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2432900000011

第11章 4岁宝宝 (1)

4岁宝宝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现象。

4岁宝宝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给你看。而他的身体发展尤其是小肌肉的发展更加显著,他的精细动作提高飞快,已经能够出色地完成剪贴、系带、画图等3岁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4岁宝宝情绪变化快,刚才还兴高采烈,转眼就生气懊恼。他很顽固,爱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受,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4岁宝宝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

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岁宝宝非常健谈,而且很会表达。心里想的东西,他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爱告状

【释义】

受告状是指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马上向父母或老师告状的行为。比如看到小朋友打架,不是上前制止,而是直接告诉老师。

心理学家认为,4岁孩子爱打小报告,是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的表现,也是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现象。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在孩子与父母或老师相处时,都有可能发生。

如,在家时,看到家里人做了“坏事”,马上就会向妈妈告状;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求得帮助。

孩子在告状时,通常都期待老师或父母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帮自己解决问题,甚至希望以此获得表扬。

【多发情形】

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多发,尤其是自己被人欺负时,更加多发。比如被抢了物品,或者被打,孩子会向家长或老师告状。

当自己被家长批评不能有怎样的行为后,孩子一旦发现家里人有同样的行为,就会向妈妈告状。比如,妈妈批评孩子说不能长时间玩电脑,当爸爸打开电脑后,孩子就会向妈妈告状。

【错误成因】

孩子之所以爱告状,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独立性差。有些从小被过度照顾的4岁孩子,独立性还是很差,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较差,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帮助。

(2)规则意识强。4岁孩子已经有了是非判断的意识,意识到某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尤其是父母为他立了一些规矩后,他就会对这些规矩很敏感,并乐于遵守、履行。但当他发现有人违背了他熟悉的规矩时,他就会特别关注,甚至生气,并向父母告状,检举破坏规矩的人。

(3)为宣泄不良情绪而“告状”。如,孩子的玩具被小伙伴抢走了,孩子感觉受了委屈,而向老师“告状”。这是孩子在宣泄心中的委屈、忧伤情绪。

【解决方案】

孩子爱告状,父母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如孩子委屈地告诉妈妈别人抢了他的玩具时,妈妈首先要做的是安抚他,告诉孩子对方抢东西的做法不对。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有利于他的情绪稳定下来。

(2)尊重规则。孩子告状说有人破坏了规矩时,家长一定要本着尊重规则的原则行事。如当着孩子的面,让偷着吸烟的爸爸把烟都交出来,并说明抽烟是有害健康的。因为这样做能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对于规矩的重视,从而更利于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

(3)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帮孩子分析问题,如小朋友为什么抢他的玩具,和小朋友争吵是不是因为自己也做了不对的事情,如果想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该怎么说。这样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误区警示】

孩子爱告状,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孩子一告状,家长就起身帮忙解决。比如孩子被抢了玩具,向家长告状,家长马上找到对方,向对方要回孩子的玩具。这种家长代劳的方法会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差,并变得更加爱告状。

☆对孩子的告状行为不加理会或者表扬。家长不加理会的态度会令孩子感到难过,感情受挫;家长赞扬的态度会令孩子感到告状是对的,以后更加不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耍赖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父母不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哭闹,以此博得大人同情和首肯的行为。

【典型表现】

在想玩某个玩具或者想要父母给买某个物品时,如果父母拒绝,很多孩子会马上哭闹,甚至坐在地上打滚、跺脚、蹬地,以此“胁迫”家长同意。

【多发情形】

在家人对于孩子的同一个要求,态度不同时,更加多发。比如,孩子想边看电视边吃饭,爸爸妈妈不同意,但是爷爷奶奶同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耍赖,希望爸爸妈妈也同意。

【错误成因】

4岁孩子爱耍赖,一般有如下原因:

(1)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4岁宝宝比3岁宝宝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一旦自己的要求被驳斥,4岁宝宝相对与3岁宝宝更加难以被说服,甚至以哭闹的方式来坚持。在父母看来这种坚持就变成了耍赖。

(2)溺爱。很多家庭溺爱孩子,从小对孩子有求必应,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凡是自己想要的,都应该得到,父母都不能拒绝。一旦父母拒绝,孩子就会“受到刺激”,进而以哭闹的方式来发泄。

(3)教养意见不统一。家人中对于孩子的教养意见不统一时,孩子也更容易在“偏袒”自己的一方面前耍赖。比如外出时,孩子不想自己走,奶奶就会背着孩子,孩子也会更乐于在奶奶面前耍赖。

【解决方案】

对4岁孩子的耍赖行为,父母可用以下办法解决:

(1)给孩子定好规矩。4岁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如吃饭时不能边看电视边吃;晚上9点必须准时上床睡觉;外出游玩时,只能买一个玩具,等等。有了规则,孩子一般就不会再耍赖了。

(2)给孩子提前打心理预防针。如,带孩子出去玩之前,先告诉孩子,出去玩肯定会感觉累的,累了的话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咱们一起休息一会,但是不能让抱着、背着。这样会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孩子正玩到兴头上,你突然说咱们该走了,很多孩子会因为还没有玩够而耍赖。这时不如提前十分钟和孩子说:“再玩十分钟,我们就得走了。”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的时间。

(3)孩子坐在地上耍赖时,可不理他。对于4岁孩子来说,冷处理是非常好用的一种方式。

【误区警示】

孩子耍赖时,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欺骗孩子。比如,孩子想要买东西,家长为了息事宁人就骗孩子说没带钱包,但是在遇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时又拿出钱包去买,这样会让孩子有受骗的感觉,甚至会因此而不信任父母。

