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震撼中学生的101个故事
24324600000028

第28章 生活物语(3)

爱因斯坦的大衣

◎凡夫

画家程君生于特团农家,从呱呱落地到成人之前从未尝过身穿新衣的滋味。有道是习惯成自然,成人之后,衣着随意,不修边幅便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自从迷上书画艺术之后,更嫌穿着打扮为累赘,浪费时间,索性只图穿着于净方便,不求光鲜体面。问题是,程君虽有书画天赋,却没有艺术家的名分。他的家庭负担重,一份微薄的工资除了自己活命,还要孝敬父母,送弟弟上学,画画的笔墨纸张、写生的费用也要自己掏腰包。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便成了一个朝不保夕的穷酸文人。在这种背景下,他的不修边幅、衣着随意便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乃至羞辱。他记得,同学聚会,朋友会餐,他都会被视为另类。有一次,十几个朋友设了饭局为一朋友庆祝生日,程君也在被邀之列。酒至半酣时,一个做生意发了点小财的朋友看了一眼满屋衣着光鲜的朋友,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一身旧牛仔衣,一如“鸡立鹤群”的程君身上,说道:“小程啊,你也该去买套像样的衣服了,要这样寒酸,会更加让人瞧不起的。”

程君不以为然,心想,穿什么衣服那是自己的事,没必要遵从别人的标准,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就行了。他没正面回答那个朋友,而是讲了爱因斯坦的一则轶事:爱因斯坦成名前,穿了一件旧大衣走在纽约街头。一个熟人碰到他,说:“你的旧大衣该换一件新的了,要不有损形象。”爱因斯坦说:“这有什么关系,反正纽约街上的人谁也不认识我。”若于年以后,爱因斯坦成了创立相对论的大科学家,一****与那位熟人又在街上相遇了,熟人见他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又说道:“爱因斯坦先生,你的旧大衣该换一件新的了。”爱因斯坦说:“没关系,反正现在纽约人谁都认识我了。”

当时程君说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说衣着于人只不过是遮羞御寒的手段,光鲜华贵与否并不重要。可这位有钱的朋友却认为他自视清高,伤害了他,马上用羞辱的语气说:“可惜你不是爱因斯坦。别为贫穷狡辩了,我给钱,你明天去买套名牌吧。”说着真的掏出了一把钱递给程君。当然,程君没要那朋友的钱去买名牌时装,也没生那朋友的气,而是一如既往地着迷于艺术创作,连外面人们送了他一个“爱因斯坦大衣”的雅号也浑然不知。转眼10年过去了,程君的奋斗结出了硕果,他成了知名度很高的书画家,书画作品行情一日三涨,不但社会地位高了,腰包也胀了起来。可是,他在衣着上还是像过去一样,只图舒适于净,半点也没改变。有一次,妻子说他要出入交际场合,不要太寒碜,便给他买了套高级西装,出门时给他打扮了一番。可回来之后,程君大发牢骚,西装革履,领带紧系,使他想起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此那套西装便躺在衣柜里睡大觉了。他又我行我素,还是以那副“爱因斯坦大衣”的形象示人。“爱因斯坦大衣”的形象,但不不过,现在的程君尽管还是不修边幅的再有人认为他的行为有何不妥,而是觉得他这样是一种风格,一种艺术家高贵的气质。一次,市里工商联举办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邀请程君作为嘉宾参加开幕式。

当年那位要掏钱给他买名牌的朋友是会议主持人,向与会者介绍程君时,他不知是健忘,还是改变了观念,说出了一番与当年所说的完全相反的话来:“程君是我市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我除了崇敬他的艺术成就外,更敬佩他质朴的为人风格。他治学严谨,不修边幅,永远保持平民的质朴,显示出了一种高尚的人格魁力和亲和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罢朋友的奉承,程君把自己放到一堆名牌中比较,又如鸡立鹤群了。可今天的鸡立鹤群却是一种值得别人学习的美德了。事后他对人开玩笑说:“全靠我不能当爱因斯坦,否则他们会把我连同这不入流的打扮一起制成标本,送进博物馆了。”程君的玩笑归玩笑,可他的遭际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当年人家叫他买名牌,以免寒酸,那是因为他穿不起名牌。而今人家说他衣着随意,不修边幅是一种魁力,这是因为他穿得起名牌而不穿名牌。由此可见,名牌只不过是商品而已,并不能象征什么,更不能改变什么。

读后感言

当今社会,成功的衡量标准似乎已成了金钱,你落魄时,做什么都寒酸;你得意时,做什么都是个性,这是社会的悲哀。如果你想在内心有所坚持,如果你想改变别人对你的认识,就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说话。

