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把抱怨当习惯:阿里巴巴给年轻人的14堂智慧课
24234000000020

第20章 聚拢人心:让更多的人为你点“赞”(3)

马云曾经在人前笑称自己的团队就像“动物园”,这里容纳了各种古里古怪的人,有些人只会干活不会管人;有些人只会交际不会管理。阿里巴巴的员工来自16个国家,有德国人,严谨得有点严酷;有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在美国银行做了近10年研究的秘鲁人;还有韩国人、美国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完全了同,有的人5分钟不说一句话,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让人应接不暇。

从顾问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到前世贸组织总干事萨瑟兰,还有前瑞典AB公司的副总裁蔡崇信,都是威震四方的人物。蔡崇信之后,又有雅虎搜索引擎的底层专利发明人吴炯,GE前高管关明生等人加入,另外,还有和马云一起创业的“十八罗汉”,等等,这些人,表面看起来,参差不齐,特点、类型完全不同。为什么他们都听马云的?马云说:“进了公司,就是朋友,我是捏他们的水泥,他们是石头。阿里巴巴也是水泥,沙滩上小的石头,可以捏在一起抗衡大企业。”

的确,正是因为马云将所有员工的利益与自己等同在一起,将自己融入员工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团队,对每一个人都不放弃,所以他才能凝聚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加人阿里巴巴。

需要注意的是,团队不同于群体。群体可能与实际的战斗能力无养,而一个有高度竞争力、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团队精神”。马云把团队精神和拥抱变化放在了金字塔的塔身位置,这是公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可以说,一个聪明的创业者必然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业团队,而在创业团队中也必然有落后的成员,不可能都一样优秀。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够以尊重人性、挖掘潜在能力为主要宗旨,那么便可以调动成员内部的所有能量,让员工士气高涨的同时,更具有责任感、团结力与信心。这样由一个个优秀个人组成的团队,怎么可能会不优秀呢?

正如马云说的:不让任何一个队员掉队!因此,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当懂得不尊重团队中人的后果:

其一,轻易放弃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只会让团队成员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伴随而来的自然还有巨大的压力。何况放弃其中一两个,也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引起猜忌,造成团队精神力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可想而知心态有多么消极。

其二,轻易放弃团队中的任何人,容易引来员工的抱怨,被放弃者口服心不服,有时甚至会报复创业者,在团队中刻意地造谣以动摇人心并且让公司的名誉受损,这样的例子在商场上不胜枚举,最终管理者只会得不偿失。

在某期《赢在中国》里,马云现场点评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这场比赛确实比较难,因为五个人都是创业者,要把五个创业者,五个都具有将来CEO特征的人,拼在一起做一个团队是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经常讲把五个MBA捆在一起做事业很难成功,因为每一个人都想当CEO,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很少愿意帮助别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听见大家说,我希望队长赢,我希望5号赢,我希望1号赢。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观察很多细节,我注意到大家说,要是我万一去PK,这个人拖着,可能我赢的可能性就不大。这本身从一开始就错了。”

的确,团队需要的是共同进步,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在实际行动中,马云为了让每个员工都跟上团队的脚步,他给所有员工都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成长的需要。

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的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一个团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商场如战场,那些准备创业,或者已经创业的年轻人,若要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一定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牢记马云的忠告,不让任何一个队员掉队。一个没有一人掉队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经得起汹涌的波涛和澎湃的巨浪。

财散人聚:让员工过上好日子

“财散人聚”源于《旧唐书》里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告诫人们要辩证地对待财富和人才。现在很多企业老板用人的时候,往往空头支票开了一堆,一旦达到目的后又开始找各种借口推托。试想,一个如此没有信誉的公司,如何能够收纳得住人才?

年轻人在成功之后,一定不要忘了一起拼搏努力的其他成员。一定要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成功果实,获得充分的自尊,这样才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只有分享,才能共赢。

在阿里巴巴,马云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财散人聚”的价值观,他从来不用几句蛊惑人心的口号,也不用写在纸上的几行文字来敷衍员工,而是让他们从物质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报酬。马云曾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想到一点,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能让雷锋穿打着补丁的衣服上街去。”马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司上上下下,马云从来没有亏待过任何员工,当然也包括跟他一起创业的“十八罗汉”。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马云在股权上仅仅持有5%,其余的全部都分发给了他的员工和合伙人。

据阿里巴巴披露,IPO将使阿里巴巴在一夜之间诞生4900名“小富豪”,这意味着,整个集团的7000余员工中,近70%都成了“富豪员工”。平均每名员工有万股,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这是马云更乐意看到的结果。他深知,仅仅依靠价值观和梦想,也是无法长久留住人心的。

对于马云的举动,吴炯至今仍觉得难以理解。他对我说:“马云的胸怀,我很佩服。马云完全没必要给他们股份,但马云给了他们相当多。”

蔡崇信也说:“马云把他自己的很多股份慷慨地分发给18个创始人,注重团队,注重朋友义气。其他的互联网创办人都是自己占30%到70%,大股东永远是大老板,这样的公司能否持续发展是个问题。马云提出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这是个健康的理念。”

据统计,在企业跳槽最高峰的时期,阿里巴巴的跳槽率是同领域甚至整个行业中最低的。对于这一点,当然,我们不难理解,是马云用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动了员工,从而使阿里巴巴在稳定的人员调配中逐步壮大和发展。

阿里巴巴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的大企业,无一不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之所以能够留住这些人才,就在于阿里巴巴对这些人才十分“上心”。和马云一样,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就是这一观念最有力的实践者。

蒙牛集团在1999年创业之初,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业界某元老闻知此事,拍案大笑:“100万元能干什么!”出乎意料的是,牛根生以前在伊利的许多老下属听说之后,不约而同纷纷投资蒙牛。

他们之所以敢把钱投入一个前途未卜的新公司,缘于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就在进行“人情投资”。

因为业绩突出,伊利公司给他一笔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他却把钱分成5份,为5位部下每人买了一辆面包车。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伙,其他的小额分配更是难计其数。

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他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他将蒙牛集团的股份几乎全分给了底下的人,他住的房子不如手下人住得大,他拿到的薪水不如手下高管拿得多。正是这种主动散财的精神,才使蒙牛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没几年便进入中国乳制品企业前三甲。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疯狂敛财,忽略员工利益,则人心离散;企业发展了,处处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前面,这样有利于人心凝聚。

浙江温州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他们纷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家族股权稀释,即把股权分给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的新骨干,网罗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广泛聘用职业经理人,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令家族企业逐步过渡为现代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浙大兰德老总陈平随着企业越做越大,自己的股份却越来越少,最后到了只有10%。因为虽然自己的股份少了,但蛋糕做大了。

散财聚人心,这是经商的至高境界。散财永远是激励部下奋勇拼搏的最佳途径,也是年轻人聚拢人心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