☆迁就妥协孩子的要求。有些家长心软,看着孩子苦苦“哀求”,于是就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对成长无益。

以身涉险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好奇心、探索欲强或追求刺激,而故意碰触危险物品、进行危险游戏的行为。

成长心理学认为,4岁孩子爱冒险,是因为他们的长期记忆还未发展完全。如,父母告诉过孩子马路上危险,但情急之下,有些孩子还是会冲到马路上去捡球。

【典型表现】

爬高,并在危险的高处蹦跳。

玩螺丝刀、剪刀、钉子、锤子等危险物品。

【多发情形】

在父母明确告诉孩子某种东西危险不能碰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趁家长不注意碰一下试试看。

在情急之下,孩子会忘掉家长告诉自己的一些常识。比如不要到马路上去,但是为了捡回自己的球,孩子还是跑到了马路上。

【错误成因】

孩子爱冒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个性所致。有些孩子天生胆大,喜欢刺激和冒险的行为。同时,通过冒险行为,孩子可以多了解与认识世界。

(2)好奇心强。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喜欢动一些危险的东西,如电器开关。

(3)侥幸心理。爸爸妈妈告诉孩子一些物品是危险的,不能摸。但是孩子偶尔碰触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就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上次剪刀没有剪到手,这一次也不会,进而就不把这些物品当做危险物品了。

【解决方案】

对于爱以身涉险的孩子,父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于危险的物品和游戏,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危险等级。如方头剪刀、螺丝刀、饮水机的热水口等,只要正确使用,是可以用的,但是必须在家长在的时候才能用,不能自己偷偷用;所有插座都是绝对危险的,千万不能将手指塞进去,也不能把纸条、牙签、小铁丝等东西塞进去,那样会被电到。

(2)体验法。让孩子感受一些危险物品之所以危险的原因,孩子自然会对它避而远之。如用剪刀模拟剪孩子的手指,告诉他不恰当使用剪刀会很疼;让他触摸温热的水杯,让他感觉“烫”;衣服产生静电的时候,让孩子摸一下,让他感受“电”。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对这些物品产生警惕心,主动远离。

【误区警示】

☆不要过度保护。很多家长怕孩子受伤,什么都不让孩子碰。这样对孩子的探索非常不利。4岁孩子的手部肌肉越来越发达,精细动作越来越熟练,只要耐心教孩子,并在旁边监护孩子,孩子还是可以使用剪刀、螺丝刀、锤子等的。

☆不要一味责骂。比如宝宝在床上跳来跳去,你要告诉他万一摔在地上会很疼的。若是真的摔下来,千万别骂他,要边安慰他边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

自理能力差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依赖性强或缺少生活经验而不能自理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独立性差的孩子多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可让孩子恰当地自我估计,又利于增强其自信心。

【典型表现】

对自己的事情仍然不知要从何开始做起,比如不知道早上起床后要洗脸、刷牙。

对简单的事情不知怎样做,如不知怎样穿衣服、穿鞋子,等等。

对于自己的事情常常依靠家人代劳,被迫自己做时,常常因为做不好而急躁。

【多发情形】

从小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差。

【错误成因】

孩子独立性差,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过度照顾。从小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处处包办呵护,处处代替,就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连简单的洗脸、穿衣等小事都做不了、做不好。

(2)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4岁孩子做事慢,自己洗脸或整理房间,要比大人慢很多。一些父母嫌孩子慢,或担心孩子操作耽误时间就不让孩子做这些事情,结果,孩子就会因缺少锻炼机会而变得独立性差。

【解决方案】

当父母发现孩子独立性差时,父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书包,让孩子帮忙扫地,来客人时让孩子去洗水果。

(2)制定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大家一起做,谁也不能偷懒。还可以相互监督,谁偷懒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责任,进而做好自己的事情。

【误区警示】

孩子独立性差,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不要处处包办、代替、指导。这样只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思考,而且处处指导还会令孩子感到受挫,进而打击自信心。

☆不要总是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说“不好”。这样做会令孩子失去自信,越来越难以独立。

☆当孩子说“我自己做”时,大人不要粗暴拒绝。即使这件事情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到,也可以请孩子讲讲自己的想法,甚至让孩子试试,失败后再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

害羞

【释义】

与人交往时,孩子因敏感或有胆怯心理而引发的一种社交障碍。

害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是其社交能力正在加强的表现。

据某项调查显示,有1/5的儿童天生就害羞,有一部分儿童有一段时间害羞,大约有一半儿童到6岁还害羞。

【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成人在一起时害羞,与小伙伴在一起时比较自在;有些孩子甚至与小伙伴一起都害羞得不敢与之交往。

通常,害羞的孩子多不爱说话、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身处不熟悉的环境中时,更易发生。

有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小脸涨得红红的,一个劲儿往大人身后躲。

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会感觉不自在,比如在舞台上表演节目,会紧张得半天开不了口。

【错误成因】

孩子害羞,多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缺少社会交往。如有的父母嫌带孩子出门麻烦,从而很少带孩子出去玩。

(2)过度处罚。如当众批评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孩子就会感到紧张,进而产生不自信感,胆小、害羞。

(3)过度保护。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事事代劳,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让孩子形成胆怯心理。而胆怯的孩子多害