现代寓言:失约的死神

◎李智红

有两位出身寒苦的年轻人,高中毕业后,便相约着一起到沿海开放城市去闯天下。他们从最脏最累的活计于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奋斗。皇天不负有心人,多年以后,他们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由一名不文的打工仔,成了资产千万的农民企业家。

有一年的春节前夕,他们都动了思乡之情,便邀约着一起回乡过年。当他们走下豪华的轿车,来到村口那棵浓阴如盖的老槐树下时,突然遇到了一位形象古怪的老人。这位老人左手拎着一面铜锣,右手拿着一支鼓糙,拦住了他俩的去路,声音低沉地说:“你们终于回来了,我已经在这棵树下等待你们很久很久了!”

两位年轻人在心里把村里认识的所有老人都想了个遍,实在想不起这位老人是谁。只好向老人询问:“老人家,您到底是谁?为什么我们以前在村里从来没有见到过您呢?”老人捋了一把雪白的胡须,朗声应道:“你们当然没有见过我,因为我是地府派来的死神呀。”两位年轻人以为老人在与他们逗乐,便笑呵呵地对老人道:“老人家,别逗我们这些晚辈了,您就快点告诉我们您到底是谁吧。”老人用犀利的目光深深地看了两位年轻人一眼,表情严肃地答道:“我并没有和你们开玩笑,我真的是死神老人,是专门在这里等候你们的。”两人听了老人的话后,心里感到非常害怕。他们用颤抖的声音问道:“那你要找我们干什么呢?”老人说:“我是专门替别人敲最后一声生命铜锣的人,你们的生命都将在5天之后结束。到时候,你们就会听到我为你们敲的最后一声铜锣。”说完,老人转身便失去了踪影。两人都大吃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联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近20年,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赚钱,原打算后半辈子好好地享受一番,想不到却只剩下了短短5天的生命,心底油然泛起了一股深深的绝望与悲哀。

第一位年轻人回到家后,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愁眉不展,就连做梦都在想着5天之后那声残酷的锣响。到了第5天的傍晚,他整个人仿佛已经成了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精神彻底崩溃了,绝望地等待着生命的最后一声铜锣响。夜幕降临的时候,老人来了。他来到年轻人的院中,举起了鼓糙,只听“哐”的一声,年轻人便应声倒地,死了。另外一位年轻人回到家后,心想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神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反正自己也无法好好地享受了,我何不用它来好好做几件造福乡邻的好事,也好给后人留下想头呢?这位年轻人一拿定主意,便开始四处张罗。他将一部分钱财分送给了那些生活贫团,迫切需要帮助的乡邻;一部分钱捐到村委会,指定用于修筑那条从村口通向山外的公路以及造桥、铺路、架设人畜饮水管道等公益事业。剩下的大部分钱物,则统统捐献给了村里的学校,用于建造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为了将这些亟待办理的事情全部落实,在5天之中,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忙前忙后,根本无暇去顾及其他,甚至连死神老人5天后要来索命的大事,也被他完全忘记到了脑后。

第5天,由他捐资修建的希望小学刚好要举行奠基典礼,全村的父老乡亲为了感谢他的义举,自发地请来了龙狮队、高跷队花灯队、唢呐鼓吹队,还有小学的仪仗队、鼓号队,也全都到了他家。兴高采烈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将整个院子围得水泄不通。乡亲们又是耍龙,又是舞狮,燃爆竹、跳花灯、演大戏,锣鼓震天,唢呐阵阵。每个人都在尽情地唱呀,跳呀,比过大年还要热闹,还要快乐。黄昏时分,死神老人如约到来。由于院子里的唱歌声、唢呐声、欢笑声比他的铜锣声更高亢、更热烈,所以任凭他把铜锣敲得山响,也没有人听到那最后一声生命的锣响。死神老人没有办法,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地府交差去了。快乐的人群一直热闹到了第二天的黎明,才陆续散去。等整个院子都安静下来之后,年轻人才突然想起死神老人与他的预约。年轻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从不失约的死神老人,这一次却失约了呢?

读后感言

面对死亡的态度,同样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当有些事我们无能为力时,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并不能解决问题,倒不如趁此机会抛开一切烦恼,做些于人于己有益的事,说不定事情会有转机。

上帝的奖赏

◎刘燕敏

1963年,一位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于,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块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上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

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结婚仪式,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俩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了一默: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

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其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上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前不久,一位中国儿童不知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封信,读后,他通过国际互联网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的网页上留言,说: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回报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他们立即就得到了回报。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读后感言

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也是对他们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