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大智慧
2417400000019

第19章 曾国藩大智慧18

我曾思考《易》经中讲的道理,考察盈虚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缺陷。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没有总是十全十美而一点缺陷也没有的事物。《周易》中的“剥”卦,是讲阴盛阳衰,小人得势君子困顿,可这正蕴育着相对应的“复”卦阳刚重返、生气蓬勃,所以君子认为得到“剥”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屯”卦,是讲君子强大,小人逃窜,可这暗藏着“姤”卦阴气侵入阳刚小人卷土重来,所以君子认为得“屯”卦,也认为潜伏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本来是吉祥的,由于吝啬可以走向不吉祥,本来是不吉祥,由于改悔而又向吉祥发展。君子只有知道有灾祸,知道世上有许许多多不吉祥的灾祸,才可以忍受得住缺陷而不去追求过于完美的东西。小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时时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而吝惜和不吉也就跟着来了。如果众人都有不足,而一人常十全十美,如果是因为老天爷的缘故,难道会如此不公平吗?

原文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勋,千古之大名,全凭天意主张,岂尽关乎人力?天于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艰难拂乱而后予之。老氏所谓“不敢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岁初进是金陵,余屡信多危悚敬戒之辞,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今少荃二年以来屡立奇功,肃清全苏,吾兄弟名望虽减,尚不致身败名裂,便是家门之福。疲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大局无他变,即是吾兄弟之幸。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译文

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自古以来成大业的人,一半是天缘相凑,另一半是勉强迁就。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勋,千古的大功名,这全都是凭借上天意旨作主,怎么会完全由人力决定呢?上天对于大功名,吝惜得很,经千百次折磨、艰难动乱之后才能给予。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就是说不敢身处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弟弟前年刚进围金陵,我多次写信给你并大多是恐惧儆戒之辞,也深深知道大名是不能勉强邀求。少荃(李鸿章)自同治二年以来屡建奇功,肃清江苏全境,我辈兄弟的名誉声望虽然降低,还不致身败名裂,这就是家门的福分。让军队疲惫困顿的时间已经很长久了,而朝廷并没有贬斥之词,全局没有其他变故意外,这就是我们兄弟值得庆幸的事。只应该敬畏上天,认识天命,可不能埋怨上天,归罪别人。我们用以保养身体、却除疾病的方法就是靠这个,我们用来维持我家盈满之象,保持通畅、安泰的也是靠这个。

原文

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余斟酌再三,非开缺不能回籍。平日则嫌其骤,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译文

让大家严格遵守的只有两句话,那就是“有福分不能尽情享受,有权势也不能用得精光”。有福而不过分享用,就是要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银钱,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势不多使,少管闲事,少评判是非,没有人感谢你也没有人怕你,就自然可以长久了。我反复考虑,不辞职就不能回老家。平日里嫌这样做太急促,成就功业以后引退,则越快越好。

曾氏体悟

文武之道,有张有弛。人生之路,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定生祸端,只退不进,无所作为。曾国藩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角逐功名,治国平天下;但他也受老庄出世思想的影响,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当他叱咤风云时,俨然一儒者;当他功成身退时,仿佛一道家。曾国藩得意之时,强调“势不使尽”、“弓不拉满”,深得“阴阳盛衰”之道。

自从咸丰十年(1860)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位渐高,名渐重,多次上奏请求减少一些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简大臣来江南会办。他对弟弟说:“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同治六年(1867)正月又说:“我也不甘作庸碌无为之辈,近来阅历变了,一味朝平平无奇处用功,这不是说我委靡不振,而是由于我官位太高,名声大重,不这样作就危险。”这话反映了他力求保持美好晚景的心境。所谓“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一味向平实处用功”,目的是永葆“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态势。

他在同治七年(1868)的一篇日记中写道:

人生最苦于不知足,方苞讲汉文帝终身常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天子的职责,最善于形容古人的心曲。大抵人怀愧对万物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具,修德之门径。比如觉得上天待我深厚,我愧对上天;君主待我恩泽优渥,我愧对君主;父母待我过于慈爱,我愧对父母;兄弟待我非常友悌,我愧对兄弟;朋友待我恩深义重,我愧对朋友,这样就觉得处处都是和善之气。如果总觉得自己对待万物无愧无怍,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上天对自己刻薄,那么觉得处处都是违戾不顺之气,道德因自满而会受到损害,福分会因骄傲而折减的。

总之,曾国藩一方面执着追求功名富贵,一方面又善于从“名利两淡”的“淡”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却之术,所以能做到持盈保泰。

“势不使尽”主要体现在曾国藩苦心在事业的延续上,即事业传人,一是从幕僚、下属中寻找,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就是,更主要的是保持家族处于盛时,这体现在他对儿子曾纪泽的教育、培养上。

曾纪泽年幼患过病,记性不太好,但悟性较强,曾国藩要求塾师“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曾国藩更重视教育后代如何做人。他告诫纪泽:“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规定纪泽由新宅黄金堂到老宅白玉堂,“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练习筋骸”。曾国藩还教育纪泽等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规定儿辈“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

曾纪泽严遵庭训,循父所示,在家课读经史,苦攻诗文,练字习画,在咸丰八年(1858)的乡试中,原湘乡县中三名,即曾纪泽、傅泽鸿、黄麓溪。曾国藩获悉大喜,写信致弟:“湖南乡试榜发,吾邑得中者三人。傅泽鸿不知即邓师之徒否?黄南坡之世兄、麓溪之世兄皆中。麓溪年甫四十,而子(十八岁)已登科,可谓早矣!”

人生智慧

《易经》中有一种思想——“否极泰来”,是说事物坏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好的方面转化;它的逆定理“泰极否来”也能够成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败,大自然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自以为是,骄矜傲慢,终将自损其身。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管子?法法》中说:“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之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有一定标准的,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那些骄傲矜持之人,是自满的表现,是空虚的表现,这不是什么好事。

《尚书?革命》中这样阐述道: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兆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意思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方子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答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咳,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培养谦恭礼让的品质,克制骄傲的产生。

一个人在短短61年的生命中实现了儒家三件事,曾国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感悟。有个对联高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走过的是一条自我完善之路。向内求永远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