的误解(他们认为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是免费的);以及他们实际选择和享有的养老方式只能是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传统子女供养方式。

总之,通过对巴里坤哈萨克牧民养老问题的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深入牧区,进入牧民的生活;同时,大部分哈萨克族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很愿意接受养老保险。这也说明了养老保险制度在牧民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如何进行,笔者认为,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两点:其一,在牧民中推行养老保险,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全面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其二,要在牧民中推行养老保险,还需要通过诸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急需完善的地方。而牧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养老问题亦不能忽视。本研究希望通过一些对哈萨克牧民养老状况的初步调查与分析,为以后学者更好地研究牧民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第一手资料。

①谭祎波.新疆行知书[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5.

②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③刘逊,刘迪.新疆两千年[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

④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⑤王小平,侯汉敏.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⑥许海生.新疆古代民族文化论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

⑦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⑧阮凤英.社会保障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⑨刘均.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⑩房若愚.新疆哈萨克族人口规模变迁及分布[J].新疆大学学报,2005(4).

?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巴里坤县政府网.最后访问时间:2007-8-30.

?哈密政府网.最后访问时间:2007-9-2.

注释:

【1】作者简介:吴强兵(1984— ),男,安徽安庆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07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褚衍成(1984— ),男,山东枣庄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07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吴大华.中国的民族问题与区域自治制度[J].中国民族,2004(9).

【3】周旺生.立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1-183.

【4】刘芳,张廉.民族法制建设现代化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5).

【5】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0.

【6】作者简介:王 娴(1983— ),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07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7】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春.元代回回教育特征述论[J].民族研究,2002(1).

【10】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1】吴云贵.******教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刘淑媛.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13】杨经德.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4】于现忠.我国现代乡土社会中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与消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5】官波.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依存和冲突[J].思想战线,2004(6).

【1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作者简介:任文娟(1985— ),女,新疆哈密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08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