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路狂奔
24208100000024

第24章

晚饭时,林正也赶了过来,三人一起进了发行公司旁边的那家烤鸭店。餐厅生意很好,人山人海的,座无虚席。这些年洛城的餐饮生意十分红火,随便找个犄角旮旯开家店,都不愁没人上门。三人在门口拿着号牌等了十来分钟,才轮到一张靠近过道的桌子。

三人平日里来往一向密切,号称报社采编系统“三面旗子”,每年的十佳记者都有他们的身影。常江借调到发行后,三人聚会的频率才有所降低。

“听说这家酒楼的黑啤不错。”林正似乎有备而来。

“你以前来吃过?”林正的话引起了常江的疑心。

“没有。”林正目光一闪,脸上憋着笑。

“那你怎么知道这家店的黑啤不错?”常江疑心更重了。

“嘿嘿,听人说的。”林正醒悟到自己说漏了嘴,力图挽回,眼角有意无意地瞟了卓辉一眼。

“卓辉叫你来的吧?趁火打劫吗?”常江感觉两人一定是事先约好了的。

“你到发行当老总以来,还没有请过兄弟们呢。这能叫趁火打劫?看我今天不海吃一顿。再说去年我只拿了个优秀记者奖,你们就宰了我一顿全聚德。你当老总了,就请这规格,已经算是对你十分仁慈了……”卓辉眼看自己的小算盘就要暴露了,赶紧以进攻态势自保。

三人一见面,总要相互攻讦一番。不明就里的人,常常被他们的言行搞得无所适从。

“老常,东阳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吧?我可是听说市委某领导这次是真要拿他开刀了。要不就他作为领导的陪客,不会处理这么重,最多也就私下训几句。”林正叫了三大扎黑啤后,先点了卓辉爱吃的“三大样”:萝卜皮、豆腐丝、椒盐花生米,边喝边聊了起来。

窗外的朝阳路正在翻修扩建,街面上尘土飞扬、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每经过一辆汽车,都会响起一声巨大的哐当声,那是汽车碾过临时用来铺地面的钢板发出的声响,震耳欲聋,连闹嚷嚷的餐厅里都听得一清二楚。

“具体的我并不清楚,我也是中午刚听卓辉说的。就这事儿,跟‘双规’扯不上吧?”常江喝下一大口黑啤,舒爽地叹了口气。

“谁说‘双规’?没影的事儿。外界盛传丫被人下套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根据。听说他们去的那家夜总会已经被公安机关盯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没想到收网的时候,东阳带着人直接撞进了网里,才被逮了个现形。我是听跑公安口的记者说的,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消息。”林正说完,用手捻起一颗毛豆,用力一挤,翠绿的毛豆就飙进了口中,满意地咀嚼起来。

在常江看来,这动作同南方的剥开豆荚壳后塞进嘴里大不相同,显示出一股十足的老洛城味道。他在不少反映老洛城生活场景的纪录片中,见过这样的举动,带着一股子痞气。

“活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卓辉恨恨地跟了句。林正瞟了他一眼,似乎想起了什么,露出会心的笑容。

“其实东阳官场失意的关键,出在发行环节。”常江又狠狠地吞了一大口黑啤,略有所思地盯着桌上堆积如小山的毛豆荚说道。

这话很突然,听得林正和卓辉一头雾水。

“你们想想,东阳是不是因为政绩不佳才没被提上去的?

不但没有力挽《洛城都市报》下滑的势头,亏损比上一任还严重。你们也听说过,《洛城都市报》亏损最多的原因就是印刷款,欠了三千多万。表面原因是广告不景气,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出在无效发行上。东阳当初来《洛城都市报》时,虽然他在别的报社当过常务副总,但主要是分管采编,对发行从来没有涉及过。到《洛城都市报》后,在没有弄清楚报纸发行内在规律和市场客观情况的前提下,一味地要求增加发行数量,好大喜功,以为发行量就是一切,有了发行量广告客户就会哭爹喊娘地跑来送钱。但他忘了《洛城都市报》早已经不是八年前早报市场的一枝独秀了,这些年的市场不作为,读者早已被《洛城时报》瓜分去大半了。东阳没有做任何市场调查就强行给分管副总下达了死指标,分管副总压力大了也顶不住,加上两人关系一向不融洽,担心东阳以此为由到集团领导那里找他麻烦,于是只好大搞无效发行。”常江说完,冲两人举了举杯。

“什么是无效发行?”林正和卓辉听得来劲了,同声追问道。

“就是报纸没有产生二次阅读效果,没有进入销售环节。你们想想,以《洛城都市报》目前的印张数,每份报纸的印刷成本至少两块钱,卖五毛钱一份,也就意味着每卖出去一份报纸报社得净亏损一块五毛钱,还不包括被摊主分去的三毛多利润。如果这些报纸都到了读者手中,通过阅读产生了社会影响力,从而产生消费行为,广告客户就会借助强大的媒体宣传效应,投放巨额广告,报社的资金就回笼了,而且还能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如果这些印刷出来的报纸,只有少部分进入了真正的报刊销售市场,其他大部分直接进入了废品收购站,就会直接导致广告客户改投别的媒体,一边是巨额的印刷款源源不断地支出,一边是广告收入的直线下降,两者之间势必会出现巨大的差额。报社的巨额亏损就是这样出现的。”常江的解释入情入理。

“无效发行还真是可怕,真是隔行如隔山啊。”林正若有所思。

“当初东阳要求日发行数必须达到四十万份,其实当时《洛城都市报》的实际发行量仅为十八万份左右。”常江也是到了发行公司后,才了解到《洛城都市报》当初的实际发行情况的。

“你的意思是说每天有二十万份报纸,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直接卖了废品?二十万份?!就按两块一份的成本,每天光印刷款就得四十万元,一个月就是一千二百万元,不算运输、人工等其他成本,光这一项,一年不就得超过一个亿呀?!”卓辉被自己计算出的数字吓了一跳。

“实际没那么多。根据报纸当时的发行费率,报社每份报纸能回收一毛五分钱左右的成本,扣除这部分后才是实际亏损的费用。

报纸发行说简单也简单,不过就是卖报纸;说复杂也复杂,各个发行环节都有猫腻,运作非常专业。不了解内情,很难把控。入行门槛很低,但要精通却不易,它关系到一张报纸的生死存亡,这也正是不少都市报愿意花百万年薪聘请发行人才的原因。”常江原本想细细地解释一番,可发行行业的具体业务十分繁杂细碎,涉及不少专业术语。一个一个地给两人解释,估计话没讲完,自己先累死了,只好拣重点说个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