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23974400000053

第53章 忧患渭河

今年7月中旬,一支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渭河考察团,从渭河源头甘肃境鸟鼠山起始,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全程考察。8月初,大学生志愿者代表落座在陕西省********会议室,与省政协领导及驻陕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就渭河的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讨论。

在洪水肆虐渭河一年之际,从民间到官方,再度将渭河治理纳入视线。本期特别邀请来曾经连续四年提案,呼吁解除渭河水患的全国政协常委、原省********安启元,此次大学生渭河考察团组织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书记张小平以及大学生绿色营2003暑期渭河考察队队长严晓辉,期望借助他们的讲述,更多了解渭河的现状以及探究治理渭河的良策。

站在保护母亲河的立场

主持人:去年发生的渭河洪灾至今令人难以忘却,痛定思痛,省内诸多专家,包括驻陕全国政协委员都对此表示出极大关注,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最初决定关注渭河的动因是什么?

严晓辉:截至目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大学生绿色营暑期渭河考察实践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年。客观地说,作为绿色营的发起人之一,去年向校团委申请举办考察活动并不是完全针对渭河生态环境,当时主旨是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对渭河沿岸农业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同时也想借助活动让大学生多一些磨炼。但是在完成从渭河陕西段源头牛背村到潼关12个县区、43个村庄、27条支流、4座城市、总行程500公里的考察后,特别是面对水污染等对沿岸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不能不用心关注陕西母亲河——渭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今年再次组织了渭河考察活动。

张小平:单从专业设置上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水土保持、干旱半干旱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汇集了包括两名院士在内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基于此,在今年组织渭河考察时,学校注重向专业性倾斜,从200多名大学生中选拔出的22名营员,大多来自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专业。考察目的也更明确,从甘肃省渭河源头出发,徒步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等地,最终抵达渭河入黄口——潼关,以全程记录的形式,将渭河水污染、沿岸农业用水、农村环保状况以及植被保护、河道破坏、采沙情况等逐一记载,再同去年渭河洪灾前的调查情况与今年洪灾过后的调查结果相比对,形成更加完善的保护渭河调查报告。

安启元:我对渭河的关注最早是在担任********时,当时也是遭遇洪水,记忆中,为了更多了解一手资料,从渭南市沿着河堤一气走到华阴,回过头看,现在对渭河的熟悉和了解,同那时工作积累有很大关联。所以说,大学生考察实践活动,我认为不仅是提高社会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可以说对人一生都是很宝贵的。从另一个层面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绿色营考察渭河的资料,更能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他们以自身行动来唤醒人们关爱渭河、关注水资源、关注环保工作。

从细节看渭河

主持人:谈话中,一个事实清晰呈现眼前,大学生志愿者在依靠徒步、自行车进行考察中,面临着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几乎超越体能极限的情况下,维系这种热情,恐怕不能简单以责任感概括,相信其中一定有不少能够吸引人不断向前的细节,能不能具体谈谈?

严晓辉:印象最深的是甘肃境内的东岔河,河水是那么清澈,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底的石子,营员们在河里玩水嬉戏。可是,眼前这条清澈的河流,与泥土般浑黄的渭河形成明显反差。在两河交汇处,大家看到一条清晰的线,左边是清澈的东岔河,沿河向上看是郁郁的青山,线的右边是浑黄的渭河,背后的山塬上是光秃秃的梯田。这种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队员,大家手拉手,自发地站在两河分界线上,想用自己的身体将浑黄的水隔开。造纸企业排出的污水是渭河一个主要污染源,这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调查起来经常要费些周折。武功县漆水河与渭河交汇的地方是一个造纸密集地带,某村17家造纸企业以一个污水处理厂为纽带形成一个纸业集团。这个村的农民看起来还是比较富裕的,他们也曾从这个企业中获得过不少好处,比如说村里的路是造纸企业修的,村民几乎每家都有人在企业工作。这也就不难理解,当营员下农户访问时,很多人说话都隐隐藏藏的,生怕被问出什么来。但当谈及环境问题的时候,他们却说习惯了。还有很多人,一方面想承认这种环境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又想回避这个问题。毕竟他们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农业,在这个集团中入股了。

在这个村子住宿,让营员们深切体会到破坏环境的代价,看上去干净的水,却怎么也没法下咽,就是用自来水洗完衣服后,衣服上都留有难闻的气味。直到离开时,营员们也想不通村里的人是怎么面对这种生活环境的。

