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路狂奔
24208100000022

第22章

“找什么样的人合适呢?一下子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人?”冷丰点了根烟,沉思着,以前没干过发行,更别说促销了,这方面一点儿经验也没有。

常江抓起茶几上的一把花生米朝嘴里塞,午饭没吃,晚饭看来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两人为促销队伍的事情谈论了快两个钟头了,依然没有头绪。“听说《洛城时报》的促销就是分站长自己带着站里的人员在做,范围大的时候就在社会上随便找些人来帮忙,有时候也找公关公司要些人来。没有相对固定的队伍。”

“这样临时凑合或许可以,应付小范围的促销活动也应该没问题,但要做到长期有效地运作,高密度大范围的促销活动,肯定应付不过来,而且社会人员极不好把控,促销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说不定还会带来负面效应。”冷丰想起了陶立的远景构思,必须得有一支长期稳定的促销队伍来配合发行工作。

“大学生呢?”常江看着今天报纸上的一则关于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新闻,眼前一亮。

冷丰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报社几个平日里耍得好的编辑约他聚餐,被他客气地拒绝了,接着刚才的话题:“大学生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没有社会经验,带领起来会不会比较麻烦?”

“只要先期的培训到位,应该没问题。而且大学生的参与也能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常江看着会议室满满一屋子的人,不由想起了当初跟冷丰一起规划促销组的情景。那堂培训课,上了整整四小时,主要涉及世界报业促销推广历程、国内报业推广经验、南方报业发达地区报业促销经验、目前《洛城都市报》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及应对报业发行大战的策略等。

他曾就这些理论结合洛城都市报业市场的格局变化,同冷丰有过一次对话。

冷丰:“你是怎么看洛城的报业市场的?”

常江:“在《洛城时报》进入洛城报业市场以前,《洛城都市报》是唯一的早报,当时没有通过任何的市场推广手段,就直接覆盖了早报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选择性,可比性更无从谈起。后来陆续增加了几张都市早报,但大都还是走的北方人办报的理念,报型对开,内容大而空。对读者的定位也很模糊,基本上处于无竞争状态。《洛城时报》创刊时,曾被洛城都市报界嘲笑为民工报,这样的说法虽然带有蔑视性,但也正说准了它的定位。洛城什么人最多?早报市场的读者群是什么?主力消费人群是什么?一张适合外来人员阅读口味的小开张报纸,自然就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报纸。”

冷丰:“但好几张早报试图改成小开张的报纸,不一样没成功吗?比如《洛城早报》。”

常江:“单一地改开本是达不到目的的,还需要有效的市场行为。就拿发行来说吧,《洛城时报》最先是在地铁里采取买报送奶的促销活动,买一份报纸五毛钱,送你一盒早餐奶值一两块钱,你说会不会有人买?买了多少都会看几眼,逐渐就形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到最后,就算不送奶,他们也会主动买《洛城时报》了,这是一个消费习惯的问题。早上乘坐地铁的上班族恰恰是商家们需要的目标消费群,这样一来,发行量上去了,广告跟上了,很快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自然就成功地占据了市场。发行部门的不作为,也正是《洛城早报》失败的根本原因。”

冷丰:“你说的是地铁里的情况,地面市场更大,《洛城时报》并没有开展送礼品促销活动,不也照样很快占据了市场吗?”

常江:“如果说起《洛城时报》在地面市场上的成功,完全是我们自身的一大耻辱。一张报纸,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发行体系,是需要巨资投入的,人员开销、站址费用、设备购置,没有数千万元根本拿不下来。就算有了这笔费用,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终端市场,虽然《洛城时报》的发行人员对地理环境、周边人群很陌生,但他们很鬼,最初完全是利用了《洛城都市报》的发行渠道,利用子弹发行公司管理上的松散,他们只给了子弹发行公司每个分站长一笔额外的‘辛苦费’,这些发行站长就‘顺带’把当天的《洛城时报》送到了全市近三千个报亭。在这些分站长看来,送一张报纸跟送两张报纸并没有多少区别,反正公司又没有严格限制和监督措施,就这样,《洛城时报》节省了数千万元的发行投入,轻轻松松就直接抵达了终端读者,而把这些费用用到了更有力的市场推广活动中,赢得了更多的目标读者群,包括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发行站。

等我们反应过来时,他们自己的发行体系早已建立起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招,我们就没接住。”

冷丰:“是啊,当时整个报社和发行公司都沉浸在争权夺利的人事纷争中,谁会注意到这些微妙的变化。”

常江:“恐怕更多的是当时的报社管理层中根本没人懂发行,而发行公司的人又放了水。”

就在这次对话后不久,常江就被借调到子弹发行公司组建子弹促销组了,全面负责《洛城都市报》的市场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