数字凸显忧患意识

主持人:用新闻上的术语,一切用事实说话来评价此次大学生志愿者撰写的调查报告,似乎并不为过,这在此前省政协领导及驻陕全国政协委员的认同上不难感知,那么现实中渭河目前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

张小平:到今天为止,大学生志愿者依然在考察的路上,预计最终抵达渭河入黄口——潼关,至少还需要八天左右,目前我们提供的资料是在掌握去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实际完成的。虽然资料不完全,可是大致可以看出基本轮廓。渭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是当之无愧的陕西母亲河,渭河流域集中着全省52%的耕地、60%的人口和75%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渭河流域水资源极为短缺,尤其是农业用水量达到70%以上,水质污染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下游泥沙淤积严重,防洪形势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治理进程缓慢。

用一句话来总结,渭河流域大致分三个阶段:甘肃渭源县到宝鸡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水质污染程度轻;宝鸡到渭南段,水污染加剧,河道破坏严重,挖沙采石普遍;渭南到潼关段,泥沙淤积致使河床抬升,堤内防洪设施破坏严重。

严晓辉:渭河是省内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个重要城市工业企业的主要水源,四个城市辖区内的800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渭河两岸,其中875个工厂每年通过85个排污口向渭河排放工业废水3亿吨,污水排放量是流域量的3倍。沿河的大中城市,只有西安有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以宝鸡峡大坝为界,上游由于水土流失,水体浑黄,但基本无污染,过宝鸡峡后,渭河水基本上全部经引渭灌溉总渠引出,流至咸阳,做农业灌溉用,这时渭河水主要由沿途支流补给,而下游河水多为沿岸城镇工、农业及生活废水补给,河水黑臭,鱼虾绝迹,仅宝鸡市每年向渭河排入生活污水9000多吨,其中3700多吨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稍作处理的废水,咸阳市2001年污水排放总量达4652万吨,与上年相比已减少700多吨。

张小平:除过水污染问题,侵占河道问题也相当严重。宝鸡峡到咸阳,挖沙采石十分普遍,从农民私自偷挖到大型沙石场随处可见,河堤旁告示牌显示,临背河50米,距桥、水库大坝1000米以内严禁采沙和采沙后必须回填,但采沙人视而不见。渭河主干流河道都有围垦现象,从牛背到宝鸡段,河滩种植无人管理。武功地区由河道部门收取承包费,华阴地区由河道部门收取承包费,或按集体地征收承包费,或由村组收取承包费。因为种植高秆植物给排洪带来很大影响。

同时倾倒生活垃圾问题也是渭河河道内一种普遍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是县、镇以及厂矿,在东岔镇,大量生活垃圾堆放在河道内,在常兴霸王河道内约有500立方米的炭渣和生活垃圾,据当地居民反映,这是附近某玻璃厂近10年来倾倒的结果。

对症下药治理渭河

主持人:在前面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到渭河目前存在的状况,那么真正要从根本上治理渭河,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合理消除洪灾隐患,有没有更合理可行的良策?

安启元:令人欣慰的是,从2000年起,经过驻陕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四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以提案、提交大会发言等形式,呼吁对渭河进行综合治理,今年水利部通过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目前已报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审查。根据这个规划,国家将在2010年前,安排投资207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其中安排我省的资金将占总投资的69%,达到143亿元,相当于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根治渭河还需要对症下药。这在驻陕全国政协委员中已经形成共识。首先,要解决渭河流域资源型水短缺问题。这需要立足于利用本省的水资源实现跨流域调水,比如优先考虑引红济石(头河)、引乾(佑河)济渭和引汉(江)济渭等难度不大的调水方案,从更长远来看,应实施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重点向渭河流域补水。表层问题解决了,还要在节水、治污和中水回用方面加大力度,抓好“三节水”即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水资源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率和效益。

再则,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废污水处理产业化;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严防“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遏制污染反弹。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针对渭河流域甘肃段位于黄土高原区的实际,需要加大投资,支持渭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禁牧,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水源涵盖、拦蓄泥沙的功能。同时加强防灾保安体系建设,增大增厚堤防断面,处理堤防隐患,加固险工险段,加快水毁工程修复进度,使渭河流域城区河段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乡村达到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从根本上解除防汛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